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住说的「发心住」、「治地住」、「(相)应行住」,次第完全相合。再加「不退转」,「阿惟颜」,名目也与十住说相合。在「下品般若」中,「新发意」与「新学」是不同的,所以『原始般若经之研究』,分「实相品」为七章,以第四为「新发意菩萨位」,而不知是「新学」,这是应加以修正的。该书在「新发意菩萨」前,立「天王品」、「种姓品」二章。不知道所立的「天王品」──『释提桓因品』,开始就说:「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今应当发!……是人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亦随喜,终不断其功德」(45)。称赞须菩提所说的般若波罗蜜深妙,难信难解,正是激劝大众发菩提心。所立「种姓品」,佛在在家出家、人天大众前,诱导一般人,从听闻、读、诵、书写、供养、如说行中,修学般若波罗蜜,正是新学菩萨的行相。该书称第七章为「总摄品」,也是误解的!经义虽次第渐深,而听众还是人天大众,所以经文始终保有诱导修学的特性,有提到前阶位的地方。被称为「总摄品」部分,主要应该是不退转菩萨所应学的,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说(46):
1.「若菩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当亲近善知识。……菩萨欲自深智明了,不随他语,不信他法;若欲断一切众生疑,应当学是般若波罗蜜」! 2.「若菩萨随般若婆罗蜜所教行者,是菩萨不断一切种智,是菩萨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P662] ,是菩萨必坐道场,是菩萨拯济没溺生死众生。……若菩萨如是学时,四天王持四钵至其所,……我等当奉此四钵」。 3.「如是学者,名为学萨婆若。学萨婆若,为学般若波罗蜜,学佛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须菩提!菩萨如是学者,则到诸学彼岸。……魔若魔民不能降伏;……疾得阿毘跋致,……疾坐道场;……学自行处,……学救护法,……学大慈大悲,……学三转十二相*轮,……学度众生……学不断佛种,……学开甘露门」。 4.「若菩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欲于一切众生中为无上者,欲为一切众生作救护,欲得具足佛法,欲得佛所行处,欲得佛所游戏,欲得佛师子吼,欲得三千大千世界大会讲法,当学般若波罗蜜」! 5.「若菩萨欲到一切法彼岸,当学般若波罗蜜」! 6.「菩萨坐道场时,如是观十二因缘,离于二边,是为菩萨不共之法。……菩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如是行般若波罗蜜!……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则具足诸波罗蜜,亦能具足方便力。……诸有所作,生便能知。……如十方诸佛所得诸法相,我亦当得」。
从上面所引的文证,可见被称为「总摄品」──『深心求菩提品』后半起,是以得佛的功德,学习佛的自行化他为目标的。所以「下品般若」前二十五品的大科,应该是这样的:『初品』 [P663] 是「原始般若」,是「直示般若」深法的。第二品以下,是由浅而深的「渐学般若」,可以约菩萨四阶位说(二种四阶位的综合,含有五阶位),说明由浅而深的修学历程,列表如下:
图片
直示般若 ──────────────────『初品』
┌ 发心‧初学─────────────『释提桓因品』…………『叹净品』
│(发心)初学转久学─────────『不可思议品』…………『船喻品』
渐学般若│(发心‧初学)久学得不退──────『大如品』………………『深心求菩提
│ 品』上
└(发心‧初学‧久学)不退向佛道───『深心求菩提品』下……『见阿!B粊佛国
品』
「原始般若」是专提般若波罗蜜的,着重于不退转(为二乘)菩萨的深悟无生。法门的流行传布,不退转以下的,是久学、新学、初发心。对于发心、新学,着重于听闻、读、诵、受持、问义、思惟,加上书写、供养、施他;以校量功德,毁谤的罪过,来启导、坚定信众的学习。不退转以上的,是学佛功德,成佛度众生。在菩萨的菩提道中,般若成为彻始彻终的法门。法门的随机适应,或浅或深,终于综合而集成「下品般若」(当时没有上中下的分别)。从「原始般若」来看,「下品般若」的发展趋势,不但普及初学,由浅及深,又从般若波罗蜜而论到六波罗蜜 [P664] 。对不退转菩萨的无生深悟,明确的指示为涅槃的体悟(不是证入)。声闻的果证,是不离菩萨无生法忍的(47)。以空等三解脱门来表示般若深法,终于说到了「一切法空」(48)。原始佛教的菩提分──根、力、觉分、道分,也提到了(49)。观缘起如虚空无尽的菩萨不共中道妙观,也明白的说出来(50)。所以般若法门不是别的,是原始佛教;但不限于声闻所觉知的,而是更深彻的,由菩萨(无生法忍所悟为核心)而成佛的「佛无上智、大智、自然智、一切智、如来智」(51)。
「原始般若」向更广的初学,更深的佛道而展开,终于集成「下品般若」。经典的集成,应该是经多方面发展,而后综合集出的。古人说:般若「非一日一坐说」(52)。如受持的功德,不退菩萨的相貌,都说了又说,可解说为不同传授的综集。「原始般若」的集出,约为西元前五0年(法门弘传,应该更早些已经存在)。「下品般若」前二十五品,可能经多次集出而完成。从发展到完成,约为西元前五0年,到西元五0年左右。集出完成的时代,般若在北方已相当的流行;书写经卷及供养,已蔚成风气了!
注【80-001】以上均见『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初品』。
注【80-002】『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四(大正八‧五五四上)。
注【80-003】1.『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四(大正八‧五五三下)。2.卷四(大正八‧五五四下)。3.卷四(大正八‧五五四上)。4.卷六(大正八‧五六一下)。 [P665]
注【80-004】1.『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八下)。2.卷三(大正八‧五四八上)。
注【80-005】文中所说「新发意」,异译本作「新学」。
注【80-006】『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四(大正八‧五五二下)。
注【80-007】『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大正八‧五五七中)。
注【80-008】『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八(大正八‧五七八上──中)。
注【80-009】『妙法莲华经』卷四(大正九‧二八上)。
注【80-010】1.『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大正八‧五五七中)。2.卷六(大正八‧五六四中)。3.卷六(大正八‧五六四中)。
注【80-011】『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四五四下),「沙门」作「作其师被服」,是披袈裟的出家者。
注【80-012】『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四0下)。
注【80-013】『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四0下)。又卷五(大正八‧五五八中)。
注【80-014】『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五四六下)。
注【80-015】『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五六三下)。
注【80-016】『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八(大正八‧五七三中)。
注【80-017】『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五五0上)。
注【80-018】『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五四四中)。 [P666]
注【80-019】『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五四五下)。
注【80-020】『相应部』「根相应」(南传一六下‧五七)。
注【80-021】『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大正八‧五七九上)。
注【80-022】『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五四一下)。
注【80-023】『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大正八‧五六九下──五七0上)。
注【80-024】『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五六四中──五六五上)。
注【80-025】『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大正八‧五七0中──五七一中)。
注【80-026】『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八(大正八‧五七三中──下)。
注【80-027】『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大正八‧五六0上──中)。
注【80-028】『大智度论』卷四五(大正二五‧三七一上)。
注【80-029】『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五六三上)。
注【80-030】『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五六二中──下)。
注【80-031】『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大正八‧五六九上)。
注【80-032】三藏中没有说到「实际」,见『大智度论』卷三二(大正二五̷…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章 般若波罗蜜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