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放光本」說,全經可分爲叁部分:「前分」、「中分」、「後分」。「中(間部)分」,從『行品』第九,到『無盡品』第六八,共六0品,占全經的叁分之二。這部分,與「漢譯本」的前二六品相當(廣與略不同),僅在論到「大乘」時,「中品般若」多了『問摩诃衍品』、『陀鄰尼品』、『治地品』──叁品。這一部分,是「中品般若」與「下品般若可以對同的部分。「前分」,從『放光品』第一,到『舌相品』第八,共八品,是「下品般若」所沒有的。「中品般若」的後分,從『六度相攝品』第六九,到『諸法妙化品』第八七,共一九品,是「後分」的主要部分,也是「下品般若」所沒有的。反之,「下品般若」有『隨品』第二七,「中品般若」也沒有。「中品般若」末後的叁品,是舉薩陀波倫Sada^prarudita求學 [P623] 般若的故事,爲勸發求學般若的範例。勸學與末後囑累流通部分,與「漢譯本」的後叁品相合,但不是「般若法門」的主體部分。在這兩類經本的比對中,二本所共同的,可作爲『般若經』基本部分的,是「中(間部)分」。
『般若經』有「上品」、「中品」、「下品」。依唐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品」又有二本,「下品」也分二本,到底彼此關系是怎樣的呢?『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論釋』卷一(大正二五‧九0二中)說:
「今此但說八千頌者,爲彼聽者最勝意樂所宜聞故,是故頌略。……非般若波羅蜜多法中義有差別,但爲軟中上品所有根性,隨欲攝受,是故世尊由此因故,少略說此(八千頌)般若波羅蜜多」。
『般若經』的「上品」、「中品」與「下品」,偈頌的增多或減少,都是世尊爲了適應聽衆的根性。這樣,「上品」、「中品」、「下品」,『大般若經』的前五分,都是佛應機所作不同的宣說。在中國,如圓測的『大般若經』第二分序說:「疑繁而誨自廣,悟初而訪逾笃。所以重指鹫阿,再扣龍象」(1)。第四分序說:「恐野馬之情未戢,故靈鹫之談複敞」(2)。「重」、「再」 、「複」,都表示了說而再說。「上品」、「中品」、「下品」,『大般若經』的前五分,都是佛的說而又說,這是古代最一般的解說。 [P624]
中國古代有一項傳說,「下品」(古稱「小品」)是從「中品」(古稱「大品」)抄略(節錄)出來的,如『出叁藏記集』卷七,道安的『道行經序』(大正五五‧四七中)說:
「佛泥曰後,外國高士抄(「大品」)九十章爲道行品。……然經既抄撮合成章指,…… 頗有首尾隱者。古賢論之,往往有滯。……假無放光(「大品」),何由解斯經乎」!
支道林所作的『大小品對比要抄序』也說:「蓋聞出小品者,道士也。……嘗聞先學共傳雲:佛去世後,從大品之中抄出小品」(3)。「高士」、「道士」,都指出家的比丘。「小品」不是佛的再說,而是後人從「大品」中抄出來的。抄出時,多少變化而自成部類,所以道安也就直稱之爲「外國高明者撰也」(4)。「小品」從「大品」中抄出的傳說,可能是比較二本而得的結論。「漢譯本」「頗有首尾隱者」,經文的起承段落,有些不分明,而「大品」卻沒有這種首尾、段落不明的情形,所以道安說:「假無放光,何由解斯經乎」!道安是推重「大品」的。支道林對比了「大品」與「小品」,發見了種種不同,如『出叁藏記集』卷八『大小品對比要抄序』(大正五五‧五六上──中)說:
「或小品之所具,大品所不載;大品之所備,小品之所阙」。 「小品引宗,時有諸異:或辭倒事同而不乖旨歸;或取其初要,廢其後致;或筌次事宗,倒其首尾;或散在群品,略撮玄要」。 [P625]
支道林是主張「教非一途,應物無方」的,「大品」與「小品」,都有獨到的適應性。然而「小品」到底是依據「大品」而抄出來的,所以說:「先哲出經,以胡爲本;小品雖抄,以大爲宗。推胡可以明理,征大可以驗小」(5)。也就因此,對那些「未見大品,而欲寄懷小品,率意造義」的中國學者,給以批評。這是與道安一樣,要依據「大品」來通釋「小品」的,可說是從「大品」抄出「小品」的必然結論。
近代日本的部分學者,繼承了從「大品」抄出「小品」的傳說,作更細密的研究,更擴充而論到『大般若經』的前五分,如渡邊海旭的『大般若經概觀』,幹舄龍祥的『般若經之諸問題』。鹽見徹堂的『關于般若經之原形』,以爲先抄出「小品」的初品,其次抄出以下的各品。並推究先在經典,是與「小品」初品相當的,如「大品本」的『叁假品』到『無生品』部分(6)。凡繼承從「大品」抄出「小品」的,對「小品」的法數簡略,首尾不分明;爲了書寫流傳不方便而抄出「小品」等理由,大抵與支道林所說的相近。
近代研究而可爲一般學者所容認的,應該是先有「小品」而後擴展爲「大品」說。日本椎尾辨匡的『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解題』,『佛教經典概說』,以爲由『大般若經』的第四分──「小品」,漸次增廣爲「大品」。第六分以下,『金剛般若分』與「大品」同時,最遲的是『般若理趣分』。鈴木忠宗的『關于般若經之原形』,也以爲先有「小品」,並推論爲近于「唐譯第五分 [P626] 」(7)。!3鼍芳光運的『原始般若經之研究』,以廣泛的比較,而推定「小品」爲在先的。並考定『般若經』的發展體系爲(8):
圖片
原始般若經→ 道行經系統→ 放光經系統→ 初會系統
文殊問般若經 ─────→第八會
金剛般若經 ──────→第九會
在二部、叁部、五分中,推定爲:從「原始般若」而『道行般若』──「下品」;從『道行般若』而『放光般若』──「中品」;更從『放光般若』而發展爲「初會」般若──「上品」。這一『般若經』的發展過程,我完全同意這一明確的論定。
從「下品」中推究出「原始般若」,對般若法門特質的理解,發展的趨向,是非常必要的!椎尾辨匡以爲「須菩提品最古」,鹽見徹堂也說:先抄出『小品」的初品;以這部分的「大品」爲先在經典(9)。!3鼍芳光運列舉各本,以『道行經』『道行品』(及各本與之相當)的一部分── 從「佛在羅閱祗」起,佛贊須菩提:「菩薩作是學,爲學般若波羅蜜也」止,爲「原始般若經」 (10)。所說雖有些出入,但從『道行品』(或與之相當的「大品」)去推求「原始般若」,仍可說是一致的看法。以下,以「秦譯本」(「小品」)爲代表,參考其他經本,而加以論述。采用鸠摩羅什Kuma^raji^va譯本取其文字比較暢達些。 [P627]
注【77-001】『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0一(大正七‧一上)。
注【77-002】『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五叁八(大正七‧七六叁上)。
注【77-003】『出叁藏記集』卷八(大正五五‧五五中)。
注【77-004】『出叁藏記集』卷八(大正五五‧叁九下)。
注【77-005】『出叁藏記集』卷八(大正五五‧五六中)。
注【77-006】見!3鼍芳光運『原始般若經之研究』所述(二四八──二五叁)。
注【77-007】見!3鼍芳光運『原始般若經之研究』(二四九──二五二)。
注【77-008】!3鼍芳光運『原始般若經之研究』(六六0)。
注【77-009】!3鼍芳光運『原始般若經之研究』所引(二五叁)。
注【77-010】!3鼍芳光運『原始般若經之研究』(五五九──五九二)。所舉「原始般若經」部分,爲『道行般若經』卷 一的一部分(大正八‧四二五下──四二七上)。
第二項 原始的般若法門
說到「原始般若」法門,當然是從現存的『般若經』──「下品般若」中抉擇出來的。但佛法的編集成經本,決不能想象爲一般的「創作」。佛法是先有法門,經展轉傳授,然後編集出來;法門的傳授,是比經典的集出更早存在的。以「原始般若」來說,這是深徹的體悟──般若的 [P628] 悟入無生。這是開示悟入的教授,初學者是不容易信解持行的。在少數利根佛弟子的展轉傳授中,當時流行的菩薩思想中,被確認爲菩薩的般若波羅蜜,不會再退轉(不退二乘)的法門。法門的傳授,是不限于一人的;經過多方面的傳授持行,到編集出來,那時可能已有大同小異的不同傳述,集出者有將之綜合爲一部的必要。集出以後,有疑難的,附入些解說;有關的法義,也會增補進去:文段也就漸漸的增廣起來。這樣的綜合,釋疑,增補,在文字的銜接上,都可能留下些痕迹(1),再經過文字的潤飾,才成爲完整的經篇。「原始般若」如此,「下品般若」、「中品般若」、「上品般若」也如此;這也可說是經典集成的一般情形。對于「原始般若」,我也是從這樣的觀點,去研考「下品般若」的初品。現在依據「秦譯本」,試爲簡要的分段,列舉出來,分作高低排列,以便明顯的看出「原始般若」的初形。
(一)序文[一]。佛告須菩提:爲諸菩薩說所應成就般若波羅蜜[二]。須菩提答舍利弗:諸佛弟子敢有所說,不違法相,皆是佛力[叁]。
(二)須菩提白佛:我不見不得菩薩,不見不得般若波羅蜜,當教何等菩薩般若波羅蜜?若聞此說,不驚不怖,是名教菩薩般若波羅蜜[一]。菩薩行般若時,應如是學:不念是菩薩心。是心非心,心…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章 般若波羅蜜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