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罗译 (24)。3.『宝雨经』,十卷,唐达磨流支Dharmaruci译(25)。4.『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二十卷,赵宋施护等译。这四部是同本异译,经中说到:除盖障菩萨从东方世界来,提出了一百零几个问题,从「云何菩萨具足于施」,到「云何菩萨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对每一问题,都以「十法」来解答,体裁与『华严经』相近。末了,诸天赞叹供养,叙述伽耶山神长寿(或作「不死」)天女事;最后赞叹结劝受持。其中不同的是:『大乘宝云经』末,缺少了长寿天女一段,反多了『宝积品』。『宝积品』的内容,与『古宝积经』(『大宝积经』的『普明菩萨会 [P610] 』)相同,这是将『古宝积经』为品,而附在这部经的末后。『宝雨经』在佛从顶上放光后,插入月光天子事。佛预记说:「汝于此赡部洲东北方摩诃支那国,位居阿鞞跋致。实是菩萨,故现女身,为自在主(王),经于多岁,正法治化」(26)。译经者是武则天皇帝大周长寿二年;女王授记,本来是南印度(27),译者适逢女主称帝,也就编在『宝雨经』里,从南印度转化为东北的大中国了。再说『无上依经』,二卷,是梁真谛绍泰三年(西元五五七)译出的,全经分七品:『校量功德品』、『如来界品』、『菩提品』、『如来功德品』、『如来事品』、『赞叹品』、『嘱累品』。『校量功德品第一』,本来是一部独立的经典,与失译的『未曾有经』,玄奘译的『甚希有经』,为同本异译;内容为称赞供养佛舍利,造塔的功德。佛的舍利,也称为「佛驮都」、「如来驮都」。驮都dha^tu,译为界,所以佛舍利是被称为「佛界」或「如来界」的。也就因为这样,从佛舍利的「如来界」,说到与「如来藏」同意义的「如来界」。『无上依经』的「如来界品」,说如来界(在众生位),也名「众生界」的体性。「菩提品」说明依如来界,修行而得菩提。说佛果的种种功德;依佛功德而起种种的业用。从「如来界品」到「如来事(业)品」,对如来藏说作了系统的有条理的叙述。
依『宝云经』及『无上依经』,来比对『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十六品),内容的相同,是这样的。1.『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通达品』:先序说东方离障菩萨(即除盖障菩萨)等十 [P611] 方菩萨来集,次答依般若而修的十波罗蜜。2.『显相品』:从「如地」到「能作法师,善巧说法」。3.『法界品』:先答「通达法界」、「远离众相」,到「知邪正路」。在「远离众相」下,『胜天王般若』多了一段「时众得益」。4.『念处品』:从「心正不乱」,到「如来威神之力」。上来四品,与『宝云经』相合(28)。5.『法性品』:从品初到「行般若波罗蜜,通达如是甚深法性」(29),与『无上依经』的『如来界品』相合,如说(30):
「在诸众生阴界入中,无始相续所不能染法性体净。一切心识不能缘起,诸余觉观不能分别,邪念思惟亦不能缘。法离邪念,无明不起,是故不从十二缘生,名为无相;则非作法,无生无灭,无边无尽,自相常住」。 「一切众生,有阴界入,胜相种类,内外所现,无始时节相续流来,法尔所得至明妙善。此处,若心意识不能缘起,觉观分别不能缘起,不正思惟不能缘起。若与不正思惟相离,是法不起无明;若不起无明,是法非十二有分起缘;若非十二有分起缘,是法无相。若无相者,是法非所作,无生无灭,无减无尽,是常是恒是寂是住」。
『法性品』后段,从「通达世谛」,到「修如是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31),又是『宝云经』中的解答问题。接着,诸天赞叹供养,到赞叹受持──『法性品』终了,也都与『宝云经』相合。『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6.『平等品』,7.『现相品』,8.『无所得品』,9.『证劝品 [P612] 』,10.『述德品』,11.『现化品』,12.『陀罗尼品』,13.『劝诫品』──八品,是辑集另一部大乘经。文中提到了舍利弗、须真胝天子、善思惟童子、文殊师利等,在现存的华译大乘经中,应该是可以比对出来的。14.『二行品』:这又是『无上依经』。『无上依经』『菩提品』十义,与『二行品』的「五者作事,六者相摄,七者行处,八者常住,九者不共,十者不可思惟」部分,及『如来功德品』的大部分相当(八十种好止)。15.『赞叹品』:赞叹的偈颂,与『无上依经』的『赞叹品』相合。16.『付嘱品』:「受持此修多罗有十种法」,与『无上依经』的「嘱累品」相合。从上来的比对,『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是纂集了『宝云经』、『无上依经』 ,及另一部大乘经而成的。属于后期大乘,明白可见!
八、「理趣般若」:与「般若理趣」有关的经典,有好几部,古人或说是同本,或说是别本 (32)。其实,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1.唐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七八)『第十般若理趣分』。2.唐菩提流志Bodhiruci于长寿二年(西元六九三)译,名『实相般若波罗蜜经』,一卷。3.唐不空(西元七六三──七七一)译,名『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三卷;『贞元录』作『般若理趣释』(33)。这三部大同,惟玄奘译,末后多神咒三种;而菩提流志与不空所译的,在每段都附有「字义」。第二类是:4.唐金刚智Vajrabodhi译,名『金刚顶瑜伽理趣般若经』,一卷。5.赵宋施护(西元九八二──)译,名『遍照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P613] 这二部,大体与『大般若经』的『理趣分』相同,但后段又多说了「二十五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理趣秘密法门」,也就是二十五种真言。第三类是:6.赵宋法贤(西元──一00一)译『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七卷,二十五分。从初分到十四分初:「圆证此大乐金刚不空三昧根本一切如来般若波罗蜜多法门」止(34),大体与唐译『理趣分』相合,不过在每一分段,加入了「入曼陀罗法仪」。从此以下,都是金刚手宣说的种种修持法仪。『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的『般若理趣分』,是属于「秘密大乘」的。如说:「大乐金刚不空神咒」;「谓大贪等最胜成就,令大菩萨大乐最胜成就;大乐最胜成就,令大菩萨一切如来大觉最胜成就」(35)。这不是明显的,从大贪得大乐,从大乐而成佛吗?应用『般若经』义,而建立大乐为根本的秘密乘。依此而作实际修持,经第二类,到达第三类的「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法门。
九、六分波罗蜜多:玄奘所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从十一到十六分,名『布施波罗蜜多分』、『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分』。六波罗蜜多,分别的集成六部。『布施分』五卷,『净戒分』五卷,『安忍分』一卷,『精进分』一卷,『静虑分』二卷,『般若分』八卷:六部共二二卷(五七九卷起,六00卷止)。六分中的『般若波罗蜜多分』,有藏文译本,也有梵文本(36)。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分』,在印度曾受到重视。如唐波罗颇迦罗蜜多罗Prabha^karamitra,在贞观六年(西元六三二)译出的『般若灯论』,是清辩 [P614] Bha^vaviveka所著的『中观』释论。在这部论中,每品末都引经以证明论义,几乎每品都引佛为极勇猛菩萨说,就是出于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分』的。
一0、「般若心经」:在『般若经』中,这是民间传诵最盛的短篇。译为华文的也最多,现在存有七种。1.『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推定为姚秦鸠摩罗什(西元四0一──)译。2.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玄奘于贞观二三年(西元六四四)译。3.『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开元二六年(西元七三八),法月Dharmacandra译。4.『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贞元六年(西元七九0),般若prajn~a^等译。5.『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大中一三年(西元八五九),智慧轮Prajn~a^cakra译。6.『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大中年间(西元八四七──八五九)法成译,这是近代从炖煌石室所发见的。7.『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宋太宗时(西元九八二──)施护译。此外,也有藏文译本与梵本;中国并传有玄奘直译梵音的『般若心经』。
华文的不同译本,主体都是相近的。罗什与玄奘的译本,没有序与流通,但西元八世纪以下的译本,都具备了序、正、流通──三分。般若、智慧轮、法成、施护译本,序与流通都相同;惟有法月译本的序分,多了观自在菩萨请说一节。古人以为这部经「出大品经」(37)。其实,这部经以「中品般若」的经文为核心,而附合于世俗信仰的。「舍利弗!……无智亦无得」,出于「 [P615] 大品本」的『习应品』(38)。「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无上明咒,无等等明咒」,出于「大品本」的『劝持品』(39)。以「中品般若」经文为核心,标「观世音菩萨」,说「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以贯通观音菩萨救济苦难的信仰。「大明咒」等,『般若经』是赞叹般若力用的,现在就「即说咒曰」。这是在「中品般若」成立以后,适应世俗,转化般若而与世俗神秘仰信合流的经典。
一一、其他部类:被编入「般若部」的,还有几种:
1.「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二卷,西元五世纪初,流传于中国。传说为罗什所译,是可疑的(40)。唐永泰元年(西元七六五),不空Amoghavajra译出『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卷,文义相近,只是多了护国消灾的陀罗尼咒(41)。 2.『了义般若波罗蜜多经』短篇,宋施护(西元九八二──)译。前分是「中品般若」…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章 般若波罗蜜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