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1;二九八中)。
注【80-033】1.『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五(大正八‧五五八中──下)。2.卷六(大正八‧五六一中)。3.卷七(大正八* ‧五六六上)。4.卷七(大正八‧五六六下)。5.卷七(大正八‧五六九中)。 [P667]
注【80-034】『雜阿含經』卷叁一(大正二‧二二四中)。
注【80-035】『相應部』「無爲相應」(南傳一六上‧八二──九七)。
注【80-036】見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所列舉(二九九──叁00)。
注【80-037】『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叁(大正八‧五四七上──中)。
注【80-038】『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八(大正八‧五七四中)。
注【80-039】『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卷八(大正八‧四六五上)。『大明度經』卷五(大正八‧五0一上)。
注【80-040】『放光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四(大正八‧一00下──一0一上)。
注【80-041】『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四分)卷五五叁(大正七‧八四七中)。
注【80-042】『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卷五(大正八‧四五二中)。『大明度經』卷四(大正八‧四九叁上)。
注【80-043】『放光般若波羅蜜經』卷一0(大正八‧七0上)。
注【80-044】『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卷叁(大正八‧四叁八中)。『大明度經』卷二(大正八‧四八六中)。
注【80-045】『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五四0上)。
注【80-046】1.『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八(大正八‧五七一中──下)。2.卷八(大正八‧五七叁上)。3.卷八(大正八 ‧五七四上)。4.卷八(大正八‧五七四下)。5.卷九(大正八‧五七八中)。 6.卷九(大正八‧五七八下── 五七九上)。
注【80-047】『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五四0下)。 [P668]
注【80-048】『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五(大正八‧五五八下)。又卷六(大正八‧五六叁中)。又卷七(大正八‧五六六下)。
注【80-049】『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七(大正八‧五六六中、五六九中)。
注【80-050】『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九(大正八‧五七八下)。
注【80-051】『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八(大正八‧五七二下)。
注【80-052】『大智度論』卷四0(大正二五‧叁五六上)。
第叁項 下品的增補部分
依「秦譯本」,到『見阿!B粊佛國品』第二十五,「下品般若」已經圓滿了。但現行本,以下還有四品,成立的時代要遲些。四品可分爲二類:『隨知品』第二十六,是「下品般若」的附屬部分;末後叁品,是從「中品般若」移來的。這裏,分別的給以說明。
1.『隨知品』第二十六,品名與「宋譯本」相同;「漢譯本」與「吳譯本」作『隨品』;「唐譯四分本」作『隨順品』(1)。依梵文『八千頌般若』,品名爲anugama。anu是「隨順」、「次第」的意思;gama有「去」、「到達」等意思。所以anugama,是「隨順行」、「隨順趣入」、「隨順悟入」的意義。『道行般若經』有「隨次第上菩薩」(2),應該就是Anugama菩 [P669] 薩的義譯。這一品的內容,是「中品般若」所沒有的,「唐譯五分本」(「下品般若」中文句最簡的)也沒有,所以可解說爲:這是後出的,在「中品般若」發展成立時,「下品般若」還沒有這一品。『隨知品』的內容,說明了「隨順般若波羅蜜行」。在「漢譯本」中,一再說「菩薩隨般若波羅蜜教」,這樣的與般若波羅蜜相應,才是菩薩的般若波羅蜜。「下品般若」(前二十五品)文段長了一些,適宜于一般的教化,而對于隨法修行(隨念、隨觀、隨入)者,需要的卻是簡易的行法。『隨知品』,可能是適應隨順觀行者的需要而集成的。「下品般若」的傳持者,把他附在後面,就成爲「下品般若」的一品。正如『戒經』的傳持者,將處理僧事的七項法規── 「七毗尼」,附在『戒經』後面,也就成爲『戒經』的一部分一樣。『隨知品』說明「一切法(或「五陰」)無分別」,「一切法無壞(變異)」、「一切法但假名」等行法,但包含了一些「下品般若」(前二十五品)所沒有的內容。「如大海」、「如虛空」、「如日照」、「如師子吼」、「如須彌山莊嚴」、「如地」、「如水」、「如火」、「如風」、「如空」。這些比喻,如『古寶積經』的稱贊菩薩功德(3),『寶雲經』所說的菩薩行中(4),都有部分相同的。大乘經序分,用這些來贊歎菩薩功德的,更是不在少數。『隨知品』用這些比喻來說明菩薩隨般若波羅蜜行,應該受到了當時大乘經的影響。
2.『薩陀波侖品』(第二十七)、『昙無竭品』(第二十八)、『囑累品』(第二十九): [P670] 「唐譯二分本」,沒有這叁品,那是玄奘簡略了;中國古譯的「小品」、「大品」,「藏文本」,「梵文本」,都是有這叁品的。前二品是專精求得般若波羅蜜的故事,『囑累品』只是附帶的總結而已。現存的「下品般若」,都有此叁品,但研究起來,可以斷定本來是屬于「中品般若」所集出的,理由是:一、「秦譯本」說:「已得陀羅尼,諸神通力」(5);「漢譯本」、「吳譯本」、「宋譯本」,都提到了「陀羅尼」。在「下品般若」(前二十五品)中,沒有說到「陀羅尼」;「陀羅尼」爲大乘法門,出于「中品」,所以這是與「中品般若」相符合的。二、薩陀波侖 Sada^prarudita一心想見到昙無竭Dharmodgata菩薩,「入諸叁昧門」(6);聽了昙無竭說法,得了「六百萬叁昧」(7)。經中列舉種種「叁昧」的名字,與「中品般若」相同,而與「下品般若」(前二十五品)的體例不合。叁、「秦譯本」在前二十五品中,有四處說到佛的功德: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佛法──合爲一聚(8);或作力、無所畏、法(9);清淨力、清淨無畏(或增清淨佛法)(10):「下品般若」大都是一致的(11)。但『薩陀波侖品』說:「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12),卻與「中品般若」相合。這樣,推論這部分原屬于「中品般若」,是可以采信的。可能由于求法故事的感動人心,有助于「般若法門」的宏通,所以「下品般若」的傳持者,也就采用而附在經末。
還有更重要的理由,足以證明爲是屬于「中品般若」的。佛法的修學者,通于在家、出家。 [P671] 釋尊是出家的,隨佛出家而成爲佛教主體的,是出家的。出家的生活,沒有男女間的淫欲,也沒有資財的物欲。在家人雖同樣的修行證果,而一般說來,不及出家人的專精容易;對于在家生活,存有厭患的情緒,以出家爲修行的理想典型(13)。「原始般若」是從阿蘭若(無诤)行,修得于一切法無所取執叁昧而流傳出來的,所以在「下品般若」中,教化四衆及善男子、善女人,使轉化爲受持奉行般若波羅蜜的菩薩,而仍保有佛教傳統的觀念,也就是對在家生活存有厭患的情緒,如說(14):
「在家者與婦人相見,心不樂!6槱,常懷恐怖。與婦人交接,念之(言?):惡露臭處不淨潔,非我法也。盡我壽命,不複與相近,當脫是惡露中去。譬如有人行大荒澤中,畏盜賊,心念言:我當何時脫出是厄道中去。當棄遠是淫泆,畏懼如行大荒澤中。亦不說其人惡,何以故?諸世間皆欲使安隱故也。……是皆深般若波羅蜜威神力」! 「是菩薩若在居家,不染著諸欲。所受諸欲,心生厭離,常懷怖畏。譬如險道多諸賊難,雖有所食,厭離怖畏,心不自安,但念何時過此險道!阿惟越致菩薩,雖在家居,所受諸欲,皆見過惡。心不貪惜,不以邪命非法自活,甯失身命,不侵于人。何以故?菩薩在家應安樂衆生,雖複在家,而能成就如是功德。何以故?得般若波羅蜜力故」。
這是「漢譯本」與「秦譯本」的古譯,與唐譯不同。在家不退轉菩薩,對于「欲」,存有很 [P672] 深的厭患情緒,所以受欲而不會貪著;一心希望,最好能不再過那種愛欲的生活。「漢譯本」(「吳譯本」、「晉譯本」相同)著重于男女的愛欲,「秦譯本」(「宋譯本」同)是通于男女及財物欲的。在家菩薩對于「欲」的態度,古譯的「下品般若」,與原始佛教的精神相合。「中品般若」的意趣,顯然的有了不同,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初分)卷叁二七(大正六‧六七叁下── 六七四上)說:
「現處居家,方便善巧,雖現攝受五欲樂具,而于其中不生染著,皆爲濟給諸有情故。… …現處居家,以神通力或大願力,攝受珍財。……雖現處居家而常修梵行,終不受用諸妙欲境。雖現攝受種種珍財,而于其中不起染著」。
其他「中品」類各本,都與這「初分」──「上品般若」的意義一樣。依經說:「方便善巧」、「現處居家」、「現攝受五欲」,可見在家菩薩的攝受五欲,是「方便示現」的;是神通力,是大願力。總之,不退轉菩薩而「現處居家」,是方便現化的。雖也說到「常修梵行」,而對…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章 般若波羅蜜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