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1;二九八中)。
注【80-033】1.『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大正八‧五五八中──下)。2.卷六(大正八‧五六一中)。3.卷七(大正八* ‧五六六上)。4.卷七(大正八‧五六六下)。5.卷七(大正八‧五六九中)。 [P667]
注【80-034】『杂阿含经』卷三一(大正二‧二二四中)。
注【80-035】『相应部』「无为相应」(南传一六上‧八二──九七)。
注【80-036】见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所列举(二九九──三00)。
注【80-037】『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五四七上──中)。
注【80-038】『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八(大正八‧五七四中)。
注【80-039】『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八(大正八‧四六五上)。『大明度经』卷五(大正八‧五0一上)。
注【80-040】『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四(大正八‧一00下──一0一上)。
注【80-041】『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四分)卷五五三(大正七‧八四七中)。
注【80-042】『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大正八‧四五二中)。『大明度经』卷四(大正八‧四九三上)。
注【80-043】『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一0(大正八‧七0上)。
注【80-044】『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四三八中)。『大明度经』卷二(大正八‧四八六中)。
注【80-045】『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四0上)。
注【80-046】1.『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八(大正八‧五七一中──下)。2.卷八(大正八‧五七三上)。3.卷八(大正八 ‧五七四上)。4.卷八(大正八‧五七四下)。5.卷九(大正八‧五七八中)。 6.卷九(大正八‧五七八下── 五七九上)。
注【80-047】『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四0下)。 [P668]
注【80-048】『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大正八‧五五八下)。又卷六(大正八‧五六三中)。又卷七(大正八‧五六六下)。
注【80-049】『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大正八‧五六六中、五六九中)。
注【80-050】『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大正八‧五七八下)。
注【80-051】『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八(大正八‧五七二下)。
注【80-052】『大智度论』卷四0(大正二五‧三五六上)。
第三项 下品的增补部分
依「秦译本」,到『见阿!B粊佛国品』第二十五,「下品般若」已经圆满了。但现行本,以下还有四品,成立的时代要迟些。四品可分为二类:『随知品』第二十六,是「下品般若」的附属部分;末后三品,是从「中品般若」移来的。这里,分别的给以说明。
1.『随知品』第二十六,品名与「宋译本」相同;「汉译本」与「吴译本」作『随品』;「唐译四分本」作『随顺品』(1)。依梵文『八千颂般若』,品名为anugama。anu是「随顺」、「次第」的意思;gama有「去」、「到达」等意思。所以anugama,是「随顺行」、「随顺趣入」、「随顺悟入」的意义。『道行般若经』有「随次第上菩萨」(2),应该就是Anugama菩 [P669] 萨的义译。这一品的内容,是「中品般若」所没有的,「唐译五分本」(「下品般若」中文句最简的)也没有,所以可解说为:这是后出的,在「中品般若」发展成立时,「下品般若」还没有这一品。『随知品』的内容,说明了「随顺般若波罗蜜行」。在「汉译本」中,一再说「菩萨随般若波罗蜜教」,这样的与般若波罗蜜相应,才是菩萨的般若波罗蜜。「下品般若」(前二十五品)文段长了一些,适宜于一般的教化,而对于随法修行(随念、随观、随入)者,需要的却是简易的行法。『随知品』,可能是适应随顺观行者的需要而集成的。「下品般若」的传持者,把他附在后面,就成为「下品般若」的一品。正如『戒经』的传持者,将处理僧事的七项法规── 「七毗尼」,附在『戒经』后面,也就成为『戒经』的一部分一样。『随知品』说明「一切法(或「五阴」)无分别」,「一切法无坏(变异)」、「一切法但假名」等行法,但包含了一些「下品般若」(前二十五品)所没有的内容。「如大海」、「如虚空」、「如日照」、「如师子吼」、「如须弥山庄严」、「如地」、「如水」、「如火」、「如风」、「如空」。这些比喻,如『古宝积经』的称赞菩萨功德(3),『宝云经』所说的菩萨行中(4),都有部分相同的。大乘经序分,用这些来赞叹菩萨功德的,更是不在少数。『随知品』用这些比喻来说明菩萨随般若波罗蜜行,应该受到了当时大乘经的影响。
2.『萨陀波仑品』(第二十七)、『昙无竭品』(第二十八)、『嘱累品』(第二十九): [P670] 「唐译二分本」,没有这三品,那是玄奘简略了;中国古译的「小品」、「大品」,「藏文本」,「梵文本」,都是有这三品的。前二品是专精求得般若波罗蜜的故事,『嘱累品』只是附带的总结而已。现存的「下品般若」,都有此三品,但研究起来,可以断定本来是属于「中品般若」所集出的,理由是:一、「秦译本」说:「已得陀罗尼,诸神通力」(5);「汉译本」、「吴译本」、「宋译本」,都提到了「陀罗尼」。在「下品般若」(前二十五品)中,没有说到「陀罗尼」;「陀罗尼」为大乘法门,出于「中品」,所以这是与「中品般若」相符合的。二、萨陀波仑 Sada^prarudita一心想见到昙无竭Dharmodgata菩萨,「入诸三昧门」(6);听了昙无竭说法,得了「六百万三昧」(7)。经中列举种种「三昧」的名字,与「中品般若」相同,而与「下品般若」(前二十五品)的体例不合。三、「秦译本」在前二十五品中,有四处说到佛的功德: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佛法──合为一聚(8);或作力、无所畏、法(9);清净力、清净无畏(或增清净佛法)(10):「下品般若」大都是一致的(11)。但『萨陀波仑品』说:「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12),却与「中品般若」相合。这样,推论这部分原属于「中品般若」,是可以采信的。可能由于求法故事的感动人心,有助于「般若法门」的宏通,所以「下品般若」的传持者,也就采用而附在经末。
还有更重要的理由,足以证明为是属于「中品般若」的。佛法的修学者,通于在家、出家。 [P671] 释尊是出家的,随佛出家而成为佛教主体的,是出家的。出家的生活,没有男女间的淫欲,也没有资财的物欲。在家人虽同样的修行证果,而一般说来,不及出家人的专精容易;对于在家生活,存有厌患的情绪,以出家为修行的理想典型(13)。「原始般若」是从阿兰若(无诤)行,修得于一切法无所取执三昧而流传出来的,所以在「下品般若」中,教化四众及善男子、善女人,使转化为受持奉行般若波罗蜜的菩萨,而仍保有佛教传统的观念,也就是对在家生活存有厌患的情绪,如说(14):
「在家者与妇人相见,心不乐!6槱,常怀恐怖。与妇人交接,念之(言?):恶露臭处不净洁,非我法也。尽我寿命,不复与相近,当脱是恶露中去。譬如有人行大荒泽中,畏盗贼,心念言:我当何时脱出是厄道中去。当弃远是淫泆,畏惧如行大荒泽中。亦不说其人恶,何以故?诸世间皆欲使安隐故也。……是皆深般若波罗蜜威神力」! 「是菩萨若在居家,不染着诸欲。所受诸欲,心生厌离,常怀怖畏。譬如险道多诸贼难,虽有所食,厌离怖畏,心不自安,但念何时过此险道!阿惟越致菩萨,虽在家居,所受诸欲,皆见过恶。心不贪惜,不以邪命非法自活,宁失身命,不侵于人。何以故?菩萨在家应安乐众生,虽复在家,而能成就如是功德。何以故?得般若波罗蜜力故」。
这是「汉译本」与「秦译本」的古译,与唐译不同。在家不退转菩萨,对于「欲」,存有很 [P672] 深的厌患情绪,所以受欲而不会贪着;一心希望,最好能不再过那种爱欲的生活。「汉译本」(「吴译本」、「晋译本」相同)着重于男女的爱欲,「秦译本」(「宋译本」同)是通于男女及财物欲的。在家菩萨对于「欲」的态度,古译的「下品般若」,与原始佛教的精神相合。「中品般若」的意趣,显然的有了不同,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卷三二七(大正六‧六七三下── 六七四上)说:
「现处居家,方便善巧,虽现摄受五欲乐具,而于其中不生染着,皆为济给诸有情故。… …现处居家,以神通力或大愿力,摄受珍财。……虽现处居家而常修梵行,终不受用诸妙欲境。虽现摄受种种珍财,而于其中不起染着」。
其他「中品」类各本,都与这「初分」──「上品般若」的意义一样。依经说:「方便善巧」、「现处居家」、「现摄受五欲」,可见在家菩萨的摄受五欲,是「方便示现」的;是神通力,是大愿力。总之,不退转菩萨而「现处居家」,是方便现化的。虽也说到「常修梵行」,而对…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章 般若波罗蜜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