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勝義空 勝義空 勝義空 勝義空
有爲空 有爲空 有爲空 有爲空
無爲空 無爲空 無爲空 無爲空
畢竟空 畢竟空 畢竟空 畢竟空
無際空 無際空 無際空 無際空
散空 散空
散無散空
無散空 無變異空
本性空 本性空 本性空 本性空
自相空
自共相空 相空 自共相空
共相空
一切法空 一切法空 一切法空 一切法空
不可得空 不可得空
[P723]
無性空 無性空 無性空
自性空 自性空
無性自性空 , 無性, 自性空 無性自性空
說明種種空的成立與組合,首先要說明的是:由于般若法門的遍學一切,所以融攝了傳統佛教的內容(給以新的解說)。據現在所知道的,『舍利弗阿毗昙論』已成立了「六空: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26)。六種空的名目與次第,與『般若經』的前六空,完全一致。『大毗婆沙論』引『施設論』,說十種空:「內空、外空、內外空、有爲空、無爲空、無邊際空、本性空、無所行空、勝義空、空空」(27),與『般若經』的前十二空相同,只少了「大空」與「畢竟空」。所以「空」的組合,羅列了種種名目,其中十一空(十種空加「大空」),都是部派佛教,依據『阿含經』而成立的。『般若經』所有「空」的組合,是在部派佛教所說的種種空的基礎上,加上般若家特有的「空」義。「唐譯二分本」,立「散無散空」與「自共相空」。依「大品本」,是譯爲「散空」與「自相空」的。「散空」,依『雜阿含經』,佛爲羅陀(Ra^dha )所說,于五蘊當「散壞消滅」而立的(28)。『般若經』處處說「自相空故」;「十六空」作「相空」(可通于自相共相)。所以「散空」與「自相空」,是初期的本義。般若法門所特有的(沒有見到是部派佛教所說),在「十四空」中,只是「畢竟空」、「自相空」、「一切法空」。「 [P724] 十六空」更加「無性空」與「無性自性空」;「十八空」更加「不可得空」與「自性空」。然「一切法空」與「不可得空」,都是泛說,可以看作『般若經』所立而有深義的,是「畢竟空」、「自相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不過「本性空」與「無始空」,尤其是「本性空」,雖依『阿含經』說而立,卻是「中品般若」所重視的。
「本性空」prakr!ti-s/u^nyata^,「大品本」譯爲「性空」,是依『雜阿含經』,「諸行空 ……性自爾故」而立的。「本性空」(29),是說「空」是「本來常爾」的。『般若經』到處說「本性空故」,雖在「十四空」……「二十空」中,「本性空」只是「空」的一種,而其實,『般若經』的「空」,是以「本性空」爲基礎的。如『摩诃衍品』說:「眼、眼空……意、意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內空。……無法有法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無法有法空」(30)。每一空都說「性自爾」,也就都是本來空的。與「本性空」相近的,有「自相空」與「自性空」。「自相空」svalaks!an!a-s/u^nyata^或作「相空」;「自相」與「共相」,是阿毗達磨論者的主要論題。屬于一法而不通于其他的,名「自相」,「自相」是一一法的特性(包括獨特的狀態與作用)。憑了「自相」,才確定有法的存在;如推求而沒有「自相」,那就是假法了。如一般所說的「七十五法」,都是依「自相」的推究而成立的。『般若經』到處說「自相空故」;一一法的特相,只是因緣和合所成,並非實有「自相」的存在。「自相」不可得,也 [P725] 就不能依「相」而推定實法的存在了。「自性空」svabha^va-s/u^nyata^,「大品本」作「有法空」。bha^va是有,sva 是自,所以這是「自有」的。『大智度論』說:「諸法因緣和合生故有法,有法無故,名有法空」(31)。「有法」──「自性」,一般人以爲,從因緣和合而有的法,是自體存在的,所以這是「有」而又是「自有」的。『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六(大正二七‧二九下)說:
「如說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亦爾」。
薩婆多部學者,對這些名字,是看作同義詞的。所以「本性空」的「本性」,「自性空」的「自性」,「自相空」的「自相」,是有相同意義而可以通用的;這叁種空也就有相通的意義。「自相」爲一切阿毗達磨者,上座部Sthavira論師所重的;「自性」是薩婆多部所重的。「中品般若」在「本性空」的基石上,立「自相空」與「自性空」,顯然有針對部派佛教的用意。尤其是「十四空」與「十六空」中,還沒有「自性空」,「十八空」與「二十空」,才成立而加以應用,可推定「中品般若」成立以後,爲了適應北方「自性有」的佛教,而作出新的適應。
「本性空」與「自相空」,「中品般若」有廣泛的應用,此外還有「畢竟空」atyanta-s/u^nyata^ 與「無始空」anavara^gra-s/u^nyata^,及「無性空」abha^va-s/u^nyata^與「無性自性空」abha^va-svabha^va-s/u^nyata^。「畢竟空」是『般若經』所常說的。『四攝品』一再 [P726] 說「畢竟空」與「無始空」──二空(32);『歎淨品』說到「自性空」、「自相空」、「畢竟空」與「無始空」(33)。「畢竟空」,是究竟的,徹底的空;菩薩安住空法中,是沒有一些些非空的。「無始空」,唐譯本作「無際空」。源于『阿含經』說:「衆生無始以來,本際不可得」,沒有生死的前際。沒有最初的前際,也就沒有最後的後際;沒有前後際,也就沒有中際,因而演化爲「無際空」,表示「空」的超越時間相。「無性空」與「無性自性空」,「十六空」中已經有了。「無性」,「大品本」作「無法」;依梵語,是「非有」、「無有」的意思。「十八空」(及「二十空」)的末後叁空,『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五(大正八‧二五0下)說:
「何等爲無法空?若法無,是亦空。……何等爲有法空?有法名諸法和合中有自性相;是有法空。……何等爲無法有法空?諸法中無法,諸法和合中有自性相;是無法、有法空」。
「唐譯二分本」的解說,也與「大品本」一致。這樣,「無法空」(唐譯「無性空」) ,是說「非有」──無法是空的。「有法空」(唐譯「自性空」),是說有自性法是空的。「無法有法空」(唐譯「無性自性空」),是合說有法與無法,都是不可得的。與「內空」、「外空」外,別說「內外空」的意義一樣。「唐譯本」每說「一切法皆以無性而爲自性」(34),暗示了「無性自性」的意義。然唐譯的「以無性而爲自性」,在「大品本」中,是譯爲:「一切法性無所有」 [P727] ;「信解諸法無所有性」(35);「諸法無所有」(36);「一切法性無所有」等(37)。「唐譯本」是隨順後代瑜伽者所說,如『辯中邊論』說:「此無性空,非無自性,空以無性爲自性故,名無性自性空」(38)。這是遮遣我法的「損減執」,顯示空性的不是沒有。
「原始般若」只提出了「但有名字」,也就是「一切法但假施設」。從一切法的但名無實,悟入一切法不可得,無生,無二無別。這是重于體悟,而不是重于說明的。然「但名無實」,到底是闡明「空」的主要理由。在般若法門的發展中,「中品般若」有了較明確的解說,如說:「名字是因緣和合作法,但分別憶想假名說」(39)。「皆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滅,但以世間名字故說。是名字,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40)。說明一切(如菩薩,般若,名字)但假施設,所以結勸說:「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名假施設,受假施設,法假施設,如是應當學」(41)!「唐譯叁分本」,「唐譯二分本」,但立「名假」(如菩薩),「法假」(如般若)(42)。「唐譯初分本」作「名假、法假、及教授假」(43),這是說「名假」、「法假」,都是方便善巧施設的。「大品本」作「法假」、「受假」、「名假」──叁假。假施設,原語波羅聶提prajn~apti,也可譯爲假名。「大品本」立叁假,是針對部派佛教的。「名假」,名字施設是假立的。「受假」,或譯「取施設」up…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章 般若波羅蜜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