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相本净,不坏不分别。若闻是说 [P629] ,不惊不怖,当知是菩萨不离般若波罗蜜[二]。(欲学声闻、辟支佛、菩萨地者,应学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中,广说菩萨所应学法)(2)。
(三)须菩提白佛:我不得不见菩萨,当教何等菩萨般若波罗蜜?不得菩萨法来去,而与作字言是菩萨,我则疑悔!菩萨字无决定、无住处,是字无所有故。若闻是不惊不怖,当知是菩萨住不退转地,住无所住[一]。菩萨行般若时,不应色(3)中住。若住色,为作色行;若行作法,则不能受般若、习般若、具足般若波罗蜜,不能成就萨婆若。色无受想,无受则非色;般若亦无受。如是行,名诸法无受三昧,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坏。是三昧不可以相得,……以得诸法实相故得解脱;得解脱已,于诸法中,乃至涅槃,亦无取无舍。是名菩萨般若波罗蜜,不受色等。未具佛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终不中道而般涅槃[二]。菩萨行般若时,应如是思惟:若法不可得,是般若波罗蜜耶?思惟此而不惊不怖,当知是菩萨不离般若波罗蜜[三]。答舍利弗:是法皆离,性相亦离。如是学,能成就萨婆若。一切法无生无成故,如是行者,则近萨婆若[四]。 [P630]
(四)须菩提告舍利弗:菩萨若行色行、生色行、灭色行、坏色行、空色行,我行是行:是行相,是菩萨未善知方便。若不行色,乃至不行色空,是名行般若波罗蜜。不念行,不念不行、行不行、非行非不行,是名行般若波罗蜜。一切法无受故,是名菩萨诸法无受三昧,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坏。行是三昧,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菩萨行是三昧,不念不分别是三昧,当入、今入、已入,是菩萨从诸佛得受三菩提记。是三昧不可示,三昧性无所有故[二]。佛赞须菩提:我说汝于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如我所说!菩萨应如是学,是名学般若波罗蜜[三]。
(1)佛答舍利弗:菩萨如是学,于法实无所学,不如凡夫所著。菩萨如是学,亦不学萨婆若,亦名学萨婆若,成就萨婆若。
(2)佛答须菩提:菩萨学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如幻人学[一]。菩萨恶知识;菩萨善知识[二]。菩萨[三]。摩诃萨[四](4)。
(五)须菩提白佛:我不得过去未来现在世菩萨。色无边故;当知菩萨亦无边。一切处、 [P631] 时、种,菩萨不可得,当教何等菩萨般若波罗蜜[一]?菩萨者但有名字。如我毕竟不生,一切法性亦如是。此中何等是色不着不生!色是菩萨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一切处、时、种,菩萨不可得,当教何法入般若波罗蜜[二]?菩萨但有名字。如我毕竟不生,法性亦如是。此中何等是色不着不生!诸法性如是,是性亦不生,不生亦不生,我今当教不生法入般若波罗蜜耶?离不生法,不可得菩萨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闻此说不惊不怖,当知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三]。菩萨随行般若时,作是观诸法,即不受色。何以故?色无生无灭即非色,无生无灭,无二无别。若说色,即是无二法[四]。
(六)须菩提答舍利弗:我不欲菩萨有难行。(于众生生易想、乐想、父母想、子想、我所想,则能利益无量阿僧祇众生)。如我,一切处、时、种不可得,于内外法应生如是想。若菩萨以如是心行,亦名难行[一]。菩萨实无生。菩萨无生,菩萨法亦无生;萨婆若无生,萨婆若法亦无生;凡夫无生,凡夫法亦无生。我不欲令无生法有所得,无生法不可得故[二]。诸法无生,所言无生乐说亦无生[三]。舍利弗赞须菩提:汝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随所问皆能答故。须菩提说:随所问能答,是般 [P632] 若波罗蜜力。若菩萨闻是说,不疑不悔,当知是菩萨行是行,不离是念[四]。众生无性故,离故,不可得故,当知是念亦无性、离、不可得。我欲令菩萨以是念行般若波罗蜜[五]。
依此「下品般若」「初品」的分段,不难看出『般若经』的原形。般若是体悟的修证法门,不是义理的叙述或解说,这是对般若的一项必要认识!从(一)经序──通序去看,「秦译本」等大体与「中品」相合,只是广略的不同。但古译的「汉译本」、「吴译本」,却特别说到「月十五日说戒时」(5)。这是最古的译本,是值得重视的。古代的佛教界,在布萨说戒夜,大众集合「论法」。如『中部』『满月大经』、『满月小经』,都这样说(6):
「尔时,布萨日十五满月之夜,世尊为比丘众围绕,于空地坐」。
佛法是以修证为主的。在这大众集合问难中,传授下来,也发扬起来。依『般若经』序,月十五日说戒时,大众集合。世尊命须菩提Subhu^ti,为菩萨说所应该修学成就的般若波罗蜜。须菩提宣说;容易引起疑问的,由舍利弗S/a^riputra发问,须菩提答释。这是古代传说须菩提说般若,与古代的「论法」情形相合。重视这一意义,那末在初品的四‧五段中间,佛为舍利弗说,为须菩提说──大段经文,与序文的命须菩提说不合。而且,须菩提所说,是启发的,反诘的,修证的;而佛说部分,却是说明的,因名定义的。所以,将佛说的大段除开,其余的文 [P633] 体与内容,都可说一致,这就是「原始般若」部分。
须菩提,是被称赞为:「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无诤」aran!ya,就是阿兰若。从形迹说,这是初期野处的阿兰若行,而不是近聚落住(与聚落住)的律仪行。从实质说,无诤行是远离一切戏论,远离一切诤执的寂灭。『中阿含经』卷四三『拘楼瘦无诤经』(大正一‧七0三下)说:
「须菩提族姓子,以无诤道于后知法如法」。 「知法如真实,须菩提说偈,此行真实空,舍此住止息」(7)。
无诤行,经说是「无苦无烦无热无忧戚」的中道正行,是「真实不虚妄,与义相应」的正行。在所说「随国俗法,莫是莫非」中,说明了语言随方俗的不定性,不应固执而起诤论(8)。『般若经』中,须菩提说的般若,是「不见菩萨,不得菩萨,亦不见不得般若波罗蜜」(9)。「菩萨字无决定无住处,所以者何?是字无所有故」(10)。「菩萨者但有名字」(11)。这与无诤行的名字不定性,显然是有关系的。『三论玄义检幽集』卷五(大正七0‧四五九中──下)说:
「真谛云:此部执世出世法悉是假名,故言一切法无有实体;同是一名,名即是说,故言一说部」。
有关一说部Ekavya^vaha^rika的宗义,吉藏、法藏、窥基都采用真谛Parama$rtha [P634] 的传说。一说部的名义,或以为不是这样解说的。一说部的宗义,没有更多的证明,但西元六世纪真谛的时代,印度的一说部,是有这样宗义的。「诸法但名无实」,与原始般若是相符的。这一被认为菩萨般若波罗蜜的教授,可能与一说部有关。
在「下品般若」初品的三‧四段,说到了大同小异的二种「三昧」,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七下、五三八上)说:
「菩萨应如是学行般若波罗蜜,是名菩萨诸法无受三昧,广大无量无定,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坏」。 「是名行般若波罗蜜,所以者何?一切法无受故,是名菩萨诸法无受三昧,广大无量无定,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坏」。
「秦译本」与「宋译本」、「汉译本」,二种「三昧」的译语相同。「唐译四分本」,分别为「于一切法无摄受定」,「于一切法无取执定」。在梵本中,确有sarvadharma^parigr!hi^ta-sama^dhi 与sarvadharma^nupa^da^na-sama^dhi的差别,然「摄受」与「取执」(古译也作「受」)的意义是相近的。经文三段说:「若住色中,为作色行。……若行作法,则不能(摄)受般若波罗蜜。……若色无受,则非色……是名菩萨诸法无(摄)受三昧」。这是以不住一切法,不摄受一切法,名为「诸法无受三昧」的。四段说:「若行色……行,为行相。……菩萨不行色 [P635] ,不行色生,不行色灭,不行色坏,不行色空」。进一步说:「不念(我)行般若波罗蜜,不念不行,不念行不行,亦不念非行非不行。……是名菩萨诸法无受(执取)三昧」。这是以不取着一切法相立名的。这二种「三昧」,实为同一教授的不同传诵,由集经者纂集在一起的,并认为这都就是般若波罗蜜。「不住色(等五蕴)」,「不作行」,「不取着」,「不摄受」,是继承原始佛法的,是佛法固有的术语(12)。但这样的「诸法无受三昧」,解说为菩萨修习相应了,就不会退转而堕入二乘,所以这是「不共二乘」,菩萨独有的般若波罗蜜。这里想说到的,一、菩萨的般若波罗蜜,就是「诸法无受三昧」,但自般若法门兴起后,极力推重般若,不再提起这「无受三昧」了!从大乘经所见到的,以三昧为经名,以三昧为主题的经典,是非常多的。在部分的大乘三昧经中,推重阿兰若行,甚至说非阿兰若行不能成佛。大乘三昧,与阿兰若行的关系很深。般若法门也从阿兰若行中来,所以传说为(无诤三昧第一)须菩提说般若。等到大乘盛行,大乘三昧都传为菩萨们所修习传出了。二、「无受三昧」──般若波罗蜜,是菩萨行,不共二乘的。但般若的宣说者,是声闻弟子须菩提。须菩提自己说:「佛诸弟子敢有所说,皆是佛力。所以者何?佛所说法,于中学者能证诸法相。证已,有所言说,皆与法相不相违背,以法相力故」(13) 。依须菩提所说,佛弟子依佛所说法而修学,是能证得诸「法相」的,证了以后,能与「法相」不相违的。所以说「皆是佛力」…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章 般若波罗蜜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