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分別」。爲什麼「不可得」……「不分別」?因爲有所念、有所住、有所行相、有所分別,就與般若波羅蜜不相應,不能成就薩婆若。所以不相應、不能成就,只因爲:「是法皆離自性,性相亦離」 [P716] ;「如是諸法無所有故」(1)。「我法畢竟不生」(2)。「離」、「無所有」、「不生」以外,『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五四0上)又說到:
「衆生無性故,當知念亦無性;衆生離故,念亦離;衆生不可得故,念亦不可得」。
一切(我)法是這樣的:「離」,「無所有」,「無性」,「不可得」,「無生」,「作是思惟觀」察,那就「若色(等)無受則非色」;「色無生即非色」(3),能悟入「無生無滅,無二無別………即是無二法」(4)。這就是「無生」與「不二」法門,也就是「法相」dharmata^、「諸法實相」。「以得諸法實相故得解脫;得解脫已,于諸法中無取無舍,乃至涅槃亦無取無舍」 (5)。般若與薩婆若,是這樣的修學而達成的。
從下、中、上品般若看來,「原始般若」所說的「離」、「無性」、「無所有」、「無生」等,都是「空」義。如『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六(大正八‧五六二中)說: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法隨順一切法。何以故?世尊!是法無障礙處,無障礙相如虛空。世尊!是法無生,一切法不可得故。世尊!是法無處,一切處不可得故」。「爾時,欲色界諸天子白佛言:世尊!長老須菩提爲隨佛生,有所說法,皆爲空故」。
「皆爲空故」,「宋譯本」作「皆悉空故」;「大品本」作「皆與空合」;「唐譯本」作「一切皆與空相應故」(6)。須菩提Subhu^ti說:法是無礙如虛空的,無生的,無處所的;而天 [P717] 子們稱贊他,所說的都與「空」相契合。可見須菩提的無礙、無生、無處,都是表達「空」義的。又『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九(大正八‧五七七上──中)說:
「釋提桓因語須菩提:如所說者,皆因于空而無所礙,譬如仰射虛空,箭去無礙」。佛告「憍屍迦:須菩提所說,皆因于空。須菩提尚不能得般若波羅蜜,何況行般若波羅蜜者!尚不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何況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尚不得薩婆若!何況得薩婆若者!尚不得如,何況得如者!尚不得無生,何況得無生者!……憍屍迦!須菩提常樂遠離,樂無所得行」。
「皆因于空」,是一切依空而說的意思。「空」是不得人與法,因與果,智與如,「空」是一切都無所得。這裏對須菩提的贊歎,正與經初贊須菩提,「無诤叁昧最爲第一」,前後呼應。須菩提說空,如『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五四0中)說:
「以空法住般若波羅蜜」。
依經下文說:不應住色等;不應住色等的常無常、苦樂、淨不淨、我無我、空不空。「空法」是不住一切法的,也不住空與不空的。這可見「空法」的內涵,不是與不空相對待的空,而是不住于一切(不住,也非不住)的。從上來所說,可見「空」是般若行,是脫落一切取相妄執,脫落一切名言戲論的假名,並非從肯定的立場,去說明一切皆空的理論。 [P718]
在說明「下品般若」時,曾經指出:般若表示自證的內容,是稱爲「法相」(唐譯「法性」)、「如」、「實際」(應該還有「法性」。唐譯「法界」)的,而這就是涅槃。以「空」、「無相」、「無作」來表示涅槃,于是空義日漸發展起來。「離」(遠離)、「滅」(寂靜、寂滅)、「淨」(無染)、「無所有」、「無生」,本來都是原始佛教固有的術語,用來表示涅槃的。「下品般若」將這些術語,與「空、無相、無作(無願)」結合起來、如『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七(大正八‧五六六上)說:
「甚深相者,即是空義,即是無相、無作、無起(唐譯或作「無造作」)、無生、無滅、無所有、無染、寂滅、遠離、涅槃義」。
依「唐譯本」,末後一句,是「種種增語,皆顯涅槃爲甚深義」(7):可見「空、無相」等,都是表顯涅槃深義的。到了「中品般若」,更與「如」、「法性」、「實際」等相結合。如上面所引的『小品經』文,在「大品本」中,就是:「深奧處者,空是其義,無相、無作、無起、無生、無染、寂滅、離、如、法性、實際、涅槃」(8)。「中品般若」進展到:「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染、寂滅、離」;「如、法性、實際」──叁類名字,作爲同一的自證內容。『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二分)卷四六九(大正七‧叁七五中)說:
「諸空等智者,謂菩薩摩诃薩,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智,及真如乃至不思議界智,是名諸 [P719] 空等智」(9)。
空智與真如等智,合爲同一類來說明,與所說深奧義的內容一致。這叁類名字,「寂滅、遠離」等,約離一切妄執,離一切戲論說。「如、法性」等,約沒有變異性、差別性說;佛出世也好,不出世也好,「法」是那樣「法爾常住」的。「空、無相」等,約叁叁昧所顯發說,但並不是因觀察而成爲「空、無相、無作」的。在『般若經』中,由于這叁類名義的統一,而表現爲悟理、修行、得果的無二無別。
「空」、「無相」、「無作」,被看作表示涅槃的同義詞,也可說是『雜阿含經』的深義(10) 。然在『般若經』 ,「空」的廣泛應用,決不是「無相、無作」所可及的。爲什麼如此?理由可從原始的『阿含經』(部派佛教與大乘,都是繼承這一法脈而流出的)中得到說明。「空、無相、無作」,或「無量、空、無相、無所有」,『阿含經』中被集成爲一類,而「空」卻早已受到尊重,如『雜阿含經』(11)說:
1.「眼(等)空,常恒不變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爾」(12)。 2.「諸行如幻如炎,剎那時頃盡朽,不實來、實去。是故比丘于空諸行,……常恒住不變易法空,無我我所」。 3.「眼(等)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作 [P720] 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是名第一義空法經」。 4.「如來所說修多羅,甚深明照,空相應隨順緣起法」(13)。
這是薩婆多部Sarva^stiva^din所傳的。2.是『撫掌喻經』,3.是『勝義空經』,是南傳巴利聖典所沒有的。薩婆多部是「叁世實有論」者,但對于有爲(諸行、緣起法)的如幻如焰,即生即滅,「來無所從,去無所至」的緣起法,是稱之爲「勝義空」、「空相應」的。雖有他自宗的解說,但到底表示了發揚空義,重視「空」的傾向。又『中阿含經』的『大空經』,依禅觀的進修次第,成立「內空」、「外空」、「內外空」(14)。『小空經』佛說:「我多行空」(15),大乘學者確認爲:「菩薩行位,多修空住」的教證(16)。『中阿含經』雖傾向于阿毗達磨式的分別抉擇,然在佛法修證中,表現了「空」的優越性。在部派佛教中,上座部系Sthavira以外,案達羅派Andhraka立「空性是行蘊所攝」;以爲涅槃空(無相、無願)與「諸行空」(無我)爲二,諸行空是行蘊所攝的(17)。這是理解到經中所說的緣起空與涅槃空。緣起與涅槃寂滅,也就是「有爲法」與「無爲法」,佛是稱之爲甚深、最極甚深的(18)。案達羅學派注意到行空與涅槃空,同有空義,而還不能發見內在的統一性。當時的方廣部Vetulyaka,說一切法空無。部派佛教界,是相當重視空義的。般若法門的傳誦者,在「空、無相、無作」中,當然也特重「空 [P721] 」而予以發揮了!
「下品般若」,依各譯本所共同的來說:「空」的廣泛應用,是與表示涅槃深義的名字,聯合應用,如「無生」、「空」、「寂滅」(19);「空」、「離」、「淨」、「寂滅」(20);「空」、「無所依」(21);「離」、「空」(22)。一方面,又單獨應用,一再宣說「一切法空」(23);「皆因于空」 (24)。但所說的「一切法空」(或譯爲「諸法空」) ,在「下品般若」中,是總說一切法,與「一切法無生」、「一切法寂滅」、「一切法離相」一樣,還不是「空」的一種別名。在「中品般若」、「上品般若」的長期發展中,由于「空」的廣泛應用,漸成立「空」的不同名稱,又把這些「空」組合起來。上面說過,在般若法門的開展中,有「七空」、「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的種種組合。「七空」的名目,是有異說的,這裏先對列「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于下(25):
圖片
┌───┐ ┌───┐ ┌───┐ ┌───┐
│十四空│ │十六空│ │十八空│ │二十空│
└───┘ └───┘ └───┘ └───┘
內空 內空 內空 內空
外空 外空 外空 外空
內外空 內外空 內外空 內外空
空空 空空 空空 空空
[P722]
大空 大空 大空 大空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章 般若波羅蜜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