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章 般若波罗蜜法门

  第十章 般若波罗蜜法门

  

  第一节 般若经的部类

  第一项 般若经部类的次第集成

  般若波罗蜜prajn~a^pa^ramita^(1),为六波罗蜜──六度之一。在菩萨修学的菩提道中,般若波罗蜜有主导的地位,所以般若波罗蜜是遍在一切大乘经的,可说是大乘法门所不可缺少的主要部分。在大乘经中,有特重般若波罗蜜,以般若波罗蜜为中心而集成圣典;这部分圣典,也就取得了『般若波罗蜜经』的专称,成为大乘经中重要的一大类──「般若部」。『般若经』的部类,着实不少!这些般若部类,在佛教史上所见到的,是在不断的增多中,从二部、三部、四部、八部到(唐玄奘译出的)十六部;以后还有称为『般若经』的传译出来。大概的说,『般若经』的集出,是从「大乘佛法」兴起,一直到「秘密大乘佛法」传布的时代。当然,最受人重视的『般若经』,是属于「大乘佛法」时代的,尤其是代表初期大乘佛法(西元前一世纪中,到西元 [P592] 二世纪末)的部分。为了说明代表初期大乘的『般若经』,所以叙述『般若经』在佛教史上次第增多的情形,也就可以推定代表初期大乘的『般若经』。

  

  一、「二部」:在中国佛教史上,『般若经』的传译与传说,应该是从「一部」到「二部」。不过最初传译过来的时候,只有这一部,不知道还有其他的『般若经』,也就没有引起『般若经』的部类问题。『般若经』最早传译过来的,是汉灵帝光和二年(西元一七九)译出的『道行般若经』,十卷,三十章(品),或名『摩诃般若波罗蜜经』(2)。到了魏甘露五年(西元二六0年),已从传说中知道有两部『般若经』了,如『出三藏记集』卷一三『朱士行传』(大正五五‧ 九七上──中)说:

  

   「士行尝于洛阳讲小品,往往不通。每叹此经大乘之要,而译理不尽。誓志捐身,远迎大品。遂于魏甘露五年,发迹雍州,西渡流沙。既至于阗,果写得正品梵书,胡本九十章(品),六十万余言。遣弟子不如檀,晋言法饶,凡十人,送经胡本还洛阳。……送至陈留仓垣水南寺。河南居士竺叔兰,善解方言,译出(为)放光经二十卷」。

  

  朱士行在洛阳所讲的「小品」,就是『道行般若经』。这部经,古人评为「道行颇有首尾隐者,古贤论之,往往有滞」(3)。士行知道有广本的『般若经』,所以到于阗去访求的。等到晋元康五年(西元二九五年),竺叔兰译出了『放光般若经』(4),与『道行般若经』相对,古人就称 [P593] 之为「大品」与「小品」。这二部,有着共同的部分,古人是相信从「大品」抄出「小品」的,如道安(西元三一二──三八五)『道行经序』说:「佛泥曰后,外国高士抄九十章为道行品」 (5)。支道林(西元三一四──三六六)『大小品对比要抄序』说:「先学共传云:佛去世后,从大品之中抄出小品」(6)。「大品」与「小品」的名称,一直传下来。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二十七(或二十四)卷本,称为『新大品经』;十卷本称为『新小品经』(7)。「大品」与「小品」,也就是『般若经』的广本与略本。

  

  二、「三部」‧「四部」:鸠摩罗什Kuma^raji^va来华的时代(西元四0一──四一五顷),中国佛教界知道了『般若经』有三部,如『大智度论』(西元四0二──四0五译出)卷六七(大正二五‧五二九中)说:

  

   「般若波罗蜜部党经卷,有多有少,有上中下──光赞、放光、道行」。

  

  『智度论』所说的『般若经』,有上中下,也就是『光赞般若』、『放光般若』、『道行般若』。『智度论』又说到:「如小品、放光、光赞等般若波罗蜜,经卷章句有限有量,般若波罗蜜义无量」(8)。这与上文所引的,内容完全相合,只是顺序颠倒了一下。『光赞』、『放光』以外的『小品』,就是『道行经』。汉译的『光赞』,现存十卷,是残本。但古代有一传说:「光赞有五百卷,此土零落,唯有十卷」(9)。『光赞』五百卷说,可能是十万颂『般若』的古老传说 [P594] 。『大智度论』卷一00(大正二五‧七五六上)说:

  

   「此中般若波罗蜜品,有二万二千偈;大般若品有十万偈」。

  

  十万偈的『般若经』,是三品中的上品,『大智度论』是称之为『光赞』的。『大智度论』是『般若经』的注释,所依的经本──「二万二千偈」,就是鸠摩罗什所译的『新大品经』;与竺叔兰所译的『放光般若』,竺法护所译的『光赞』残本,都是三品中的中品。三部般若,是在二部──『大品』、『小品』以外,更多了一部十万偈本。龙树Na^ga^rjuna造『大智度论』,在西元三世纪初,当时印度已有了三部『般若经』;但传说来中国,已是五世纪初了。不过,如采取「光赞五百卷」说,那末竺法护译出『光赞』的时候(西元二八六),中国佛教界可能已听说过「三部般若」了。

  

  「四部」说,见于僧睿的『小品经序』(大正八‧五三七上):

  

   「斯经正文,凡有四种,是佛异时适化广略之说也。其多者,云有十万偈;少者六百偈。此之大品,乃是天竺之中品也。随宜之言,复何必计其多少」!

  

  僧睿本来是道安的弟子,后来成为罗什的门人。罗什译『新小品经』七卷(现在分作十卷),是弘始十年(西元四0八)。僧睿为『小品』作序,说到了『般若经』有四部,就是在三部外,加一部六百偈本。吉藏的『金刚般若疏』卷一(大正三三‧八六中)说: [P595] 「有人云:当以金刚足前三部以为四也。然金刚止有三百许偈,睿公云少则六百偈,故知未必用金刚足之」。

  

  『金刚般若』也是罗什当时译出的,三部以外加『金刚般若』,合成四部,是极有可能的,只是偈数少一些。

  

  三、「八部」:北魏永平元年(西元五0八),菩提留支Bodhiruci到中国来,译出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三卷。这部论是世亲Vasubandhu所造的,留支又依据世亲的论释,造『金刚仙论』十卷。『金刚仙论』有「八部般若」,也就是菩提留支传说的般若部类,如『论』卷一(大正二五‧七九八上)说:

  

   「八部般若,以十种义释对治十。其第一部十万偈(大品是);第二部二万五千偈(放光是);第三部一万八千偈(光赞是);第四部八千偈(道行是);第五部四千偈(小品是);第六部二千五百偈(天王问是);第七部六百偈(文殊是);第八部三百偈(即此金刚般若是)」。

  

  论文中的小字,是后人所附加的,是为了推定「八部般若」的实体而下的注说。所以有关「八部般若」,后人的传说都相近,而确指是什么经,如『金刚仙论』所说;智者『金刚般若经疏』所说(10);吉藏『金刚般若疏』所说(11);圆测『解深密经疏』所说(12),彼此的异说就相当多了。其实,「八部般若」的前七部,偈颂多少与次第,都与『大般若经』十六会中的前七会相合。第 [P596] 八部三百偈的,是十六会中「能断金刚分」第九。以「八部般若」比对『大般若经』的前十会,缺第八「那伽室利分」,第十「理趣般若分」。「理趣般若分」与「秘密大乘」有关;在西元六世纪初,大概还没有成立。「那伽室利分」与旧译『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相当,但旧译没有称为『般若经』,古人也没有看作般若部类。这部经而被编为般若部类,在印度也许是以后的事。

  

  四、「十六会」:唐贞观十九年(西元六四五) ,玄奘从印度回国。显庆五年(西元六六0),开始翻译『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大般若经』,全部梵本二十万颂,分十六会,译成六百卷,内容如下:

  

  图片

  初会 十万颂 四百卷 新译

  二会 二万五千颂 七八卷 重译

  三会 一万八千颂 五九卷 新译

  四会 八千颂 一八卷 新译

  五会 四千颂 一0卷 重译

  六会 二千五百颂 八卷 最胜天王分 重译

  七会 八百颂 二卷 曼殊室利分 重译

  [P597]

  

  八会 四百颂 一卷 那伽室利分 重译

  九会 三百颂 一卷 能断金刚分 重译

  十会 三百颂 一卷 般若理趣分 新译

  十一会 二千颂 五卷 布施波罗蜜多分 新译

  十二会 二千颂 五卷 净戒波罗蜜多分 新译

  十三会 四百颂 一卷 安忍波罗蜜多分 新译

  十四会 四百颂 一卷 精进波罗蜜多分 新译

  十五会 八百颂 二卷 静虑波罗蜜多分 新译

  十六会 二千五百颂 八卷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章 般若波罗蜜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