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愿三昧,声闻所修习而趣入解脱的,菩萨也修习而能不证入,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大正八‧五六八下、五六九上─ ─中)说:
「菩萨具足观空,本已生心,但观空而不证空。我当学空,今是学时,非是证时。不深摄心系于缘中。……何以故?是菩萨有大智慧深善根故」。「若菩萨生如是心,我不应舍一切众生,应当度之,即入空三昧解脱门,无相、无作三昧 [P655] 解脱门。是时菩萨不中道证实际,何以故?是菩萨为方便所护故。……菩萨如是念一切众生,以是心及先方便力故,观深法相,若空、若无相、无作、无起、无生、无所有」。
菩萨的般若波罗蜜,这里是以「悲愿」来说明与二乘不同。一是「先方便力」,就是菩萨的愿力。现在是学习修行阶位,「观空而不证空」。因为不愿证空,所以不深入禅定,这是般若波罗蜜不退转的大方便。二是悲愿不舍众生。这样的悲愿──方便所护,在菩萨功德没有圆满时,不致于证实际而堕落二乘地。「下品般若」明确表示了这一意义,注意到菩萨的「悲愿方便」。然主要的,还是般若波罗蜜大方便力。因为,「虽于恒河沙劫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发大心,大愿受无量事,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为般若波罗蜜方便所护故,则堕声闻、辟支佛地」(29)。菩萨的悲愿方便,要不离般若波罗蜜才得!
说到般若波罗蜜行,「原始般若」只是说:不见、不得、不念、不作行、不取、不摄受,体悟「无生」、「无二数」。「无生」、「无二」等,是形容「法相」──「法性」的,是般若波罗蜜现观的内容。在「下品般若」中,还是一再说到「法相」;为了表示「如来」的自证,「如」tathata^被举扬出来,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大正八‧五五八中」说:
「五阴如即是世间如,五阴如即是一切法如。一切法如即是须陀洹果如,……即是如来如。是诸如皆是一如,无二无别,无尽无量。如是须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得是如相。如 [P656] 是须菩提!般若波罗蜜示诸佛世间,能生诸佛。诸佛知世间如,如实得是如故,名为如来 。……是如无尽,佛如实说无尽」。
般若波罗蜜能显示世间──五阴的「如」相;「如」是无二、无分别,无尽无量的。证得了「如」,就成佛了,所以名为「如来」。『大如品』又说:「诸天子!随如行故,须菩提随如来生」。历举「如」的「不来不去」;「常不坏,不分别」;「无障碍处」;「不异诸法,是如无非如时,常是如」;「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等,而总结说:「菩萨以是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为如来」(30)。般若波罗蜜所证的,还有「实际」bhu^takot!i一词,是真实究竟处的意思。如证入法性,到达最究竟处,名为「实际」。在『般若经』中,大都用来称二乘的证入涅槃。菩萨在修学中,是以证「实际」为戒惧的。因为证入涅槃,就退堕二乘地,不能再成佛了。但到了菩萨的德行圆满,也名为证实际,如说:「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乃证第一实际」(31)。法相──「法性」,「如」,「实际」,是般若波罗蜜所现观的,一切法常恒不变异的真相。「法相」,「如」,「阿含经」中仅偶尔一见;「实际」似乎是部派佛教所成立的术语(32) 。这是约理境说的,如约般若波罗蜜现观而得究竟解脱说,就是「原始佛教」以来所称说的「涅槃」。『小品般若波罗蜜经』说(33):
1.「是法甚深!……诸法以空为相!以无相、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依为相。…… [P657] 是诸相,非人,非非人所作。……有佛无佛,常住不异,诸相常住故。如来得是诸相已,名为如来」。 2.「寂灭、微妙、如实、不颠倒、涅槃」。 3.「甚深相者,即是空义,即是无相、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所有(宋译作(「无性」)、无染、寂灭、远离、涅槃义」, , 。 4.「如来所说无尽、无量、空、无相、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所有、无染、涅槃,但以名字方便故说。须菩提言:希有世尊!诸法实相不可得说而今说之」! 5.「观深法相:若空、若无相、无作、无起、无生、无所有」。
经中所说的「甚深法相」,各译本虽略有增减、出入,但大意都是一致的。「深法相」、「诸法实相」、「甚深相」、「法相」,「得是诸相已名为如来」,与上来所说的「法相」、「如」,显然是同一的。在所说的「相」中,无生、无灭、无染、无所有、无依、寂灭、微妙、远离,都是表示「涅槃」的。『杂阿含经』列举了「无为、难见……无所有、涅槃」等二十名(34)。『相应部』「无为相应」,列举了「无为、终极……归依、到彼岸」等三十三名(35)。说一切有部 Sarva^stiva^din所说的,灭谛四行相:(寂)灭、静、(微)妙、(远)离,也不出于此。空、无相、无作(即「无愿」)名三解脱门,是由此而能趣入涅槃的。甚深法──涅槃,原是不能 [P658] 用什么相来表示的,但到底方便表示了。三三昧是解脱门,依空、无相、无作观而能趣入涅槃的,那也不妨以空、无相、无作,来方便表示涅槃了。将空、无相、无作来表示「甚深法」(这是佛法僧的「法」,转*轮的「法」),般若法门也就与空义相关,这是般若法门中「空」思想非常发达的原因。
『原始般若经之研究』,作成『般若经』的科判。第二编「实相品」,与「下品般若」的前二十五品」「汉译本」(为二十六品)大致相当。「实相品」又分为七章:「须菩提品」、「天王品」、「种姓品」、「新发意菩萨品」、「久发意菩萨品」、「不退转菩萨品」、「总摄品」。「下品般若」的集成,是有先后浅深意义的。该书所分判的「新发意菩萨品」、「久发意菩萨品」、「不退转菩萨品」,就是依据经中所说菩萨阶位而安立的。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八(大正八‧五七五上)说:
「若人于初发心菩萨随喜,若于行六波罗蜜,若于阿毗跋致,若于一生补处随喜,是人为得几所福德」?
菩萨分初发心,行六波罗蜜,不退转,一生补处──四阶位,是大乘初期最通用的阶位说,为多数大乘经所采用(36)。在『般若经』中,这四种阶位的名称,各译本略有出入,今对列如下:
一、初发心‧初发意‧新发意 [P659] 二、行六波罗蜜‧随次第上‧久修习‧久发心 三、阿鞞跋致‧阿惟越致‧不退转 四、一生补处‧阿惟颜‧一生所系
「下品般若」所说的菩萨阶位,还有其他的分类,如『佐助品』分为三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毗跋致」、「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37)。『恭敬菩萨品』有另一四阶位说(38),各本名义略有出入,今对列各译本的译语如下:
一、学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初发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大菩提心 二、如说行‧如理修行‧修菩萨行 三、随学般若波罗蜜‧随般若波罗蜜教‧随明度教‧修习般若波罗蜜相应行‧学般若波罗蜜多于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 四、阿鞞跋致‧阿惟越致‧不退转
这一阶位说,各译本的出入很大。「汉译本」与「吴译本」,仅有三阶位,缺第二「如说行」,与『佐助品』的三阶位相合(39)。「放光本」也是三阶,但说「行菩萨道学般若波罗蜜者」(40) ,那是合二‧三位为一位了。「唐译四分本」第三位为:「学般若波罗蜜多」,「于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41),似乎分为二位。这一类四阶位的第三位,「随学般若波罗蜜」,「随般若波罗 [P660] 蜜教」,「修习般若波罗蜜相应行」,「于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不就是第一类四阶位的第二,「行六波罗蜜」,「随次第上」的「久修习」、「久发心」──久行菩萨吗?这可见第二类的四阶位,是在(前一类四阶位)「初发心」与「修习般若波罗蜜相应」中间,别立「如说行」、「修菩萨行」阶段,也就是与般若波罗蜜还(没有修,或)没有相应的阶段,这是应该明确分别的问题!
经说学般若波罗蜜,应亲近善知识,「汉译本」与「吴译本」,说到了「阿阇浮菩萨」(42)。与此相当的,「唐译初分本」、「唐译二分本」作「初业」;「宋译本」作「初学」;「放光本」、「大品本」,「唐译三分本」、「四分本」、「五分本」,都作新学;原语为a^dikarmika ,而「秦译本」却译作「新发意」。「中品般若」的「放光本」说:深般若波罗蜜,「不当于新学菩萨前说」(43)。这里的「新学」,「唐译初分本」、「二分本」、「三分本」,也译为「新学」,而「大品本」也译作「新发意」。在说到随喜回向时,「汉译本」与「吴译本」说到「新学」(44),「放光本」及「唐译本」,也作「新学」,而「秦译本」、「大品本」(及「宋译本」),都译为「新发意」。依上来对勘,可见鸠摩罗什Kuma^raji^va所译的「秦译本」与「大品本」,都把「新学」误译作「新发意」了。「新学」、「初学」或「初业」,原语为a^dikarmika ,与十住中的「治地」住,原语相同。那末,『般若经』所说的「初发心」;「如说行」或「修 [P661] 菩萨行」、「新学」;「随学般若波罗蜜相应行」──三阶,与十…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章 般若波罗蜜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