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般若波羅蜜多分 新譯
玄奘所譯的『大般若經』十六會,可以分爲叁大類。前五分是第一類:前叁分雖廣略懸殊,然內容都與古說的「大品」相同。四分與五分,是古說的「小品」類。這二類,文段與內容,都有共同的部分,是同一原本的分化。中(六──一0)五分爲第二類:這是彼此不同的五部經;玄奘以前,曾譯出前四部(六──九),只有「般若理趣分」是新譯。這部與「秘密大乘」有關的「般若理趣分」,過去雖沒有傳譯,以後卻不斷的傳譯出來。經典的集出,有時代的前後,這是最可以證明的了。後六分爲第叁類:這是從般若法門的立場,將六波羅蜜多分別的集出來。 [P598]
傳說于中國的般若部類,是從(一部)二部、叁部、四部、八部,到十六部,表示了『般若經』在不斷的發展中。如從中國譯經史上去看,首先是略本,廣本,然後是『濡首般若』、『金剛般若』、『文殊般若』、『勝天王般若』,到唐代才譯出『理趣般若』等,反映了印度『般若經』傳出的次第。
注【75-001】般若波羅蜜,新譯作般若波羅蜜多。譯義爲「智度」、「明度」、「慧度」、「慧到彼岸」。波羅蜜舊譯爲「度」,古譯作「度無極」。
注【75-002】依『出叁藏記集』卷二(大正五五‧六中)。
注【75-003】道安『道行經序』,見『出叁藏記集』卷七(大正五五‧四七中)。
注【75-004】涼州方面,竺法護在晉太康七年(西元二八六),也譯出了與『放光經』同本的『光贊經』。
注【75-005】『出叁藏記集』卷七(大正五五‧四七中)。
注【75-006】「出叁藏記集』卷八(大正五五‧五五中)。
注【75-007】『出叁藏記集』卷二(大正五五‧一0下)。
注【75-008】『大智度論』卷七九(大正二五‧六二0上)。
注【75-009】吉藏『金剛般若疏』卷一(大正叁叁‧八六中)。
注【75-010】智顗『金剛般若經疏』(大正叁叁‧七六上)。
注【75-011】吉藏『金剛般若疏』卷一(大正叁叁‧八六下)。 [P599]
注【75-012】圓測『解深密經疏』卷五(續叁四‧四一二上)。
第二項 現存的般若部類
『般若經』傳布而被保存下來的,主要是華文譯本,還有藏文譯本,及部分梵本。這裏略加敘述,以爲論究初期大乘中,『般若經』成立與發展的依據。
一、「下品般若」(依『大智度論』叁部說,稱爲「下中上」):這是中國古代所傳的「小品」類。現存的華文譯本,共有七部:
圖片
1.『道行般若經』 十卷 後漢支(婁迦)谶譯
2.『大明度經』 六卷 吳支謙譯
3.『摩诃般若波羅蜜鈔經』 五卷 前秦昙摩蜱共竺佛念譯?
4.『小品摩诃般若波羅蜜經』 十卷 後秦鸠摩羅什譯
5.『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第四分」 十八卷 唐玄奘譯
6.『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第五分」 十卷 唐玄奘譯
7.『佛說佛母出生叁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 二十五卷 宋施護譯
「下品」類七部中,1.『道行般若經』,漢靈帝光和二年(西元一七九)譯出,是華文中最 [P600] 古譯出的『般若經』。然現存經錄最早的『出叁藏記集』,存有矛盾的記載。在支谶Lokaraks!a 譯的十卷本外,又說竺朔佛在靈帝時譯出的『道行經』一卷,道安「爲之序注」(1)。這是支谶的爲十卷本,竺朔佛(或作竺佛朔)的爲一卷本。然道安的『道行經序』說:「外國高士抄(大品)九十章爲道行品;桓、靈之世,朔佛赍詣京師,譯爲漢文」。又『道行經後記』說:「光和二年十月八日,河南洛陽孟元士口受(原作「授」),天竺菩薩竺朔佛,時傳言者──譯(者)月支菩薩支谶」(2)。似乎十卷本是二人的合譯。道安爲一卷的『道行經』作「序注」;現存支謙的『大明度經』的『道行品』,附有注說,應該就是道安注。但這是依據『大明度經』而作注,與支谶的十卷本不合。現僅存十卷本,一般作爲支谶譯。這部『道行般若經』,以下簡稱爲「漢譯本」。 2.『大明度經』,『出叁藏記集』作「明度經,四卷,或雲大明度無極經」(3)。這部經的譯者,經錄中有不少的異說(4)。然音譯少,文字又簡要,與支謙譯的特性相合,簡稱「吳譯本」。 3.『摩诃般若波羅蜜鈔經』,題作「符秦天竺沙門昙摩蜱Dharmapriya共竺佛念譯」。譯出的經過,如『出叁藏記集』卷八「摩诃缽羅若波羅蜜經抄序」(大正五五‧五二中)說:
「建元十八年正,車師前部王名彌第來朝。其國師字鸠摩羅跋提獻胡大品一部,四百二牒,言二十千首盧。首盧叁十二字,胡人數經法也。即審數之,凡十七千二百六十首盧,殘 [P601] 二十七字,都並五十五萬二千四百七十五字。天竺沙門昙摩蜱執本,佛護爲譯,對而撿之,慧進筆受。與放光、光贊同者,無所更出也。其二經譯人所漏者,隨其失處,稱而正焉。其義異不知孰是者,辄並而兩存之,往往爲訓其下。凡四卷,其一紙二紙異者,出別爲一卷,合五卷也」。
『出叁藏記集』卷二,「新集經論錄」(大正五五‧一0中)說:
「摩诃缽羅若波羅蜜經抄,五卷,……晉簡文帝時,天竺沙門昙摩蜱,執胡大品本,竺佛念譯出」。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抄』五卷,譯者雖有佛護與竺佛念的異說,但都是昙摩蜱執「胡大品」本。現存的『摩诃般若波羅蜜鈔經』,內容是「小品」,顯然與「執胡大品」說不合,所以『開元釋教錄』,懷疑道安所說,而說「或恐尋之未審也」(5)。鸠摩羅跋提Kuma^rabuddhi所獻的梵本,「四百二牒」,「凡十七千二百六十首盧,殘二十七字」,道安說得那樣的精確,是不可能錯誤的。依道安的「抄序」,這是抄出,而不是全部翻譯。昙摩蜱等依「大品」二萬頌的梵本,對勘『放光』與『光贊』。如相同的,就不再譯了。如二經有漏失的,就譯出來。如文義不同而不能確定的,就「兩存」──在舊譯以外,再出新譯,又往往加以注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抄』,並不是「大品」的全部翻譯,而只是「經抄」,也就是一則一則的「校勘記」,所以只有 [P602] 四卷或五卷。這部「經抄」,早已佚失了。現存而名爲『摩诃般若波羅蜜鈔經』的,內容是「小品」。隋法經等撰的『衆經目錄』說:竺法護曾譯出「新道行經十卷,一名新小品經,或七卷」 (6)。『原始般若經之研究』,依鈴木博士說,推定現存的『摩诃般若波羅蜜鈔經』,爲東晉竺法護所譯(7)。現存的『摩诃般若波羅蜜鈔經』,不但是「小品」類,而且還是殘本。文字采用「漢譯本」的很多,以「漢譯本」來對比,在『鈔經』卷叁『清淨品』,卷四『本無品』中間,缺少了『歎品』、『持品』、『覺品』、『照明品』、『不可計品』、『譬喻品』、『分別品』── 七品。在卷五『釋提桓因品』以下,又缺了『貢高品』、『學品』、『守行品』、『強弱品』、『累教品』、『不可盡品』、『隨品』、『薩陀波侖品』、『昙無竭品』、『囑累品』──十品。共缺少十七品,約五卷。所以現存的『鈔經』五卷本,可以確定的推爲竺法護所譯。不知爲了什麼,也許是「五卷」的關系,竟被誤傳爲昙摩蜱等所出的「經抄」!現存的『摩诃般若波羅蜜鈔經』,是竺法護所譯的,以下簡稱「晉譯本」。 4.『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或作『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十卷,是姚秦弘始十年(西元四0八),鸠摩羅什Kuma^raji^va所譯的,今簡稱爲「秦譯本」。 5.『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四分」(從五叁八卷起,五五五卷止),共十八卷。 6.『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五分」(從五五六卷起,五六五卷止,共十卷。這是唐玄奘 [P603] 所譯的『大般若經』中,與『小品」相同的;十六分中的第四與第五分。今簡稱爲「唐譯四分本 」,「唐譯五分本」。 7.『佛說佛母出生叁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二十五卷,施護Da^napa^la譯,約譯出于宋太平興國七年(西元九八二)以後,簡稱「宋譯本」。
在這華文的七種譯本外,屬于「小品」『般若經』的藏譯本,也有兩部:1.勝友Jinamitra 所譯的壹萬頌本:H!phags-pa S/es-rab-kyi pha rol-tu phyin-pa khri-pa zhes-bya-ba theg-pa chen-poh!i mdo 。2.釋迦軍S/a^kyasena、智成就Jn~a^nasiddhi等所譯的八千頌本: H!phags-pa s/es-rab-kyi pha rol-tu phyin-pa brgyad-ston%-pa zhes-bya-ba theg-pa chen-poh!i mdo。梵本方面,有尼泊爾所傳的八千頌本:As!t!asa^hasrika^prajn~a^pa^ramita^,實數爲八千一百九十頌(8)。
如將…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章 般若波羅蜜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