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分别」。为什么「不可得」……「不分别」?因为有所念、有所住、有所行相、有所分别,就与般若波罗蜜不相应,不能成就萨婆若。所以不相应、不能成就,只因为:「是法皆离自性,性相亦离」 [P716] ;「如是诸法无所有故」(1)。「我法毕竟不生」(2)。「离」、「无所有」、「不生」以外,『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四0上)又说到:
「众生无性故,当知念亦无性;众生离故,念亦离;众生不可得故,念亦不可得」。
一切(我)法是这样的:「离」,「无所有」,「无性」,「不可得」,「无生」,「作是思惟观」察,那就「若色(等)无受则非色」;「色无生即非色」(3),能悟入「无生无灭,无二无别………即是无二法」(4)。这就是「无生」与「不二」法门,也就是「法相」dharmata^、「诸法实相」。「以得诸法实相故得解脱;得解脱已,于诸法中无取无舍,乃至涅槃亦无取无舍」 (5)。般若与萨婆若,是这样的修学而达成的。
从下、中、上品般若看来,「原始般若」所说的「离」、「无性」、「无所有」、「无生」等,都是「空」义。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五六二中)说: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法随顺一切法。何以故?世尊!是法无障碍处,无障碍相如虚空。世尊!是法无生,一切法不可得故。世尊!是法无处,一切处不可得故」。「尔时,欲色界诸天子白佛言:世尊!长老须菩提为随佛生,有所说法,皆为空故」。
「皆为空故」,「宋译本」作「皆悉空故」;「大品本」作「皆与空合」;「唐译本」作「一切皆与空相应故」(6)。须菩提Subhu^ti说:法是无碍如虚空的,无生的,无处所的;而天 [P717] 子们称赞他,所说的都与「空」相契合。可见须菩提的无碍、无生、无处,都是表达「空」义的。又『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大正八‧五七七上──中)说:
「释提桓因语须菩提:如所说者,皆因于空而无所碍,譬如仰射虚空,箭去无碍」。佛告「憍尸迦:须菩提所说,皆因于空。须菩提尚不能得般若波罗蜜,何况行般若波罗蜜者!尚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尚不得萨婆若!何况得萨婆若者!尚不得如,何况得如者!尚不得无生,何况得无生者!……憍尸迦!须菩提常乐远离,乐无所得行」。
「皆因于空」,是一切依空而说的意思。「空」是不得人与法,因与果,智与如,「空」是一切都无所得。这里对须菩提的赞叹,正与经初赞须菩提,「无诤三昧最为第一」,前后呼应。须菩提说空,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四0中)说:
「以空法住般若波罗蜜」。
依经下文说:不应住色等;不应住色等的常无常、苦乐、净不净、我无我、空不空。「空法」是不住一切法的,也不住空与不空的。这可见「空法」的内涵,不是与不空相对待的空,而是不住于一切(不住,也非不住)的。从上来所说,可见「空」是般若行,是脱落一切取相妄执,脱落一切名言戏论的假名,并非从肯定的立场,去说明一切皆空的理论。 [P718]
在说明「下品般若」时,曾经指出:般若表示自证的内容,是称为「法相」(唐译「法性」)、「如」、「实际」(应该还有「法性」。唐译「法界」)的,而这就是涅槃。以「空」、「无相」、「无作」来表示涅槃,于是空义日渐发展起来。「离」(远离)、「灭」(寂静、寂灭)、「净」(无染)、「无所有」、「无生」,本来都是原始佛教固有的术语,用来表示涅槃的。「下品般若」将这些术语,与「空、无相、无作(无愿)」结合起来、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大正八‧五六六上)说:
「甚深相者,即是空义,即是无相、无作、无起(唐译或作「无造作」)、无生、无灭、无所有、无染、寂灭、远离、涅槃义」。
依「唐译本」,末后一句,是「种种增语,皆显涅槃为甚深义」(7):可见「空、无相」等,都是表显涅槃深义的。到了「中品般若」,更与「如」、「法性」、「实际」等相结合。如上面所引的『小品经』文,在「大品本」中,就是:「深奥处者,空是其义,无相、无作、无起、无生、无染、寂灭、离、如、法性、实际、涅槃」(8)。「中品般若」进展到:「空、无相、无作」;「无生、无染、寂灭、离」;「如、法性、实际」──三类名字,作为同一的自证内容。『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分)卷四六九(大正七‧三七五中)说:
「诸空等智者,谓菩萨摩诃萨,内空乃至无性自性空智,及真如乃至不思议界智,是名诸 [P719] 空等智」(9)。
空智与真如等智,合为同一类来说明,与所说深奥义的内容一致。这三类名字,「寂灭、远离」等,约离一切妄执,离一切戏论说。「如、法性」等,约没有变异性、差别性说;佛出世也好,不出世也好,「法」是那样「法尔常住」的。「空、无相」等,约三三昧所显发说,但并不是因观察而成为「空、无相、无作」的。在『般若经』中,由于这三类名义的统一,而表现为悟理、修行、得果的无二无别。
「空」、「无相」、「无作」,被看作表示涅槃的同义词,也可说是『杂阿含经』的深义(10) 。然在『般若经』 ,「空」的广泛应用,决不是「无相、无作」所可及的。为什么如此?理由可从原始的『阿含经』(部派佛教与大乘,都是继承这一法脉而流出的)中得到说明。「空、无相、无作」,或「无量、空、无相、无所有」,『阿含经』中被集成为一类,而「空」却早已受到尊重,如『杂阿含经』(11)说:
1.「眼(等)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12)。 2.「诸行如幻如炎,剎那时顷尽朽,不实来、实去。是故比丘于空诸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无我我所」。 3.「眼(等)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 [P720] 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是名第一义空法经」。 4.「如来所说修多罗,甚深明照,空相应随顺缘起法」(13)。
这是萨婆多部Sarva^stiva^din所传的。2.是『抚掌喻经』,3.是『胜义空经』,是南传巴利圣典所没有的。萨婆多部是「三世实有论」者,但对于有为(诸行、缘起法)的如幻如焰,即生即灭,「来无所从,去无所至」的缘起法,是称之为「胜义空」、「空相应」的。虽有他自宗的解说,但到底表示了发扬空义,重视「空」的倾向。又『中阿含经』的『大空经』,依禅观的进修次第,成立「内空」、「外空」、「内外空」(14)。『小空经』佛说:「我多行空」(15),大乘学者确认为:「菩萨行位,多修空住」的教证(16)。『中阿含经』虽倾向于阿毗达磨式的分别抉择,然在佛法修证中,表现了「空」的优越性。在部派佛教中,上座部系Sthavira以外,案达罗派Andhraka立「空性是行蕴所摄」;以为涅槃空(无相、无愿)与「诸行空」(无我)为二,诸行空是行蕴所摄的(17)。这是理解到经中所说的缘起空与涅槃空。缘起与涅槃寂灭,也就是「有为法」与「无为法」,佛是称之为甚深、最极甚深的(18)。案达罗学派注意到行空与涅槃空,同有空义,而还不能发见内在的统一性。当时的方广部Vetulyaka,说一切法空无。部派佛教界,是相当重视空义的。般若法门的传诵者,在「空、无相、无作」中,当然也特重「空 [P721] 」而予以发挥了!
「下品般若」,依各译本所共同的来说:「空」的广泛应用,是与表示涅槃深义的名字,联合应用,如「无生」、「空」、「寂灭」(19);「空」、「离」、「净」、「寂灭」(20);「空」、「无所依」(21);「离」、「空」(22)。一方面,又单独应用,一再宣说「一切法空」(23);「皆因于空」 (24)。但所说的「一切法空」(或译为「诸法空」) ,在「下品般若」中,是总说一切法,与「一切法无生」、「一切法寂灭」、「一切法离相」一样,还不是「空」的一种别名。在「中品般若」、「上品般若」的长期发展中,由于「空」的广泛应用,渐成立「空」的不同名称,又把这些「空」组合起来。上面说过,在般若法门的开展中,有「七空」、「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的种种组合。「七空」的名目,是有异说的,这里先对列「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于下(25):
图片
┌───┐ ┌───┐ ┌───┐ ┌───┐
│十四空│ │十六空│ │十八空│ │二十空│
└───┘ └───┘ └───┘ └───┘
内空 内空 内空 内空
外空 外空 外空 外空
内外空 内外空 内外空 内外空
空空 空空 空空 空空
[P722]
大空 大空 大空 大空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章 般若波罗蜜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