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章 般若波罗蜜法门▪P8

  ..续本文上一页,「以法相力故」。「佛力」,『大智度论』解说为:「我(弟 [P636] 子自称)等虽有智慧眼,不值佛法,则无所见。……佛亦如是,若不以智慧灯照我等者,则无所见」(14)。原始般若的「佛力」说,与一般的他力加持不同;须菩提是自证而后随顺「法相」说的。在三段的「无受三昧」中,并举先尼S/ren!ika Parivra^jaka梵志的证入为例。菩萨特有的般若波罗蜜,似乎与声闻弟子有共通的部分。在二段的第三小节下,也插入了劝三乘共学般若一段。般若波罗蜜,到底是「但教菩萨」,还是「通教三乘」,成为教学上一个微妙的问题!

  

  佛命须菩提为菩萨说般若波罗蜜,须菩提没有与菩萨们问答,而只是对佛说。须菩提所说的话,在圣典中是另成一格的。须菩提并不说菩萨应该这样修般若,反而以否定怀疑的语句,去表达所应学应成就的般若。如说:「我不见菩萨,不得菩萨,亦不见不得般若波罗蜜,当教何等般若波罗蜜」(二)?「若法不可得,是般若波罗蜜耶」(三)?「如是一切处、一切时、一切种,菩萨不可得,当教何等菩萨般若波罗蜜」?「当教何法入般若波罗蜜」?「我今当教不生法入般若波罗蜜耶(五)!菩萨与般若,都但有名言,没有实法,所以没有受教的人(菩萨),也没有所教的法(般若)。这似乎与佛唱反调,而其实是能这样了达的,「不惊不怖、不没不退」,正是菩萨所应修学成就的般若波罗蜜。这样的发明问答,古人称为「以遮为显」。又如所说的「诸法无受三昧」,是「不应色中住」(三);「不行色」等,「不念行」不行等(四)。不住一切,不念一切(也「不念是菩萨心」)(二),与佛化诜陀迦旃延Sandha-ka^tya^yana-gotra的「真实禅 [P637] 」──不依一切而修禅相合(15)。第五段中,以「我」为例,说一切法(自性)性也这样。法性不生,不生也不生,这是不受(取)一切的不生不灭、无二无别的「无二法」。「无生」、「不二法」,是绝对的,超越差别、生灭的。第六段,因舍利弗的疑难,阐明不可取、不可得中,是无所谓难行与易行的;菩萨、萨婆若(佛)、凡夫,都是无生的;一切无生,就是说无生的语文,也是无生的。末了,以「无性」、「离」、「不可得」,说菩萨与众生平等:菩萨是应该这样的行般若波罗蜜。在『初品』中,将佛为舍利弗说,为须菩提说大段经文除开,就显出「原始般若」的一贯特征。从菩萨与般若,开示无可教,无可入;不应住,不应念,引入「无生」的深悟。

  

  般若法门,是继承「原始佛教」而有所发展的。在上面「部派佛教分化与大乘」中,说到「次第见谛」派,是渐入的,先见苦谛──无常、苦、空、无我的。「一念见谛」派,是顿入的,直见灭谛──寂灭无相的。「部派佛教」虽有渐入、顿入的流派,但在未见道以前,总是先以无常、苦、无我(或加「不净」)为观门,起厌、离心而向于灭。厌离生死,趣向寂灭,厌离的情绪很浓厚。如『初品』第四段中,菩萨不行色,不行色生、色灭,不行色坏、色空:般若法门是不观生灭无常及空的。经上说:「不坏色故观色无常……;不作如是观者,是名行相似般若波罗蜜」(16)。「不坏」是不变异的意思,般若法门是从色等如如不异──不生不灭去观无常的(17)。这是渊源于原始佛教,接近「一心见谛」,而是少数深悟者,直观一切法不可得、不生灭而悟入的 [P638] 。

  

  「秦译本」初品,有三处说到「法相」一词,如说(18):

  

   「能证诸法相。证已,有所言说,皆与法相不相违背,以法相力故」。 「以得诸法实相故」。 「诸法相尔」。

  

  鸠摩罗什所译的「法相」、「法实相」,「唐译本」与「宋译本」,作「诸法性」、「诸法实性」;「吴译本」作「法意」,原语为dharmata^(19)。「以得诸法实相故」,「唐译本」作「以真法性为定量故」(20);般若法门是以「法性」为准量的。一切法性是这样的,所以不必从世俗所见的生灭着手,而直接的从「法性」──不生不灭、无二无别、无取无着而顿入。这是少数利根深智者所能趣入的,被认为菩萨的般若波罗蜜,不共二乘,因菩萨思想的流行而渐渐发扬起来。

  

  

  注【78-001】道安说「小品」「颇有首尾隐者」,就由于此。

  注【78-002】这一段,与前后文不相衔接,推定为增补部分。

  注【78-003】「下品般若」都约五蕴说。「色」如此,「受想行识」也如此。这里以「色」代表五蕴,下文也都是这样。 [P639]

  注【78-004】佛答须菩提一大段,体裁与前后不同。「摩诃萨」部分,广说「大乘」,一般都以为是后起的。

  注【78-005】『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四二五下)。『大明度经』卷一,文异而意义相同(大正八‧四七八中)。

  注【78-006】『中部』(一0九)『满月大经』(南传一一上‧三七0)。『中部』(一一0)『满月小经』(南传一一上‧三七八)。

  注【78-007】『中部』(一三九)『无诤分别经』,是同一经典,说到须菩提,但缺偈颂(南传一一下‧三三二)。

  注【78-008】『中阿含经』卷四三『拘楼瘦无诤经』(大正一‧七0三上)。

  注【78-009】『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七中)。

  注【78-010】『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七下)。

  注【78-011】『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九中)。然在「宋译本」(大正八‧五九一上),「唐译五分本」等(大正七‧八六九上),菩萨与般若,都但有名字。

  注【78-012】如『杂阿含经』卷二(大正二‧九上、一一上)等说。

  注【78-013】『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七中)。

  注【78-014】『大智度论』卷四一(大正二五‧三五七下)。

  注【78-015】『杂阿含经』卷三三(大正二‧二三五下──二三六上)。

  注【78-016】『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五四六下)。 [P640]

  注【78-017】『维摩诘所说经』说:「不生不灭是无常」,与「不坏色故观色无常」义相合。

  注【78-018】『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七中、下、五三九上)。

  注【78-019】鸠摩罗什所译的「法相」,新译作「法性」。而罗什所译为「法性」的,或是「法自性」 dharma-svabha^va,或是「法界」dharmadha^tu的异译。译名不同,不可误作一义!

  注【78-020】『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三八(第四分)(大正七‧七六四下)。又卷五五六(第五分)(大正七‧八六六下)。

  

  第三节 下品般若

  第一项 般若的传宏

  在『般若经』──三部(五分)的次第集成中,由于「原始般若」的流通传布,首先编集成部的,是「下品般若」,也就是中国旧传的「小品」。「下品般若」的「汉译本」,共三十品,「秦译本」为二十九品。「秦译本」『见阿!B粊佛国品』第二十五,末后说:「说是法时,诸比丘众,一切大会天人阿修罗,皆大欢喜」(1),这表示经文已经结束了。「汉译本」与「吴译本」,虽没有这几句,但研究起来,这是「下品般若」古形的残留。如在『见阿!B粊佛国品』以前,是『 [P641] 嘱累品』第二十四(古本是不分品的),而二十九品又是『嘱累品』。「汉译本」没有这几句,而也有二次的嘱累,与「秦译本」相同。嘱累了又嘱累,在「下品般若」是毫无理由的。原来「中品般若」中,嘱累了以后,再广说菩萨的「方便道」,然后又嘱累而结束。两次嘱累,在「中品般若」是合理的,所以「下品般若」,起初是到此「皆大欢喜」而结束了,后四品是受了「中品般若」的影响而增补的。现在,先依前二十五品,理解「般若法门」的发展与宏扬。

  

  「原始般若」是深彻悟入的法门,一般人所难以接受了解的,所以『初品』一再的说:「若闻此说,不惊、不怖、不没、不退」,是「不离般若波罗蜜行」的,「住不退转地」的,「已从诸佛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的。这样的深法,是少数人所能得的,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五四二下)说:

  

   「阎浮提少所人于佛得不坏信,乃至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行菩萨道者,亦复转少。憍尸迦!无量无边阿僧祗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中若一若二住阿毗跋致(不退转)地」。

  

  「众生多行菩提,……少有菩萨能得阿毗跋致记者」(2),也是同一意义。经上又说:「般若波罗蜜甚深,难解难知,以是义故,我欲默然而不说法」(3)。这是以释尊成佛不久,不想说法的故事,作为般若波罗蜜甚深的证明。然而,佛不想说法而终于说了!佛法流传开来,修学者的根 [P642] 性不一,钝根浅智也来修学了。同样的,「原始般若」的集成传布,起初是少数人事,而终于普及起来。般若法门继承佛法智证的特质,也就继承了「亲近善友,多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闻思修为方便。所以不但要安住、修习、相应、不离般若,也要思惟、观察,及听闻,读,诵,受持。恰好那时的圣典,开始书写流传,所以般若法门…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章 般若波罗蜜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