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章 般若波罗蜜法门▪P2

  ..续本文上一页 般若波罗蜜多分 新译

  

  

  

  玄奘所译的『大般若经』十六会,可以分为三大类。前五分是第一类:前三分虽广略悬殊,然内容都与古说的「大品」相同。四分与五分,是古说的「小品」类。这二类,文段与内容,都有共同的部分,是同一原本的分化。中(六──一0)五分为第二类:这是彼此不同的五部经;玄奘以前,曾译出前四部(六──九),只有「般若理趣分」是新译。这部与「秘密大乘」有关的「般若理趣分」,过去虽没有传译,以后却不断的传译出来。经典的集出,有时代的前后,这是最可以证明的了。后六分为第三类:这是从般若法门的立场,将六波罗蜜多分别的集出来。 [P598]

  

  传说于中国的般若部类,是从(一部)二部、三部、四部、八部,到十六部,表示了『般若经』在不断的发展中。如从中国译经史上去看,首先是略本,广本,然后是『濡首般若』、『金刚般若』、『文殊般若』、『胜天王般若』,到唐代才译出『理趣般若』等,反映了印度『般若经』传出的次第。

  

  

  注【75-001】般若波罗蜜,新译作般若波罗蜜多。译义为「智度」、「明度」、「慧度」、「慧到彼岸」。波罗蜜旧译为「度」,古译作「度无极」。

  注【75-002】依『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五五‧六中)。

  注【75-003】道安『道行经序』,见『出三藏记集』卷七(大正五五‧四七中)。

  注【75-004】凉州方面,竺法护在晋太康七年(西元二八六),也译出了与『放光经』同本的『光赞经』。

  注【75-005】『出三藏记集』卷七(大正五五‧四七中)。

  注【75-006】「出三藏记集』卷八(大正五五‧五五中)。

  注【75-007】『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五五‧一0下)。

  注【75-008】『大智度论』卷七九(大正二五‧六二0上)。

  注【75-009】吉藏『金刚般若疏』卷一(大正三三‧八六中)。

  注【75-010】智顗『金刚般若经疏』(大正三三‧七六上)。

  注【75-011】吉藏『金刚般若疏』卷一(大正三三‧八六下)。 [P599]

  注【75-012】圆测『解深密经疏』卷五(续三四‧四一二上)。

  

  

  

  第二项 现存的般若部类

  『般若经』传布而被保存下来的,主要是华文译本,还有藏文译本,及部分梵本。这里略加叙述,以为论究初期大乘中,『般若经』成立与发展的依据。

  

  一、「下品般若」(依『大智度论』三部说,称为「下中上」):这是中国古代所传的「小品」类。现存的华文译本,共有七部:

  

  图片

  1.『道行般若经』 十卷 后汉支(娄迦)谶译

  2.『大明度经』 六卷 吴支谦译

  3.『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 五卷 前秦昙摩蜱共竺佛念译?

  4.『小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十卷 后秦鸠摩罗什译

  5.『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第四分」 十八卷 唐玄奘译

  6.『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第五分」 十卷 唐玄奘译

  7.『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 二十五卷 宋施护译

  

  

  

  「下品」类七部中,1.『道行般若经』,汉灵帝光和二年(西元一七九)译出,是华文中最 [P600] 古译出的『般若经』。然现存经录最早的『出三藏记集』,存有矛盾的记载。在支谶Lokaraks!a 译的十卷本外,又说竺朔佛在灵帝时译出的『道行经』一卷,道安「为之序注」(1)。这是支谶的为十卷本,竺朔佛(或作竺佛朔)的为一卷本。然道安的『道行经序』说:「外国高士抄(大品)九十章为道行品;桓、灵之世,朔佛赍诣京师,译为汉文」。又『道行经后记』说:「光和二年十月八日,河南洛阳孟元士口受(原作「授」),天竺菩萨竺朔佛,时传言者──译(者)月支菩萨支谶」(2)。似乎十卷本是二人的合译。道安为一卷的『道行经』作「序注」;现存支谦的『大明度经』的『道行品』,附有注说,应该就是道安注。但这是依据『大明度经』而作注,与支谶的十卷本不合。现仅存十卷本,一般作为支谶译。这部『道行般若经』,以下简称为「汉译本」。 2.『大明度经』,『出三藏记集』作「明度经,四卷,或云大明度无极经」(3)。这部经的译者,经录中有不少的异说(4)。然音译少,文字又简要,与支谦译的特性相合,简称「吴译本」。 3.『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题作「符秦天竺沙门昙摩蜱Dharmapriya共竺佛念译」。译出的经过,如『出三藏记集』卷八「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大正五五‧五二中)说:

  

   「建元十八年正,车师前部王名弥第来朝。其国师字鸠摩罗跋提献胡大品一部,四百二牒,言二十千首卢。首卢三十二字,胡人数经法也。即审数之,凡十七千二百六十首卢,残 [P601] 二十七字,都并五十五万二千四百七十五字。天竺沙门昙摩蜱执本,佛护为译,对而捡之,慧进笔受。与放光、光赞同者,无所更出也。其二经译人所漏者,随其失处,称而正焉。其义异不知孰是者,辄并而两存之,往往为训其下。凡四卷,其一纸二纸异者,出别为一卷,合五卷也」。

  

  『出三藏记集』卷二,「新集经论录」(大正五五‧一0中)说:

  

   「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五卷,……晋简文帝时,天竺沙门昙摩蜱,执胡大品本,竺佛念译出」。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抄』五卷,译者虽有佛护与竺佛念的异说,但都是昙摩蜱执「胡大品」本。现存的『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内容是「小品」,显然与「执胡大品」说不合,所以『开元释教录』,怀疑道安所说,而说「或恐寻之未审也」(5)。鸠摩罗跋提Kuma^rabuddhi所献的梵本,「四百二牒」,「凡十七千二百六十首卢,残二十七字」,道安说得那样的精确,是不可能错误的。依道安的「抄序」,这是抄出,而不是全部翻译。昙摩蜱等依「大品」二万颂的梵本,对勘『放光』与『光赞』。如相同的,就不再译了。如二经有漏失的,就译出来。如文义不同而不能确定的,就「两存」──在旧译以外,再出新译,又往往加以注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抄』,并不是「大品」的全部翻译,而只是「经抄」,也就是一则一则的「校勘记」,所以只有 [P602] 四卷或五卷。这部「经抄」,早已佚失了。现存而名为『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的,内容是「小品」。隋法经等撰的『众经目录』说:竺法护曾译出「新道行经十卷,一名新小品经,或七卷」 (6)。『原始般若经之研究』,依铃木博士说,推定现存的『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为东晋竺法护所译(7)。现存的『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不但是「小品」类,而且还是残本。文字采用「汉译本」的很多,以「汉译本」来对比,在『钞经』卷三『清净品』,卷四『本无品』中间,缺少了『叹品』、『持品』、『觉品』、『照明品』、『不可计品』、『譬喻品』、『分别品』── 七品。在卷五『释提桓因品』以下,又缺了『贡高品』、『学品』、『守行品』、『强弱品』、『累教品』、『不可尽品』、『随品』、『萨陀波仑品』、『昙无竭品』、『嘱累品』──十品。共缺少十七品,约五卷。所以现存的『钞经』五卷本,可以确定的推为竺法护所译。不知为了什么,也许是「五卷」的关系,竟被误传为昙摩蜱等所出的「经抄」!现存的『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是竺法护所译的,以下简称「晋译本」。 4.『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或作『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十卷,是姚秦弘始十年(西元四0八),鸠摩罗什Kuma^raji^va所译的,今简称为「秦译本」。 5.『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四分」(从五三八卷起,五五五卷止),共十八卷。 6.『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五分」(从五五六卷起,五六五卷止,共十卷。这是唐玄奘 [P603] 所译的『大般若经』中,与『小品」相同的;十六分中的第四与第五分。今简称为「唐译四分本 」,「唐译五分本」。 7.『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十五卷,施护Da^napa^la译,约译出于宋太平兴国七年(西元九八二)以后,简称「宋译本」。

  

  在这华文的七种译本外,属于「小品」『般若经』的藏译本,也有两部:1.胜友Jinamitra 所译的壹万颂本:H!phags-pa S/es-rab-kyi pha rol-tu phyin-pa khri-pa zhes-bya-ba theg-pa chen-poh!i mdo 。2.释迦军S/a^kyasena、智成就Jn~a^nasiddhi等所译的八千颂本: H!phags-pa s/es-rab-kyi pha rol-tu phyin-pa brgyad-ston%-pa zhes-bya-ba theg-pa chen-poh!i mdo。梵本方面,有尼泊尔所传的八千颂本:As!t!asa^hasrika^prajn~a^pa^ramita^,实数为八千一百九十颂(8)。

  

  如将…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章 般若波罗蜜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