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赞扬经卷的书写,供养经卷,及布施经卷的功德。(三)『塔品』,(四)『明咒品』,(五)『舍利品』,充分表示了,对于「法」──般若波罗蜜的尊重供养,代替了「佛」──舍利塔的尊重供养。这是般若深悟法门,所展开的通于浅易普及的方便。这一方便,与『法华经』『法师品』所说的一样(4)。「法师」 dharma-bha^n!aka,与通俗教化,音声佛事的「呗!2塱者」bha^n!aka有关。「呗!2塱者」着重读、诵、解说经法,名为「法师」。在大乘通俗教化中,为在家出家者的通称。
「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法门」所摄化诱导的,信受修行般若波罗蜜的一般大众 (5)。甚深的「般若波罗蜜法门」,要劝发一般人来信受,实在是不容易的!所以除了适应当时写经的风气,以读、(背)诵、书写、供养经卷为方便,更广说现世功德,以适应一般的宗教要求。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五四二中)说:
「般若波罗蜜是大咒术,无上咒术。善男子善女人学此咒术,不自念恶,不念他恶,不两念恶。学是咒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萨婆若智,能观一切众生心」。 [P643]
「咒术」vidya^,或译为「明咒」。般若波罗蜜有不思议的威力,能成佛道,度众生,而现世更有不横死,不恐怖,没有疾病,不犯官非,不受鬼神恶魔的娆乱;经中有诵持般若波罗蜜,能退外道、恶魔的实验(6)。般若甚深法门的广大流行,是得力于消灾免难等世俗宗教事仪的结合。这些世俗悉檀,在『阿含经』中,大都表现为(一般宗教所崇敬的)梵、释、天子们的赞叹、护持或问答。「下品般若」也是这样,帝释S/akradeva^na^m indra是「难问者」(7),有着重要的地位。而诸天、天子、天女,更不断的出入于般若法会,一再表示其赞叹与护持的真诚。读、诵、书写、供养,有不思议的功德,激发学习者的信心。相反的,对般若法门而不信的,怀疑的,诽毁的,罪恶比「五逆」要重得多(8)。过去世听闻而舍去的,今世也会听闻而舍去(9)。今世的信与不信,问义或不问义,疑悔或不疑不悔,都由于过去世的惯习(10),所以应该听闻、问义、「信解不疑不悔不难」。以因果、业报的观念,诱导善男子善女人的诚信修学。
弥勒Maitreya菩萨,是公认的未来佛;弥勒成佛时,也是说般若波罗蜜的。弥勒是在净土成佛的;弥勒往昔行菩萨道时,「但以善权方便安乐之行,得致无上正真之道」。善巧方便的安乐行,就是忏悔、随喜、回向,如说:「我悔一切过,劝助(「随喜」的旧译)众道德,归命礼诸佛,令得无上慧」(11)。适应佛教界的弥勒信仰,「下品般若」立「回向品」,由弥勒菩萨说「随喜回向」(12)。弥勒所说的「随喜回向」,是无相的「随喜回向」,也就是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P644] 的;般若法门容摄了方便安乐行。
以读、诵、书写,供养经卷为方便,随喜功德而回向佛道为方便,适应一般社会大众,「原始般若」从传统佛教中出来,急剧的发展起来。在「下品般若」集成时,般若法门已流行于印度的北方,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四(大正八‧五五五上──中)说:
「如来灭后,是般若波罗蜜当流布南方,从南方流布西方,从西方流布北方。舍利弗!我法盛时,无有灭相。……后五百岁时,般若波罗蜜当广流布北方」。
般若是兴起于南方的,后来流行于北方(13),是与事实相合的。北方,是乌仗那Udya^na、犍陀罗Gandha^ra为主的罽宾区。说到南方,「吴译本」作「释氏国」(14);『阿育王传』也说「南方有王名释拘」(15)。南方的「释拘」,是赊迦族Saka而建国于南方的,以那私迦 Na^sik为首府,占有沿海地区。邬阇衍那Ujjayaini^为首府的牧伯,『大庄严论经』也称之为「释伽罗王」(16)。这一地区的佛教,以分别说系Vibhajyava^din为主,与案达罗Andhra 地方的大众部系Maha^sa^m!ghika,呼吸相通。「原始般若」是从南方教区中兴起的;等到「下品般若」的集成,却在北方。那时,北方的般若法门,已大大的流行了。上来,依「下品般若」所说,看出甚深般若普及教化的情形。
「下品般若」的经文,用纯粹的散文写出,散文的表示意义,比偈颂要明确得多。全经以「 [P645] 五阴」为观境,与『阿含经』的「蕴相应」相合,佛是多依「五阴」来开示的。「般若法门」不是「阿毗达磨」,不用到处列举「蕴处界」的。为了说明意义,「般若法门」少谈理论而多用譬喻,每连举多种譬喻来表示,这正是普及弘传所必要的。如受持般若功德,举摩酰(『塔品』),道场(『明咒品』),善法堂、奉事国王、宝珠等譬喻(『舍利品』)。久行菩萨而临近受记的,如梦见坐道场、近城邑聚落、近大海、华叶将生、女人将产不久──五喻(『不可思议品』)。舍般若波罗蜜而取余(二乘)经的,如狗不从主人而反从作务者乞食、舍象观象迹、舍大海而求牛迹水、舍帝释殿而取法日月宫殿、舍轮王而取小王、舍百味食而反食六十日饭、舍无价宝珠而取水精 ─七喻(『魔事品』)。诸佛护持般若,如诸子的护念生母(『小如品』)。不得般若波罗蜜方便,是会堕落二乘的,如船破而不取板木浮囊、持坏瓶取水、船没有庄治就推着水中、老病者远行── 四喻(『船喻品』)。不为般若所护而证实际的,如大鸟的翅膀没有长成,就从高处飞下来一样(『大如品』)。思惟般若的功德极多,如忆念女人,念念不忘一样(『深功德品』)。善根增长,能得菩提,如前焰后焰烧炷一样(『深功德品』)。菩萨观空而能够不证,如勇健者率众脱险、鸟飞虚空、射箭不落──三喻(『恒伽提婆品』)。行般若波罗蜜,不念不分别,如虚空、幻所化人、影、如来、如来所化人、机关木人──六喻(『称扬菩萨品』)。幻所化与虚空,更是到处引用为譬喻的。「下品般若」是重经法的,多用譬喻说法的,与「持经譬喻者」的风格相近。我以为,以通俗譬喻 [P646] 而表达深义的,是「持经譬喻者」。可能各部派内,都有这一类人,不过北方说一切有部 Sarva^stiva^din的经师,特别兴盛,有明确的传说吧了。
注【79-001】『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大正八‧五七九中)。
注【79-002】『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大正八‧五六九下)。
注【79-003】『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五六二中)。
注【79-004】『妙法莲华经』卷四(大正九‧三0下──三一下)。
注【79-005】「善男子」,『阿含经』的本义,与我国的「世家子」相近。在佛教的发展中,转化为信受佛法者的通称。「善男子、善女人」,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善男信女。在部派佛教中,大众部Maha^sa^m!ghika 与法藏部Dharmaguptaka,称发愿受具足戒者为「善男子、善女人」,见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二四五──二五九)。
注【79-006】『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五四三下──五四四上)。
注【79-007】『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四(大正八‧五五二下)。
注【79-008】『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五五0下──五五一中)。
注【79-009】『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五五0下)。
注【79-010】『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大正八‧五六0上)。
注【79-011】『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大正一二‧一八八下)。 [P647]
注【79-012】『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五四七下──五四九下)。
注【79-013】「唐译本」作:兴起于东南方,次第经南、西南、西、西北、北方,而到达「东北方」,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四分)卷五四六(大正七‧八0八中──下)。这是后代的修正说,「东北方」意味着中国。
注【79-014】『大明度经』卷三(大正八‧四九0上)。
注【79-015】『阿育王传』卷六(大正五0‧一二六下)。
注【79-016】『大庄严论经』卷一五(大正四‧三四三中)。
第二项 般若的次第深入
「原始般若」中说:「不离般若波罗蜜行」,「住不退转地」,「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坏」,「能成就萨婆若」,「近萨婆若」,「从诸佛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行般若波罗蜜」(1)。这是着重不退转菩萨的,所以说:「是深般若波罗蜜,应于阿毗跋致菩萨前说,是人闻是,不疑不悔」(2)。但般若的普遍流行人间,信受般若波罗蜜的,不只是不退转菩萨。邻近般若现证不退的,是久行菩萨,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说(3):
1.「若菩萨摩诃萨,能信解深般若波罗蜜,当知是菩萨如阿毗跋致。何以故?世尊!若人于过去世不久行深般若波罗蜜,则不能信解」。 [P648] 2.「般若波罗蜜如是,谁能信解?须菩提!若久行菩萨道者」。 3.「若未受记菩萨,得闻深般若波罗蜜,当知是菩萨久发大乘心,近于受记,不久必得受记」。 4.「如是法者,谁能信解?须菩提!若菩萨于先佛所久…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章 般若波罗蜜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