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告舍利弗S/a^riputra,菩薩「應當修習般若波羅蜜」的一部分。後分「應當斷除十種疑惑」 (42),是瑜伽學者對般若法門的扼要解說。 3.『五十頌聖般若波羅蜜經』,短篇,宋施護(西元九八二──)譯,略攝「中品般若」「般若廣說叁乘」法門的大義。 4.『開覺自性般若波羅蜜多經』,五卷,惟淨(西元一00九──一0二一)譯。經上說「 [P616] 叁性」:「色無性、假性、實性,受想行識無性、假性、實性」(43)。又『經』卷一(大正八‧八五五中)說:
「若有人言:如佛所說,色(等)無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作是說者,彼于一切法即無和合,亦無樂欲。隨其言說,作是知解,我說彼是外中之外,愚夫異生邪見分位」。
依這部經說,如照著佛說的話,以爲色等無自性,不生不滅,那就是「外中之外,愚夫異生邪見分位」。一定要說:色等法是有的,才能「于彼色中有斷有知」,「于大樂行而能隨轉」(44) 。這不但隨順有宗的見解,而更是引入秘密乘的「大樂行」。 5.宋天息災(西元九八二──)譯的『佛母小字般若波羅蜜多經』;6.天息災譯的『觀想佛母般若波羅蜜多菩薩經』;7.施護譯的『帝釋般若波羅蜜多經』。這叁部都是短篇,都含有秘密真言。那個時代,印度佛教都受到「秘密大乘」的影響了。
上面所敘述的十一大類中,代表初期大乘法的,是「下品」、「中品」、「上品」,及『能斷金剛分』。本論將依此初期大乘的『般若經』,來論究初期大乘法門的主流。
注【76-001】『出叁藏記集』卷二(大正五五‧六中)。
注【76-002】『出叁藏記集』卷七(大正五五‧四七中──下)。 [P617]
注【76-003】『出叁藏記集』卷二(大正五五‧七上)。
注【76-004】參閱!3鼍芳光運『原始般若經之研究』(六二──七六)。
注【76-005】『開元釋教錄』卷四(大正五五‧五一一上)。
注【76-006】隋『衆經目錄』卷一(大正五五‧一一九中)。
注【76-007】!3鼍芳光運『原始般若經之研究』(八叁──八七)。
注【76-008】見!3鼍芳光運『原始般若經之研究』「九九──一00)。
注【76-009】各種本子,都不能完全相合,但可以從主要的不同來比對。
注【76-010】『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一(縮刷藏結‧四五)。
注【76-011】『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一(縮刷藏結‧四五)。
注【76-012】同上。
注【76-013】『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二0(大正五五‧九一0中)。
注【76-014】『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一(縮刷藏結‧四五)。
注【76-015】見!3鼍芳光運『原始般若經之研究』(一二七──一二八)。
注【76-016】『望月佛教大辭典』(一叁四七中──下)。
注【76-017】『出叁藏記集』卷四(大正五五‧叁二上)。
注【76-018】隋『衆經目錄』卷一(大正五五‧一一五中)。 [P618]
注【76-019】『曆代叁寶紀』卷四(大正四九.五四上)。
注【76-020】『曆代叁寶紀』卷一0(大正四九.九叁下)。
注【76-021】『開元釋教錄』卷一一(大正五五.五八叁中──下)。
注【76-022】『大唐內典錄』卷五(大正五五.二七四上)。
注【76-023】「天王問般若」的實際情形,古人不明白,所以異說很多。如吉藏的『金剛般若疏』,以爲「天王問般若大本不來」,而說「須真天子問般若」等叁部,「並出其中」(大正叁叁.八六中─下)。而在『大品經遊意』中,更加『文殊師利問般若』、『思益梵志問般若』,共爲五部(續叁八.七下)。
注【76-024】此依『大正藏』說。然『開元釋教錄』以前,沒有二人共譯的記錄。自『曆代叁寶紀』以來,卻有『大乘寶雲經』八卷,是陳須菩提(Subhuti)所譯,但已經佚失。乘寶雲經』八卷,是陳須菩提Subhu^ti所譯,但已經佚失。
注【76-025】依『大周刊定衆經目錄』卷四,作「大周長壽二年(西元六九叁),叁藏梵摩于佛授記寺譯」(大正五五.叁九六中)。
注【76-026】『寶雨經』卷一(大正一六.二八四中)。
注【76-027】佛爲淨光天女授記,未來在南天竺作女王事,出『大方等大雲經』(又名『無想經』)卷六(大正一二.一一0七上──中)。
注【76-028】 從『寶雲經』卷一到卷六中(大正一六.二叁五下)止。
注【76-029】『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叁(大正八.七00下──七0二下)。 [P619]
注【76-030】『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叁(大正八.七00下)。『無上依經』卷上(大正一六.四六九中)。
注【76-031】『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叁(大正八.七0二下──七0五中)。
注【76-032】!3鼍芳光運『原始般若經之研究 』(一七五──一七九)。
注【76-033】『貞元新定釋教錄』卷一五(大正五五.八八0上)。
注【76-034】『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叁昧大教王經』卷叁(大正八.七九七下)。
注【76-035】『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五七八(大正七.九九0中)。
注【76-036】!3鼍芳光運『原始般若經之研究』(一八二──一八叁)。
注【76-037】隋『衆經目錄』卷二(大正五五.一二叁中)。
注【76-038】『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二二叁上)。
注【76-039】『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九(大正八.二八六中)。
注【76-040】隋『衆經目錄』卷二(大正五五.一二六中)。
注【76-041】『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下(大正八.八四叁下──八四四上)。
注【76-042】『了義般若波羅蜜多經』(大正八.八四五中──下)。
注【76-043】『開覺自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一(大正八.八五四下)。
注【76-044】『開覺自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一(大正八.八五五下)。 [P620]
第二節 原始般若
第一項 原始般若的論定
從上節的敘述中,可見古傳的二部──「小品」與「大品」,叁部──「上品」、「中品」、「下品」,與玄奘所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的前五分相當,占全經的百分之九四,實爲『般若經』的主要部分。『大般若經』的前五分(也就是古傳的叁部或二部),從十萬頌到四千頌,文字的廣略,距離是相當遠的,然在內容上,彼此卻有一部分是共同的。共同的一致部分,在論究『般若經』的集出過程,推定『般若經』的原始部分,都是值得重視的!二部、叁部、五分間,到底那些是存有共同部分?現在依「中品般若」的「放光本」,「下品般若」的「漢譯本」,對比如下:
圖片
「放光本」 「漢譯本」
┌───────┐
│『放光品』第一│
│ | │
│『舌相品』第八│
└───────┘
[P621]
『行品』第九──────┐
| │
『僧那僧涅品』第一八 │
┌──────────┐ │
│『問摩诃衍品』第一九│ │
│『陀鄰尼品』第二0 │ ├── 『道行品』第一
│『治地品』第二一 │ │
└──────────┘ │
『問出衍品』第二二 │
| │
『問觀品』第二七────┘
『無住品』第二八 ───────『難問品』第二
| |
『無盡品』第六八 『不可盡品』第二六
┌───────
│『隨品』第二七
└───────
[P622]
┌──────────┐
│『六度相攝品』第六九│
│ | / │
│ | / │
│『諸法妙化品』第八七│
└──────────┘
『薩陀波倫品』第八八 ─────『薩陀波倫菩薩品』第二八
|
| │
『囑累品』第九0 ────┴──『囑累品』第叁0
依「中品般若」…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章 般若波羅蜜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