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放光本」说,全经可分为三部分:「前分」、「中分」、「后分」。「中(间部)分」,从『行品』第九,到『无尽品』第六八,共六0品,占全经的三分之二。这部分,与「汉译本」的前二六品相当(广与略不同),仅在论到「大乘」时,「中品般若」多了『问摩诃衍品』、『陀邻尼品』、『治地品』──三品。这一部分,是「中品般若」与「下品般若可以对同的部分。「前分」,从『放光品』第一,到『舌相品』第八,共八品,是「下品般若」所没有的。「中品般若」的后分,从『六度相摄品』第六九,到『诸法妙化品』第八七,共一九品,是「后分」的主要部分,也是「下品般若」所没有的。反之,「下品般若」有『随品』第二七,「中品般若」也没有。「中品般若」末后的三品,是举萨陀波伦Sada^prarudita求学 [P623] 般若的故事,为劝发求学般若的范例。劝学与末后嘱累流通部分,与「汉译本」的后三品相合,但不是「般若法门」的主体部分。在这两类经本的比对中,二本所共同的,可作为『般若经』基本部分的,是「中(间部)分」。
『般若经』有「上品」、「中品」、「下品」。依唐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品」又有二本,「下品」也分二本,到底彼此关系是怎样的呢?『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论释』卷一(大正二五‧九0二中)说:
「今此但说八千颂者,为彼听者最胜意乐所宜闻故,是故颂略。……非般若波罗蜜多法中义有差别,但为软中上品所有根性,随欲摄受,是故世尊由此因故,少略说此(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
『般若经』的「上品」、「中品」与「下品」,偈颂的增多或减少,都是世尊为了适应听众的根性。这样,「上品」、「中品」、「下品」,『大般若经』的前五分,都是佛应机所作不同的宣说。在中国,如圆测的『大般若经』第二分序说:「疑繁而诲自广,悟初而访逾笃。所以重指鹫阿,再扣龙象」(1)。第四分序说:「恐野马之情未戢,故灵鹫之谈复敞」(2)。「重」、「再」 、「复」,都表示了说而再说。「上品」、「中品」、「下品」,『大般若经』的前五分,都是佛的说而又说,这是古代最一般的解说。 [P624]
中国古代有一项传说,「下品」(古称「小品」)是从「中品」(古称「大品」)抄略(节录)出来的,如『出三藏记集』卷七,道安的『道行经序』(大正五五‧四七中)说:
「佛泥曰后,外国高士抄(「大品」)九十章为道行品。……然经既抄撮合成章指,…… 颇有首尾隐者。古贤论之,往往有滞。……假无放光(「大品」),何由解斯经乎」!
支道林所作的『大小品对比要抄序』也说:「盖闻出小品者,道士也。……尝闻先学共传云:佛去世后,从大品之中抄出小品」(3)。「高士」、「道士」,都指出家的比丘。「小品」不是佛的再说,而是后人从「大品」中抄出来的。抄出时,多少变化而自成部类,所以道安也就直称之为「外国高明者撰也」(4)。「小品」从「大品」中抄出的传说,可能是比较二本而得的结论。「汉译本」「颇有首尾隐者」,经文的起承段落,有些不分明,而「大品」却没有这种首尾、段落不明的情形,所以道安说:「假无放光,何由解斯经乎」!道安是推重「大品」的。支道林对比了「大品」与「小品」,发见了种种不同,如『出三藏记集』卷八『大小品对比要抄序』(大正五五‧五六上──中)说:
「或小品之所具,大品所不载;大品之所备,小品之所阙」。 「小品引宗,时有诸异:或辞倒事同而不乖旨归;或取其初要,废其后致;或筌次事宗,倒其首尾;或散在群品,略撮玄要」。 [P625]
支道林是主张「教非一途,应物无方」的,「大品」与「小品」,都有独到的适应性。然而「小品」到底是依据「大品」而抄出来的,所以说:「先哲出经,以胡为本;小品虽抄,以大为宗。推胡可以明理,征大可以验小」(5)。也就因此,对那些「未见大品,而欲寄怀小品,率意造义」的中国学者,给以批评。这是与道安一样,要依据「大品」来通释「小品」的,可说是从「大品」抄出「小品」的必然结论。
近代日本的部分学者,继承了从「大品」抄出「小品」的传说,作更细密的研究,更扩充而论到『大般若经』的前五分,如渡边海旭的『大般若经概观』,干舄龙祥的『般若经之诸问题』。盐见彻堂的『关于般若经之原形』,以为先抄出「小品」的初品,其次抄出以下的各品。并推究先在经典,是与「小品」初品相当的,如「大品本」的『三假品』到『无生品』部分(6)。凡继承从「大品」抄出「小品」的,对「小品」的法数简略,首尾不分明;为了书写流传不方便而抄出「小品」等理由,大抵与支道林所说的相近。
近代研究而可为一般学者所容认的,应该是先有「小品」而后扩展为「大品」说。日本椎尾辨匡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解题』,『佛教经典概说』,以为由『大般若经』的第四分──「小品」,渐次增广为「大品」。第六分以下,『金刚般若分』与「大品」同时,最迟的是『般若理趣分』。铃木忠宗的『关于般若经之原形』,也以为先有「小品」,并推论为近于「唐译第五分 [P626] 」(7)。!3鼍芳光运的『原始般若经之研究』,以广泛的比较,而推定「小品」为在先的。并考定『般若经』的发展体系为(8):
图片
原始般若经→ 道行经系统→ 放光经系统→ 初会系统
文殊问般若经 ─────→第八会
金刚般若经 ──────→第九会
在二部、三部、五分中,推定为:从「原始般若」而『道行般若』──「下品」;从『道行般若』而『放光般若』──「中品」;更从『放光般若』而发展为「初会」般若──「上品」。这一『般若经』的发展过程,我完全同意这一明确的论定。
从「下品」中推究出「原始般若」,对般若法门特质的理解,发展的趋向,是非常必要的!椎尾辨匡以为「须菩提品最古」,盐见彻堂也说:先抄出『小品」的初品;以这部分的「大品」为先在经典(9)。!3鼍芳光运列举各本,以『道行经』『道行品』(及各本与之相当)的一部分── 从「佛在罗阅祗」起,佛赞须菩提:「菩萨作是学,为学般若波罗蜜也」止,为「原始般若经」 (10)。所说虽有些出入,但从『道行品』(或与之相当的「大品」)去推求「原始般若」,仍可说是一致的看法。以下,以「秦译本」(「小品」)为代表,参考其他经本,而加以论述。采用鸠摩罗什Kuma^raji^va译本取其文字比较畅达些。 [P627]
注【77-001】『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0一(大正七‧一上)。
注【77-002】『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三八(大正七‧七六三上)。
注【77-003】『出三藏记集』卷八(大正五五‧五五中)。
注【77-004】『出三藏记集』卷八(大正五五‧三九下)。
注【77-005】『出三藏记集』卷八(大正五五‧五六中)。
注【77-006】见!3鼍芳光运『原始般若经之研究』所述(二四八──二五三)。
注【77-007】见!3鼍芳光运『原始般若经之研究』(二四九──二五二)。
注【77-008】!3鼍芳光运『原始般若经之研究』(六六0)。
注【77-009】!3鼍芳光运『原始般若经之研究』所引(二五三)。
注【77-010】!3鼍芳光运『原始般若经之研究』(五五九──五九二)。所举「原始般若经」部分,为『道行般若经』卷 一的一部分(大正八‧四二五下──四二七上)。
第二项 原始的般若法门
说到「原始般若」法门,当然是从现存的『般若经』──「下品般若」中抉择出来的。但佛法的编集成经本,决不能想象为一般的「创作」。佛法是先有法门,经展转传授,然后编集出来;法门的传授,是比经典的集出更早存在的。以「原始般若」来说,这是深彻的体悟──般若的 [P628] 悟入无生。这是开示悟入的教授,初学者是不容易信解持行的。在少数利根佛弟子的展转传授中,当时流行的菩萨思想中,被确认为菩萨的般若波罗蜜,不会再退转(不退二乘)的法门。法门的传授,是不限于一人的;经过多方面的传授持行,到编集出来,那时可能已有大同小异的不同传述,集出者有将之综合为一部的必要。集出以后,有疑难的,附入些解说;有关的法义,也会增补进去:文段也就渐渐的增广起来。这样的综合,释疑,增补,在文字的衔接上,都可能留下些痕迹(1),再经过文字的润饰,才成为完整的经篇。「原始般若」如此,「下品般若」、「中品般若」、「上品般若」也如此;这也可说是经典集成的一般情形。对于「原始般若」,我也是从这样的观点,去研考「下品般若」的初品。现在依据「秦译本」,试为简要的分段,列举出来,分作高低排列,以便明显的看出「原始般若」的初形。
(一)序文[一]。佛告须菩提:为诸菩萨说所应成就般若波罗蜜[二]。须菩提答舍利弗:诸佛弟子敢有所说,不违法相,皆是佛力[三]。
(二)须菩提白佛:我不见不得菩萨,不见不得般若波罗蜜,当教何等菩萨般若波罗蜜?若闻此说,不惊不怖,是名教菩萨般若波罗蜜[一]。菩萨行般若时,应如是学:不念是菩萨心。是心非心,心…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章 般若波罗蜜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