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華文譯本七部,藏文譯本二部,及梵文本一部,而比對同異(9),那末可以分爲二類:華文的「唐譯四分本」、「宋譯本」及「梵文本」爲一類。「唐譯四分本」,二十九品,如增入略去的『常啼品』、『法湧品』、『囑累品』,共叁十二品,與「宋譯本」及「梵文本」相合。「漢譯本」、「吳譯本」、「晉譯本」、「秦譯本」,及「唐譯五分本」,雖品數略有參差,而文義相近。藏文本二譯,從頌數來說,似乎是「唐譯四分本」的不同譯出。『至元法寶勘同總錄』,以爲藏譯的一萬頌本,同于「唐譯四分本」;八千頌本同于「唐譯五分本」(10),怕未必正確! [P604] 「唐譯五分本」,譯成十卷,不可能有八千頌的。
二、「中品般若」:屬于「中品」的『般若經』,華文譯出的共五部。1.『光贊般若波羅蜜經』:如『出叁藏記集』卷七,道安所作的『合放光光贊略解序』(大正五五‧四八上)說:
「光贊,護公執胡本,聶承遠筆受。……寢逸涼土九十一年,幾至泯滅,乃達此邦也。斯經既殘不具。……會慧常、進行、慧辯等,將如天竺,路經涼州,寫而因焉。展轉秦雍,以晉泰元元年五月二十四日,乃達襄陽」。
『光贊般若經』,是竺法護于太康七年(西元二八六)譯出的,但當時沒有流通,幾乎佚失了。後來在涼州發見,才抄寫「送達襄陽,付沙門道安」。不但已經過了九十一年,而現存十卷二十七品(失去了叁分之二),已是殘本。這部殘本,今簡稱爲「光贊本」。 2.『放光般若波羅蜜經』:這是朱士行在于阗求來的,譯成二十卷,九十品。傳譯的經過,如『出叁藏記集』卷七,『放光經後記』(大正五五‧四七下)說:
「朱士行……西至于阗國,寫得正品梵書,胡本九十章,六十萬余言。以太康叁年,遣弟子弗如檀,晉字法饒,送經胡本至洛陽。住叁年,複至許昌。二年後,至陳留界倉垣水南寺。以元康元年五月十五日,衆賢者共集議,晉書正寫。時執胡本者,于阗沙門無叉羅;優婆塞竺叔蘭口傳(譯);祝太玄、周玄明共筆受。……至其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寫都訖 [P605] 。……至太安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沙門竺法寂來至倉垣水北寺,求經本。寫時,撿取現品五部,並胡本,與竺叔蘭更共考校書寫,永安元年四月二日訖」。
太康叁年(西元二八二),經本送到了洛陽;元康元年(西元二九一),才在倉垣水南寺譯出;到永安元年(西元叁0四),才校成定本。梵本「六十萬余言」,約一萬九千頌,今簡稱爲「放光本」。 3.『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姚秦弘始五年(西元四0四),鸠摩羅什在長安逍遙園譯,今作叁十卷。依『大智度論』,梵本爲二萬二千頌,今簡稱爲「大品本」。 4.『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二分」:玄奘從顯慶五年起,到龍朔叁年(西元六六0──六六叁),譯成『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全部,分十六分,共六百卷。其中第二分,從四0一卷起,四七八卷止,共七八卷,今簡稱爲「唐譯二分本」。 5.『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叁分」:從四七九卷起,五叁七卷止,共五九卷,簡稱「唐譯叁分本」。
屬于「中品」類的藏文譯本,也有二部:1.S/es-rab-kyi-pha-rol-tu-phyin-pa ston%-phrag-n~i-s/u-ln%a-pa ,依『至元法寶勘同總錄』,與「唐譯二分本」相同(11)。2. H!phags-pa s/es-rab-kyi-pha-rol-tu-phyin-pa khri-brgyad-ston%-pa shes-bya-ba theg-pa chen-poh!i mdo [P606] ,依『至元法寶勘同總錄』,與「唐譯叁分本」相同(12)。
屬于「中品」般若的梵本,現存Pan~cavim!s/atisa^hasrikaprajn~a^pa^ramita^,即二萬五千頌般若,與「唐譯二分本」相當。
叁、「上品般若」:玄奘所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初分」,譯爲四百卷,就是傳說中的「十萬頌」本。依『貞元新定釋教目錄』,梵本實爲十叁萬二千六百頌(13),今簡稱「唐譯初分本」。藏文所譯的『十萬頌般若』,題爲:S/es-rab-kyi-pha-rol-tu-phyin-pa ston%-phrag-brgya-pa ,依『至元法寶勘同總錄』,與「唐譯初分本」相同(14)。現存梵本的『十萬頌般若』 S/atasa^hasrika^prajn~a^pa^ramita^,依『八千頌般若』梵本刊行者R. Mitra所見,梵本分爲四部分:第一部分爲二萬六千九百六十八頌,第二部分爲叁萬五千二百五十九頌,第叁部分爲二萬四千八百頌,第四部分爲二萬六千六百五十頌;四部分共有十一萬叁千六百七十七頌(15)。
四、「金剛般若」:這是『般若經』流通最盛的一部。譯爲華文的,共六部:1.姚秦鸠摩羅什譯。2.魏菩提留支Bodhiruci于永平二年(西元五0九)譯。3.陳真谛Parama$rtha于壬午年(西元五六二)譯。這叁部,都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各一卷。4.隋達磨笈多 Dharmagupta于開皇十年(西元五九0)譯,名『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一卷。5.唐玄奘于貞觀二十二年(西元六四八)譯,名『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一卷;編入『大般若經 [P607] 』五七七卷,即第九分「能斷金剛分」。6.唐(武後時)長安叁年(西元七0叁),義淨于西明寺譯出,名『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一卷。華譯本而外,有西藏譯本。其中德格版,與菩提留支,尤其是真谛的譯本相合。而北京版所收的,卻與達摩笈多,尤其是玄奘譯本相近。本經也存有梵本。斯坦因(A. Stein)在炖煌千佛洞,發見有于阗譯本(16)。依華譯本而論,菩提留支譯本,真谛譯本,達磨笈多譯本,玄奘譯本,義淨譯本──五部,都屬于瑜伽系所傳,與無著 Asan%ga、世親Vasubandhu的『金剛經論釋』有關。
五、「那伽室利般若」:唐譯『大般若經』卷五七六,第八「那伽室利分」一卷。在中國譯經史上,這部經的譯出很早,如『出叁藏記集』卷四,『新集續撰失譯雜經錄』(大正五五‧二一下)說:
「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二卷(一名決了諸法如幻化叁昧經)」。
失譯而「未見經文」的,又有「濡首菩薩經,二卷」,注:「疑即是濡首菩薩分衛經」(17)。這部只聽說經名,而沒有見到經文的,僧佑推斷爲就是『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隋法經的『衆經目錄』,只有一本,「宋沙門釋翔公于南海譯」(18)。『曆代叁寶紀』卻分作二部:一部是後漢嚴佛調譯(19);一部是「宋世,不顯年,未詳何帝譯。群錄直注雲:沙門翔公于南海郡出」(20) 。『曆代叁寶紀』的二部說,當然不足信;傳爲宋代的翔公譯,也未必可信。從『濡首菩薩無上 [P608] 清淨分衛經』的譯語來說,雖相當的流暢明白,但譯如是我聞爲「聞如是」,文殊師利爲「濡首」,緊那羅爲「真陀羅」,無生法忍爲「無所從生法樂之忍」等,有晉代(羅什以前)譯品的特征,不可能是宋譯。也許因爲這樣,『曆代叁寶紀』才有嚴佛調譯的臆說。這是東晉,近于羅什時代的「失譯」。在古代,這部經是沒有作爲「般若部」的。這是初期的大乘經,思想近于般若,而並非以般若爲主題的。在菩提留支傳說「八部般若」時代,這部經還沒有被編入『大般若經』系統。
六、「文殊般若」:本經的華文譯本有叁:1.梁天監五年(西元五二四),曼陀羅仙Mandra 譯,名『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或作『文殊般若波羅蜜經』,二卷。2.梁僧伽婆羅Sam!ghavarman譯,名『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一卷。僧伽婆羅起初參預曼陀羅仙的譯場;在曼陀羅仙去世後,又依據曼陀羅仙的梵本,再爲譯出。3.唐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五七四‧五七五)第七分──「曼殊室利分」。曼陀羅仙本,「初文無十重光,後文有一行叁昧」;僧伽婆羅本,「初文有十重光,後文無一行叁昧」(21)。玄奘譯本,與曼陀羅仙本相合。曼陀羅仙的譯本,被編入『大寶積經』第四六會。這部經,也有藏譯本與梵本。「文殊般若」是以「般若波羅蜜」爲主題,成爲一部獨立的經典。但特別重視「衆生界」、「我界」、「如來界」、「佛界」、「法界」、「不思議界」,流露了後期大乘佛法的特色。不過還在演 [P609] 進過程中,沒有到達「如來藏」(或「如來界」)、「佛性」(佛界)說的階段。
七、「勝天王般若」:「天王問般若」,菩提留支所傳的「八部般若」,已經說到。到了陳天嘉六年(西元五六五),月婆首那Upas/u^nya才譯爲華文,名『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這部經的梵本,是于阗沙門求那跋陀Gun!abhadra,在梁太清二年(西元五四八),帶到建業來的(22)。全部十六品,分爲七卷。『勝天王般若』與唐玄奘所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的第六分相當;唐譯爲八卷(五六六卷起,五七叁卷止),十七品(23)。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與兩部經有關,可說是兩部經(與另一部經)的輯集所成,這兩部就是『寶雲經』與『無上依經』。『寶雲經』,先後共有四譯:1.『寶雲經』,七卷,梁天監二年後(西元五0叁──),曼陀羅仙譯。2.『大乘寶雲經』,七卷,梁曼陀羅仙共僧伽婆…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章 般若波羅蜜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