..續本文上一頁于在家生活的厭患情緒,卻完全沒有了!「下品般若」所說的在家不退轉菩薩,是真實的在家者,是人類修學般若波羅蜜,到達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地位(15)。引導在家的修學般若,向不退轉位而前進。不是「中品般若」那樣,以理想的「法身大士」爲不退轉,著重在表揚其化度衆生的方便善巧。薩陀波侖的求法故事,正表顯了「中品般若」的精神。如薩陀波侖爲在家的 [P673] 青年,與一位長者女,一同去求般若(16)。當然古代的某些地區,男女生活自由,不能以「男女授受不親」,及出家生活來衡量的。當時的說法師,是昙無竭菩薩。「與六萬八千婇女,五欲具足,共相娛樂」;又接受薩陀波侖供養的「五百女人」,「五百乘車」的寶莊嚴具:這是一位受欲的在家菩薩。當薩陀波侖發心求法時,空中有聲音指導他,說到(17):
「惡魔或時爲說法者作諸因緣,令受好妙色聲香味觸,說法者以方便力故受是五欲。汝于此中莫生不淨之心!應作念言:我不知方便之力,法師或爲利益衆生令種善根故,受用是法,諸菩薩者無所障礙」。
這是弟子對說法師應有的態度。如說法師受用微妙的五欲,那是菩薩的方便,菩薩是于一切法無著無礙的。不能見說法師的受用五欲,而生起不清淨心,應該恭敬供養的追隨法師!薩陀波侖的求法故事,是在家人從在家的說法師修學。經中所說的受用五欲,也應該是方便善巧了。薩陀波侖求法故事,雖是現存的下中上──叁部般若所共有的,但「方便受欲」的事緣,是與「中品般若」的精神相合的。「法身大士」那樣的「方便」,如一般化而成爲在家的修學典型,那佛教精神無可避免的要大爲改觀!這一意境,與文殊師利Man~jus/ri^法門相呼應。在第十二章,還要論到大乘佛教的新傾向。
注【81-001】『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譯爲『聚集品』。 [P674]
注【81-002】『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卷八(大正八‧四六五下)。
注【81-003】『大寶積經』卷一一二『普明菩薩會』(大正一一‧六叁叁上──中)。
注【81-004】『寶雲經』卷二‧叁(大正一六‧二一九下──二二二中)。
注【81-005】『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0(大正八‧五八二上)。
注【81-006】『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0(大正八‧五八一中──下)。
注【81-007】『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0(大正八‧五八六上──中)。
注【81-008】『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四(大正八‧五五四下)。又卷八(大正八‧五七四上)。
注【81-009】『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九(大正八‧五七七中)。
注【81-010】『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八(大正八‧五七四中)。
注【81-011】『大般若波羅蜜經』卷五五二,「唐譯四分本」,作「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大正七‧八四六中)。是「下品般若」,卻與「中品般若」相同。
注【81-012】『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0(大正八‧五八二下)。
注【81-013】『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六說:「樂佛法中而得出家」(大正八‧五六五中)。
注【81-014】『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卷六(大正八‧四五五中)。『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六(大正八‧五六五上)。
注【81-015】「唐譯四分本」,「唐譯五分本」,雖還保有對「欲」的厭患情緒,但說:「爲有情故,雖處居家,而于其中不生貪著;雖現受欲而常厭怖。……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力所持故」(大正七‧九0二上) [P675] ,與「方便」的思想相結合。
注【81-016】『佛母出生叁法藏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四,作「共乘一車」(大正八‧六七二中)。
注【81-017】『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0(大正八‧五八0中)。
第四節 中品般若
「中品般若」,古人稱爲「大品」。上面說到,「中品般若」是叁部分所成立的。依「大品本」全部九十品,分爲叁分如下:
圖片
前分──『序品』第一…………『舌相品』第六
中分──『叁假品』第七………『累教品』第六六
後分──『無盡品』第六七……『囑累品』第九0
先說「後分」:大概的說,「中分」是與「下品般若」相當的。「後分」共二十四品,其中二十一品(末後叁品,是流通分),是上承「下品般若」而發展所成的。「下品」的『見阿!B粊佛品』中,佛示現神力,使大衆都見到阿!B粊Aks!obhya佛土衆會,然後勸學,贊歎般若波羅蜜。須菩提Subhu^ti問「般若無盡」,佛說:菩薩坐道場,觀十二因緣如虛空那樣的不可盡,是不共二乘的菩薩中道觀,與「中品般若」『無盡品』的內容相當。接著,如(「下品」)『小 [P676] 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九(大正八‧五七九上──中)說: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則具足諸波羅蜜,亦能具足方便力。是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諸有所作,生便能知」(1)。 「菩薩欲得方便力者,當學般若波羅蜜,當修般若波羅蜜。須菩提!若菩薩行般若波羅蜜,生般若波羅蜜時,應念……如十方諸佛所得諸法相,我亦當得」。 「菩薩爲諸佛所念者,不生余處,必當至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菩薩終不墮叁惡道,當生好處,不離諸佛」。
如上所引的,『見阿!B粊佛品』末段,與「中品般若」的『六度相攝品』(第六八)、『方便品』(第六九)的內容次第,都是相合的。『叁慧品』(第七0)說:「菩薩摩诃薩雲何行般若波羅蜜?雲何生般若波羅蜜?雲何修般若波羅蜜」(2)?「行」,「生」,「修」,也出于『見阿 !B粊佛品』。『叁慧品」闡明了般若,說到叁乘的(叁)智斷,及般若的名義。所以『無盡品』、『六度相攝品』、『方便品』、『叁慧品』──四品,都是依『見阿!B粊佛品』而成的廣本。『見阿!B粊佛品』到此爲止,「下品般若」也就圓滿了,而「中品般若」,卻依般若而有的「方便力」,開展出以下的十七品。『大智度論』稱這部分爲「方便道」(3);「中品般若」的「後分」,的確是處處說到「方便之力」的。「下品般若」是「般若道」,重于般若的無所取著,悟入如如法 [P677] 性;「中品般若」的「後分」,是「方便道」,重于方便的化他;自行、化他而重于不違實相的施設。『道樹品』(第七一)以下的內容,主要是:
一、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念一切種智(『道樹品』第七一);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而行菩薩行(『菩薩行品』第七二);應薩婆若念,得方便而行(『種善根品』第七叁)。 二、菩薩遍學諸道──聲聞道、辟支佛道、佛道而超出二乘(『遍學品』第七四);于諸法無所有中,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叁次第行品』第七五);行般若,一念具足萬行(『一念品』第七六,『六喻品』第七七)。 叁、住報得五神通,到十方土,以六度、布施、四攝,攝化衆生(『四攝品』第七八)。 四、善達法相,于名相虛妄分別中拔出衆生(『善達品』第七九)。不壞實際,立衆生于實際中(『實際品』第八0)。 五、以方便力具足菩薩道,成就衆生(『具足品』第八一);大誓莊嚴,淨佛國土(『淨佛國品』第八二)。 六、于佛道中畢定。以神通波羅蜜,現生惡道,化度衆生(『畢定品』第八叁)。 七、行菩薩道,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衆生說四谛、實谛(『差別品』第八四)。 八、諸法性無業無報,無道無果,不垢不淨(『七譬品』第八五)。諸法平等相(『平等品』第八 [P678] 六)。一切如幻化,涅槃如幻化(『如化品』第八七)。
「中品般若」的「後分」,比對「下品般若」,重點與意趣,都有明顯的差別。如一、「下品般若」是一般人修學的般若法門,所以從讀、誦、書寫、供養等說起。阿惟越致(不退轉)菩薩,也絕大多數是人間修行者的模樣。一再說到:不退轉爲二乘,不墮二地的方便;種種修學的障礙──「魔事」;菩薩與聲聞的關系。「中品般若」的「後分」,泛說「聽聞」,而讀、誦、書寫、供養等都不見了,菩薩都是深行的菩薩。二、「下品般若」說:「阿惟越致菩薩,……常樂欲生他方清淨佛國,隨意自在;其所生處,常得供養諸佛」(4)。恒伽Gan%ga^天女受記以後,也「命終之後,從一佛土,至一佛土,常修梵行,……不離諸佛」(5)。這是說受記不退轉的菩薩,常生他方淨土,常修梵行,常見佛、供養佛:說明不退菩薩的向上增進──自利行。「中品般若」的「後分」,『四攝品』(第七八)以下所說的六度、四攝、報得神通、現身惡道、成就衆生,嚴淨佛土,都是不退菩薩(法身大士)的利益衆生。所以說:「是菩薩從初發意已來,…… …… 不爲余事故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但爲一切衆生故」(6)。前七品(『道樹品』……『六喻品』)所說發心、修行,得善知識(不離佛菩薩)、供養諸佛、增益善根,雖可說是自利行,但也是:「爲衆生故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漸漸行六波羅蜜,得一切種智,成佛樹,以葉華果實益衆生」(7)。般若法門當然立足于無所得行,而救度衆生的悲心,「後分」顯然的著重起來。叁、 [P6…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章 般若波羅蜜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