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章 般若波罗蜜法门▪P10

  ..续本文上一页修道行,成就善根,乃能信解」。

  

  「久行菩萨」,是久发菩提心,于诸佛所久远修行,多植善根的菩萨,这是能信解修行深般若波罗蜜的。进一步说,新学菩萨诚然不容易信解般若波罗蜜,但也不是不可能的,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说(4):

  

   1.「新发意菩萨闻是说者,将无惊怖退没耶?佛告须菩提:若新发意菩萨随恶知识,则惊怖退没;若随善知识,闻是说者则不惊怖退没」。 2.「弥勒言:须菩提!如是回向法,不应于新发意菩萨前说。所以者何?是人所有信乐恭敬净心,皆当灭失。须菩提!如是回向法,应于阿毗跋致菩萨前说。若与善知识相随者说,是人闻是不惊不怖不没不退」(5)。

  

  初学者修学般若波罗蜜,「善知识」是必要的。如有善知识的教导,初学者也可能信解般若波罗蜜的。善知识以外,善男子善女人来听闻、读、诵、书写、供养、如说而行的,还能得诸天的护持(6),诸佛的护持(7),所以能不受恶魔的娆乱。这样,深彻的般若波罗蜜法门,不退转菩萨 [P649] ,久行菩萨,初学,都可以修学了。般若法门就这样的广大流行起来!这是「下品般若」所说到的。

  

  在「般若法门」流行中,传统佛教的声闻弟子,能否信解般若法门呢?「原始般若」的兴起,与传统的佛教,关系极深!「原始般若」的宣说者,发问者,是无诤行第一须菩提Subhu^ti ,智慧第一舍利弗S/a^riputra。「下品般若」(及「原始般若」增补部分)中,更有多闻第一阿难A^nanda,论议第一摩诃迦旃延Maha^ka^tya^yana,说法第一富楼那Pu^rn!amaitrayan!i^putra ,辩才第一大拘絺罗Maha^kaus!t!hila。声闻弟子能为菩萨说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嘱累阿难的。佛对阿难说:「阿难!……若以六波罗蜜为菩萨说,汝为弟子,功德具足,我则喜悦」(8)!这表示了般若法门,是渊源于声闻佛教的。般若法门兴起流行时,传统的声闻弟子,部分是信受般若的。虽然自己还是声闻行者,却能容受般若,随喜赞扬般若,真如『法华经』所说那样:「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9)。但维护传统而拒斥般若法门,加以毁谤的,也不在少数,这在经中是称之为魔事的,如说(10):

  

   1.「恶魔诡诳诸人,作是言:此非真般若波罗蜜」。 2.「汝若受阿惟越致记者,即受地狱记」! 3.「作沙门(11),至菩萨所,作是言……汝所闻者,非佛所说,皆是文饰庄校之辞。我所 [P650] 说经,真是佛语」。

  

  行般若波罗蜜的菩萨,尊重声闻圣者,认为声闻圣者的悟证,不离菩萨无生忍(12),与菩萨有着相同的一分。所以说到般若波罗蜜的信受者,在菩萨以外,提到了「具足正见者」与「满愿阿罗汉」(13)。「具足正见者」,是已见圣谛的(须陀洹初果以上)。四果圣者不离菩萨的无生忍,当然能信解般若波罗蜜了。这也表示了,不信般若波罗蜜的,决不是圣者,或是(自以为然的)增上慢人,或是恶魔所化,受恶魔所惑的人。菩萨行六波罗蜜,是一般所能承认的。但说到般若波罗蜜,传统的声闻行者,就以声闻的观智为般若波罗蜜,所以经上说:「诸比丘说相似般若波罗蜜」(14)。有些菩萨行者,重视声闻经,想在声闻经法中求佛道,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大正八‧五五六上)说:

  

   「譬如有狗舍主所与食分,反从作务者索。如是须菩提!当来世或有菩萨,舍深般若波罗蜜,反取余声闻、辟支佛经(求萨婆若),菩萨当知是为魔事」。

  

  经中广举譬喻,形容弃般若法门而取声闻经者的无知。对于传统佛教,采取了尊重又贬抑的立场,这不但维护了般若法门,也有诱导声闻修学般若法门的意义。诱导声闻修学最显著的例子,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四0上)说:

  

   「若诸天子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今应当发!若人已入正位,则不堪任发阿耨多 [P651] 罗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已于生死作障隔故。是人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亦随喜,终不断其功德。所以者何?上人应求上法」。

  

  「入正位」,是「入正性离生」的旧译。「入正位」,声闻行者就得「须陀洹」(初果),最多不过七番生死,一定要入无余涅槃。这样,就不能长在生死中修菩萨行,所以说:「已于生死作障隔」。如只有七番生死,就不可能发求成佛道的大心,所以说:「不堪任」。这是依佛教界公认的教理说。经上又说:如「入正位」的能发大菩提心,求成佛道,也是随喜赞叹的,因为上人──声闻圣者,是应该进一步的求更上的成佛法门。说声闻圣者不可能发心,又鼓励他们发心修菩萨道,这是不否定部派佛教的教义,而暗示了声闻圣者回心的可能。特别是『大如品』,依「如」──真如tathata^而泯「三乘人」与「一(菩萨)乘人」的差别,消融了二乘与菩萨的对立(15)。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求成佛道的,是菩萨。依『恭敬菩萨品』说:有菩萨而不知不见般若波罗蜜的(16)。这或是「离般若波罗蜜,无方便行檀」等;或是偏重仰信的;或修般若波罗蜜,轻视别人,以为不配修学这甚深法门;或自以为「不退转者」,轻慢其他的菩萨;或以为我是「远离行」者,也就是「阿兰若行」者,而轻视「聚落住」的。「原始般若」是推重「远离行」的,或者不免拘泥形迹,而不知真「远离行」,在乎内心(『阿含经』义)。「下品般若」成立 [P652] 时,大乘佛教内部,就有这些情形。这可能引起诤执,应该保持菩萨与菩萨间的和合无诤,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八(大正八‧五七三下──五七四上)说:

  

   「菩萨与菩萨共住,其法云何?佛言:相视当如佛,想是我大师。同载一乘,共一道行。如彼所学,我亦应学。彼若杂行,非我所学;若彼清净学,应萨婆若念,我亦应学」。

  

  菩萨道,依「本生谈」而类别为六波罗蜜,是初期大乘所公认的。「原始般若」专提甚深般若波罗蜜,不说布施等波罗蜜,在「般若法门」的开展中,首先引起了问题,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五四四上、五四五下)说:

  

   「世尊不赞说檀波罗蜜名,不赞说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名!何以故但赞说般若波罗蜜」? 「世尊!菩萨但行般若波罗蜜,不行余波罗蜜耶」!

  

  这是专说般若波罗蜜所引起的疑问。对于这一问题,「下品般若」解说为:不是佛但赞般若,也不是菩萨不行前五波罗蜜,而是在六波罗蜜中,般若波罗蜜有摄导的大用。因为离去了般若波罗蜜,布施等不能趣入一切智海,也就不成其为波罗蜜。所以,般若如引导者,布施等如盲人;般若如大地,布施等如种子的生长(18)。般若为菩萨行的上首,因为布施等如百花异色,般若如归于同一阴影(19);也就是在深悟中,布施等都归于无二无别。在成佛的甚深证悟中,般若波罗 [P653] 蜜是根本的、究竟的。在佛法中,般若(慧)本来有摄持一切功德的特性,如『杂阿含经』卷二六(大正二‧一八三中)说:

  

   「譬如堂阁众材,栋为其首,皆依于栋,以摄持故。如是五根,慧为其首,以摄持故」(20) * 。

  

  般若──慧能摄持一切功德,是佛法的根本立场,所以「原始般若」的专提般若波罗蜜,不是说菩萨不需要修学布施等,而只是以般若波罗蜜为先要。这样,「下品般若」提到了布施等六波罗蜜,末了说:「行般若波罗蜜时,则具足诸波罗蜜」(21)。到「中品般若」,更到处说六波罗蜜,说六波罗蜜的互相具足了。

  

  般若波罗蜜,是不再退为二乘的成佛法门。成就佛的萨婆若(一切智),是理想的究极实现 F而「住不退转地」,是修学般若波罗蜜的当前标的。「原始般若」如此,「下品般若」虽广说听闻、读、诵、书写、供养等方便,而重点也还是「不退转」。经中举然灯Di^pam!kara佛授记的本生(22),并广说不退转菩萨的相貌。『阿惟越致相品』(第十六)所说的不退转菩萨,都是现实人间的修学菩萨道者。『恒伽提婆品』末,须菩提又问:「云何知是阿毘跋致」?佛又说了一些阿毗跋致菩萨的相貌(23)。不退转菩萨是不受恶魔所诳惑的,受惑的就不是不退转者,所以在说不退转菩萨时,一再说到:1.不受恶魔所诳惑的(24)。2.自以为不退转菩萨,其实是受魔所诳惑 [P654] 的(25)。3.受魔所恼乱的(26)。这里面有类似的,可能为不同传布的综合纂集。说到「不退转」,原义是不退转为二乘的,「下品般若」引用了种种的譬喻来说明。「若不为般若波罗蜜所护,于二地中当堕一处,若声闻地,若辟支佛地」。「为般若波罗蜜方便所护故,当知是菩萨不中道退转」(27)。这是以般若波罗蜜为方便(「上品般若」每说「无所得为方便」);般若波罗蜜「但属菩萨」(28),信解不离般若波罗蜜,是不退转为二乘的根本方便。二乘不是也有般若──慧吗?这是不同的,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大正八‧五六七中)说:

  

   「菩萨云何为坏诸相?世尊!是菩萨不如是学:我行菩萨道,于是身断诸相。若断是诸相,未具足佛道,当作声闻。世尊!是菩萨大方便力,知是诸相,过而不取无相」。

  

  坏相而趣入无相,就是二乘的证入。菩萨虽然不取一切相,但不坏(断、灭)诸相,所以不取相而也不取无相,这是般若波罗蜜的大方便力!空、无相、无作…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章 般若波罗蜜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