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告舍利弗S/a^riputra,菩萨「应当修习般若波罗蜜」的一部分。后分「应当断除十种疑惑」 (42),是瑜伽学者对般若法门的扼要解说。 3.『五十颂圣般若波罗蜜经』,短篇,宋施护(西元九八二──)译,略摄「中品般若」「般若广说三乘」法门的大义。 4.『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五卷,惟净(西元一00九──一0二一)译。经上说「 [P616] 三性」:「色无性、假性、实性,受想行识无性、假性、实性」(43)。又『经』卷一(大正八‧八五五中)说:
「若有人言:如佛所说,色(等)无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作是说者,彼于一切法即无和合,亦无乐欲。随其言说,作是知解,我说彼是外中之外,愚夫异生邪见分位」。
依这部经说,如照着佛说的话,以为色等无自性,不生不灭,那就是「外中之外,愚夫异生邪见分位」。一定要说:色等法是有的,才能「于彼色中有断有知」,「于大乐行而能随转」(44) 。这不但随顺有宗的见解,而更是引入秘密乘的「大乐行」。 5.宋天息灾(西元九八二──)译的『佛母小字般若波罗蜜多经』;6.天息灾译的『观想佛母般若波罗蜜多菩萨经』;7.施护译的『帝释般若波罗蜜多经』。这三部都是短篇,都含有秘密真言。那个时代,印度佛教都受到「秘密大乘」的影响了。
上面所叙述的十一大类中,代表初期大乘法的,是「下品」、「中品」、「上品」,及『能断金刚分』。本论将依此初期大乘的『般若经』,来论究初期大乘法门的主流。
注【76-001】『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五五‧六中)。
注【76-002】『出三藏记集』卷七(大正五五‧四七中──下)。 [P617]
注【76-003】『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五五‧七上)。
注【76-004】参阅!3鼍芳光运『原始般若经之研究』(六二──七六)。
注【76-005】『开元释教录』卷四(大正五五‧五一一上)。
注【76-006】隋『众经目录』卷一(大正五五‧一一九中)。
注【76-007】!3鼍芳光运『原始般若经之研究』(八三──八七)。
注【76-008】见!3鼍芳光运『原始般若经之研究』「九九──一00)。
注【76-009】各种本子,都不能完全相合,但可以从主要的不同来比对。
注【76-010】『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一(缩刷藏结‧四五)。
注【76-011】『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一(缩刷藏结‧四五)。
注【76-012】同上。
注【76-013】『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二0(大正五五‧九一0中)。
注【76-014】『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一(缩刷藏结‧四五)。
注【76-015】见!3鼍芳光运『原始般若经之研究』(一二七──一二八)。
注【76-016】『望月佛教大辞典』(一三四七中──下)。
注【76-017】『出三藏记集』卷四(大正五五‧三二上)。
注【76-018】隋『众经目录』卷一(大正五五‧一一五中)。 [P618]
注【76-019】『历代三宝纪』卷四(大正四九.五四上)。
注【76-020】『历代三宝纪』卷一0(大正四九.九三下)。
注【76-021】『开元释教录』卷一一(大正五五.五八三中──下)。
注【76-022】『大唐内典录』卷五(大正五五.二七四上)。
注【76-023】「天王问般若」的实际情形,古人不明白,所以异说很多。如吉藏的『金刚般若疏』,以为「天王问般若大本不来」,而说「须真天子问般若」等三部,「并出其中」(大正三三.八六中─下)。而在『大品经游意』中,更加『文殊师利问般若』、『思益梵志问般若』,共为五部(续三八.七下)。
注【76-024】此依『大正藏』说。然『开元释教录』以前,没有二人共译的记录。自『历代三宝纪』以来,却有『大乘宝云经』八卷,是陈须菩提(Subhuti)所译,但已经佚失。乘宝云经』八卷,是陈须菩提Subhu^ti所译,但已经佚失。
注【76-025】依『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四,作「大周长寿二年(西元六九三),三藏梵摩于佛授记寺译」(大正五五.三九六中)。
注【76-026】『宝雨经』卷一(大正一六.二八四中)。
注【76-027】佛为净光天女授记,未来在南天竺作女王事,出『大方等大云经』(又名『无想经』)卷六(大正一二.一一0七上──中)。
注【76-028】 从『宝云经』卷一到卷六中(大正一六.二三五下)止。
注【76-029】『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七00下──七0二下)。 [P619]
注【76-030】『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七00下)。『无上依经』卷上(大正一六.四六九中)。
注【76-031】『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七0二下──七0五中)。
注【76-032】!3鼍芳光运『原始般若经之研究 』(一七五──一七九)。
注【76-033】『贞元新定释教录』卷一五(大正五五.八八0上)。
注【76-034】『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卷三(大正八.七九七下)。
注【76-035】『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七八(大正七.九九0中)。
注【76-036】!3鼍芳光运『原始般若经之研究』(一八二──一八三)。
注【76-037】隋『众经目录』卷二(大正五五.一二三中)。
注【76-038】『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二二三上)。
注【76-039】『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大正八.二八六中)。
注【76-040】隋『众经目录』卷二(大正五五.一二六中)。
注【76-041】『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下(大正八.八四三下──八四四上)。
注【76-042】『了义般若波罗蜜多经』(大正八.八四五中──下)。
注【76-043】『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大正八.八五四下)。
注【76-044】『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大正八.八五五下)。 [P620]
第二节 原始般若
第一项 原始般若的论定
从上节的叙述中,可见古传的二部──「小品」与「大品」,三部──「上品」、「中品」、「下品」,与玄奘所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前五分相当,占全经的百分之九四,实为『般若经』的主要部分。『大般若经』的前五分(也就是古传的三部或二部),从十万颂到四千颂,文字的广略,距离是相当远的,然在内容上,彼此却有一部分是共同的。共同的一致部分,在论究『般若经』的集出过程,推定『般若经』的原始部分,都是值得重视的!二部、三部、五分间,到底那些是存有共同部分?现在依「中品般若」的「放光本」,「下品般若」的「汉译本」,对比如下:
图片
「放光本」 「汉译本」
┌───────┐
│『放光品』第一│
│ | │
│『舌相品』第八│
└───────┘
[P621]
『行品』第九──────┐
| │
『僧那僧涅品』第一八 │
┌──────────┐ │
│『问摩诃衍品』第一九│ │
│『陀邻尼品』第二0 │ ├── 『道行品』第一
│『治地品』第二一 │ │
└──────────┘ │
『问出衍品』第二二 │
| │
『问观品』第二七────┘
『无住品』第二八 ───────『难问品』第二
| |
『无尽品』第六八 『不可尽品』第二六
┌───────
│『随品』第二七
└───────
[P622]
┌──────────┐
│『六度相摄品』第六九│
│ | / │
│ | / │
│『诸法妙化品』第八七│
└──────────┘
『萨陀波伦品』第八八 ─────『萨陀波伦菩萨品』第二八
|
| │
『嘱累品』第九0 ────┴──『嘱累品』第三0
依「中品般若」…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章 般若波罗蜜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