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章 般若波罗蜜法门▪P3

  ..续本文上一页华文译本七部,藏文译本二部,及梵文本一部,而比对同异(9),那末可以分为二类:华文的「唐译四分本」、「宋译本」及「梵文本」为一类。「唐译四分本」,二十九品,如增入略去的『常啼品』、『法涌品』、『嘱累品』,共三十二品,与「宋译本」及「梵文本」相合。「汉译本」、「吴译本」、「晋译本」、「秦译本」,及「唐译五分本」,虽品数略有参差,而文义相近。藏文本二译,从颂数来说,似乎是「唐译四分本」的不同译出。『至元法宝勘同总录』,以为藏译的一万颂本,同于「唐译四分本」;八千颂本同于「唐译五分本」(10),怕未必正确! [P604] 「唐译五分本」,译成十卷,不可能有八千颂的。

  

  二、「中品般若」:属于「中品」的『般若经』,华文译出的共五部。1.『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如『出三藏记集』卷七,道安所作的『合放光光赞略解序』(大正五五‧四八上)说:

  

   「光赞,护公执胡本,聂承远笔受。……寝逸凉土九十一年,几至泯灭,乃达此邦也。斯经既残不具。……会慧常、进行、慧辩等,将如天竺,路经凉州,写而因焉。展转秦雍,以晋泰元元年五月二十四日,乃达襄阳」。

  

  『光赞般若经』,是竺法护于太康七年(西元二八六)译出的,但当时没有流通,几乎佚失了。后来在凉州发见,才抄写「送达襄阳,付沙门道安」。不但已经过了九十一年,而现存十卷二十七品(失去了三分之二),已是残本。这部残本,今简称为「光赞本」。 2.『放光般若波罗蜜经』:这是朱士行在于阗求来的,译成二十卷,九十品。传译的经过,如『出三藏记集』卷七,『放光经后记』(大正五五‧四七下)说:

  

   「朱士行……西至于阗国,写得正品梵书,胡本九十章,六十万余言。以太康三年,遣弟子弗如檀,晋字法饶,送经胡本至洛阳。住三年,复至许昌。二年后,至陈留界仓垣水南寺。以元康元年五月十五日,众贤者共集议,晋书正写。时执胡本者,于阗沙门无叉罗;优婆塞竺叔兰口传(译);祝太玄、周玄明共笔受。……至其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写都讫 [P605] 。……至太安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沙门竺法寂来至仓垣水北寺,求经本。写时,捡取现品五部,并胡本,与竺叔兰更共考校书写,永安元年四月二日讫」。

  

  太康三年(西元二八二),经本送到了洛阳;元康元年(西元二九一),才在仓垣水南寺译出;到永安元年(西元三0四),才校成定本。梵本「六十万余言」,约一万九千颂,今简称为「放光本」。 3.『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姚秦弘始五年(西元四0四),鸠摩罗什在长安逍遥园译,今作三十卷。依『大智度论』,梵本为二万二千颂,今简称为「大品本」。 4.『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玄奘从显庆五年起,到龙朔三年(西元六六0──六六三),译成『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全部,分十六分,共六百卷。其中第二分,从四0一卷起,四七八卷止,共七八卷,今简称为「唐译二分本」。 5.『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分」:从四七九卷起,五三七卷止,共五九卷,简称「唐译三分本」。

  

  属于「中品」类的藏文译本,也有二部:1.S/es-rab-kyi-pha-rol-tu-phyin-pa ston%-phrag-n~i-s/u-ln%a-pa ,依『至元法宝勘同总录』,与「唐译二分本」相同(11)。2. H!phags-pa s/es-rab-kyi-pha-rol-tu-phyin-pa khri-brgyad-ston%-pa shes-bya-ba theg-pa chen-poh!i mdo [P606] ,依『至元法宝勘同总录』,与「唐译三分本」相同(12)。

  

  属于「中品」般若的梵本,现存Pan~cavim!s/atisa^hasrikaprajn~a^pa^ramita^,即二万五千颂般若,与「唐译二分本」相当。

  

  三、「上品般若」:玄奘所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译为四百卷,就是传说中的「十万颂」本。依『贞元新定释教目录』,梵本实为十三万二千六百颂(13),今简称「唐译初分本」。藏文所译的『十万颂般若』,题为:S/es-rab-kyi-pha-rol-tu-phyin-pa ston%-phrag-brgya-pa ,依『至元法宝勘同总录』,与「唐译初分本」相同(14)。现存梵本的『十万颂般若』 S/atasa^hasrika^prajn~a^pa^ramita^,依『八千颂般若』梵本刊行者R. Mitra所见,梵本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二万六千九百六十八颂,第二部分为三万五千二百五十九颂,第三部分为二万四千八百颂,第四部分为二万六千六百五十颂;四部分共有十一万三千六百七十七颂(15)。

  

  四、「金刚般若」:这是『般若经』流通最盛的一部。译为华文的,共六部:1.姚秦鸠摩罗什译。2.魏菩提留支Bodhiruci于永平二年(西元五0九)译。3.陈真谛Parama$rtha于壬午年(西元五六二)译。这三部,都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各一卷。4.隋达磨笈多 Dharmagupta于开皇十年(西元五九0)译,名『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一卷。5.唐玄奘于贞观二十二年(西元六四八)译,名『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编入『大般若经 [P607] 』五七七卷,即第九分「能断金刚分」。6.唐(武后时)长安三年(西元七0三),义净于西明寺译出,名『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华译本而外,有西藏译本。其中德格版,与菩提留支,尤其是真谛的译本相合。而北京版所收的,却与达摩笈多,尤其是玄奘译本相近。本经也存有梵本。斯坦因(A. Stein)在炖煌千佛洞,发见有于阗译本(16)。依华译本而论,菩提留支译本,真谛译本,达磨笈多译本,玄奘译本,义净译本──五部,都属于瑜伽系所传,与无着 Asan%ga、世亲Vasubandhu的『金刚经论释』有关。

  

  五、「那伽室利般若」:唐译『大般若经』卷五七六,第八「那伽室利分」一卷。在中国译经史上,这部经的译出很早,如『出三藏记集』卷四,『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大正五五‧二一下)说:

  

   「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二卷(一名决了诸法如幻化三昧经)」。

  

  失译而「未见经文」的,又有「濡首菩萨经,二卷」,注:「疑即是濡首菩萨分卫经」(17)。这部只听说经名,而没有见到经文的,僧佑推断为就是『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隋法经的『众经目录』,只有一本,「宋沙门释翔公于南海译」(18)。『历代三宝纪』却分作二部:一部是后汉严佛调译(19);一部是「宋世,不显年,未详何帝译。群录直注云:沙门翔公于南海郡出」(20) 。『历代三宝纪』的二部说,当然不足信;传为宋代的翔公译,也未必可信。从『濡首菩萨无上 [P608] 清净分卫经』的译语来说,虽相当的流畅明白,但译如是我闻为「闻如是」,文殊师利为「濡首」,紧那罗为「真陀罗」,无生法忍为「无所从生法乐之忍」等,有晋代(罗什以前)译品的特征,不可能是宋译。也许因为这样,『历代三宝纪』才有严佛调译的臆说。这是东晋,近于罗什时代的「失译」。在古代,这部经是没有作为「般若部」的。这是初期的大乘经,思想近于般若,而并非以般若为主题的。在菩提留支传说「八部般若」时代,这部经还没有被编入『大般若经』系统。

  

  六、「文殊般若」:本经的华文译本有三:1.梁天监五年(西元五二四),曼陀罗仙Mandra 译,名『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或作『文殊般若波罗蜜经』,二卷。2.梁僧伽婆罗Sam!ghavarman译,名『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僧伽婆罗起初参预曼陀罗仙的译场;在曼陀罗仙去世后,又依据曼陀罗仙的梵本,再为译出。3.唐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七四‧五七五)第七分──「曼殊室利分」。曼陀罗仙本,「初文无十重光,后文有一行三昧」;僧伽婆罗本,「初文有十重光,后文无一行三昧」(21)。玄奘译本,与曼陀罗仙本相合。曼陀罗仙的译本,被编入『大宝积经』第四六会。这部经,也有藏译本与梵本。「文殊般若」是以「般若波罗蜜」为主题,成为一部独立的经典。但特别重视「众生界」、「我界」、「如来界」、「佛界」、「法界」、「不思议界」,流露了后期大乘佛法的特色。不过还在演 [P609] 进过程中,没有到达「如来藏」(或「如来界」)、「佛性」(佛界)说的阶段。

  

  七、「胜天王般若」:「天王问般若」,菩提留支所传的「八部般若」,已经说到。到了陈天嘉六年(西元五六五),月婆首那Upas/u^nya才译为华文,名『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这部经的梵本,是于阗沙门求那跋陀Gun!abhadra,在梁太清二年(西元五四八),带到建业来的(22)。全部十六品,分为七卷。『胜天王般若』与唐玄奘所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第六分相当;唐译为八卷(五六六卷起,五七三卷止),十七品(23)。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与两部经有关,可说是两部经(与另一部经)的辑集所成,这两部就是『宝云经』与『无上依经』。『宝云经』,先后共有四译:1.『宝云经』,七卷,梁天监二年后(西元五0三──),曼陀罗仙译。2.『大乘宝云经』,七卷,梁曼陀罗仙共僧伽婆…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章 般若波罗蜜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