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章 般若波罗蜜法门▪P22

  ..续本文上一页 胜义空 胜义空 胜义空 胜义空

   有为空 有为空 有为空 有为空

   无为空 无为空 无为空 无为空

   毕竟空 毕竟空 毕竟空 毕竟空

   无际空 无际空 无际空 无际空

   散空 散空

   散无散空

   无散空 无变异空

   本性空 本性空 本性空 本性空

   自相空

   自共相空 相空 自共相空

   共相空

   一切法空 一切法空 一切法空 一切法空

   不可得空 不可得空

  [P723]

  

   无性空 无性空 无性空

   自性空 自性空

   无性自性空 , 无性, 自性空 无性自性空

  

  

  

  说明种种空的成立与组合,首先要说明的是:由于般若法门的遍学一切,所以融摄了传统佛教的内容(给以新的解说)。据现在所知道的,『舍利弗阿毗昙论』已成立了「六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26)。六种空的名目与次第,与『般若经』的前六空,完全一致。『大毗婆沙论』引『施设论』,说十种空:「内空、外空、内外空、有为空、无为空、无边际空、本性空、无所行空、胜义空、空空」(27),与『般若经』的前十二空相同,只少了「大空」与「毕竟空」。所以「空」的组合,罗列了种种名目,其中十一空(十种空加「大空」),都是部派佛教,依据『阿含经』而成立的。『般若经』所有「空」的组合,是在部派佛教所说的种种空的基础上,加上般若家特有的「空」义。「唐译二分本」,立「散无散空」与「自共相空」。依「大品本」,是译为「散空」与「自相空」的。「散空」,依『杂阿含经』,佛为罗陀(Ra^dha )所说,于五蕴当「散坏消灭」而立的(28)。『般若经』处处说「自相空故」;「十六空」作「相空」(可通于自相共相)。所以「散空」与「自相空」,是初期的本义。般若法门所特有的(没有见到是部派佛教所说),在「十四空」中,只是「毕竟空」、「自相空」、「一切法空」。「 [P724] 十六空」更加「无性空」与「无性自性空」;「十八空」更加「不可得空」与「自性空」。然「一切法空」与「不可得空」,都是泛说,可以看作『般若经』所立而有深义的,是「毕竟空」、「自相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不过「本性空」与「无始空」,尤其是「本性空」,虽依『阿含经』说而立,却是「中品般若」所重视的。

  

  「本性空」prakr!ti-s/u^nyata^,「大品本」译为「性空」,是依『杂阿含经』,「诸行空 ……性自尔故」而立的。「本性空」(29),是说「空」是「本来常尔」的。『般若经』到处说「本性空故」,虽在「十四空」……「二十空」中,「本性空」只是「空」的一种,而其实,『般若经』的「空」,是以「本性空」为基础的。如『摩诃衍品』说:「眼、眼空……意、意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名内空。……无法有法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名无法有法空」(30)。每一空都说「性自尔」,也就都是本来空的。与「本性空」相近的,有「自相空」与「自性空」。「自相空」svalaks!an!a-s/u^nyata^或作「相空」;「自相」与「共相」,是阿毗达磨论者的主要论题。属于一法而不通于其他的,名「自相」,「自相」是一一法的特性(包括独特的状态与作用)。凭了「自相」,才确定有法的存在;如推求而没有「自相」,那就是假法了。如一般所说的「七十五法」,都是依「自相」的推究而成立的。『般若经』到处说「自相空故」;一一法的特相,只是因缘和合所成,并非实有「自相」的存在。「自相」不可得,也 [P725] 就不能依「相」而推定实法的存在了。「自性空」svabha^va-s/u^nyata^,「大品本」作「有法空」。bha^va是有,sva 是自,所以这是「自有」的。『大智度论』说:「诸法因缘和合生故有法,有法无故,名有法空」(31)。「有法」──「自性」,一般人以为,从因缘和合而有的法,是自体存在的,所以这是「有」而又是「自有」的。『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六(大正二七‧二九下)说:

  

   「如说自性,我、物、自体、相、分、本性亦尔」。

  

  萨婆多部学者,对这些名字,是看作同义词的。所以「本性空」的「本性」,「自性空」的「自性」,「自相空」的「自相」,是有相同意义而可以通用的;这三种空也就有相通的意义。「自相」为一切阿毗达磨者,上座部Sthavira论师所重的;「自性」是萨婆多部所重的。「中品般若」在「本性空」的基石上,立「自相空」与「自性空」,显然有针对部派佛教的用意。尤其是「十四空」与「十六空」中,还没有「自性空」,「十八空」与「二十空」,才成立而加以应用,可推定「中品般若」成立以后,为了适应北方「自性有」的佛教,而作出新的适应。

  

  「本性空」与「自相空」,「中品般若」有广泛的应用,此外还有「毕竟空」atyanta-s/u^nyata^ 与「无始空」anavara^gra-s/u^nyata^,及「无性空」abha^va-s/u^nyata^与「无性自性空」abha^va-svabha^va-s/u^nyata^。「毕竟空」是『般若经』所常说的。『四摄品』一再 [P726] 说「毕竟空」与「无始空」──二空(32);『叹净品』说到「自性空」、「自相空」、「毕竟空」与「无始空」(33)。「毕竟空」,是究竟的,彻底的空;菩萨安住空法中,是没有一些些非空的。「无始空」,唐译本作「无际空」。源于『阿含经』说:「众生无始以来,本际不可得」,没有生死的前际。没有最初的前际,也就没有最后的后际;没有前后际,也就没有中际,因而演化为「无际空」,表示「空」的超越时间相。「无性空」与「无性自性空」,「十六空」中已经有了。「无性」,「大品本」作「无法」;依梵语,是「非有」、「无有」的意思。「十八空」(及「二十空」)的末后三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大正八‧二五0下)说:

  

   「何等为无法空?若法无,是亦空。……何等为有法空?有法名诸法和合中有自性相;是有法空。……何等为无法有法空?诸法中无法,诸法和合中有自性相;是无法、有法空」。

  

  「唐译二分本」的解说,也与「大品本」一致。这样,「无法空」(唐译「无性空」) ,是说「非有」──无法是空的。「有法空」(唐译「自性空」),是说有自性法是空的。「无法有法空」(唐译「无性自性空」),是合说有法与无法,都是不可得的。与「内空」、「外空」外,别说「内外空」的意义一样。「唐译本」每说「一切法皆以无性而为自性」(34),暗示了「无性自性」的意义。然唐译的「以无性而为自性」,在「大品本」中,是译为:「一切法性无所有」 [P727] ;「信解诸法无所有性」(35);「诸法无所有」(36);「一切法性无所有」等(37)。「唐译本」是随顺后代瑜伽者所说,如『辩中边论』说:「此无性空,非无自性,空以无性为自性故,名无性自性空」(38)。这是遮遣我法的「损减执」,显示空性的不是没有。

  

  「原始般若」只提出了「但有名字」,也就是「一切法但假施设」。从一切法的但名无实,悟入一切法不可得,无生,无二无别。这是重于体悟,而不是重于说明的。然「但名无实」,到底是阐明「空」的主要理由。在般若法门的发展中,「中品般若」有了较明确的解说,如说:「名字是因缘和合作法,但分别忆想假名说」(39)。「皆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灭,但以世间名字故说。是名字,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40)。说明一切(如菩萨,般若,名字)但假施设,所以结劝说:「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名假施设,受假施设,法假施设,如是应当学」(41)!「唐译三分本」,「唐译二分本」,但立「名假」(如菩萨),「法假」(如般若)(42)。「唐译初分本」作「名假、法假、及教授假」(43),这是说「名假」、「法假」,都是方便善巧施设的。「大品本」作「法假」、「受假」、「名假」──三假。假施设,原语波罗聂提prajn~apti,也可译为假名。「大品本」立三假,是针对部派佛教的。「名假」,名字施设是假立的。「受假」,或译「取施设」up…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章 般若波罗蜜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