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章 般若波羅蜜法門▪P9

  ..續本文上一頁,贊揚經卷的書寫,供養經卷,及布施經卷的功德。(叁)『塔品』,(四)『明咒品』,(五)『舍利品』,充分表示了,對于「法」──般若波羅蜜的尊重供養,代替了「佛」──舍利塔的尊重供養。這是般若深悟法門,所展開的通于淺易普及的方便。這一方便,與『法華經』『法師品』所說的一樣(4)。「法師」 dharma-bha^n!aka,與通俗教化,音聲佛事的「呗!2塱者」bha^n!aka有關。「呗!2塱者」著重讀、誦、解說經法,名爲「法師」。在大乘通俗教化中,爲在家出家者的通稱。

  

  「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法門」所攝化誘導的,信受修行般若波羅蜜的一般大衆 (5)。甚深的「般若波羅蜜法門」,要勸發一般人來信受,實在是不容易的!所以除了適應當時寫經的風氣,以讀、(背)誦、書寫、供養經卷爲方便,更廣說現世功德,以適應一般的宗教要求。如『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大正八‧五四二中)說:

  

   「般若波羅蜜是大咒術,無上咒術。善男子善女人學此咒術,不自念惡,不念他惡,不兩念惡。學是咒術,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得薩婆若智,能觀一切衆生心」。 [P643]

  

  「咒術」vidya^,或譯爲「明咒」。般若波羅蜜有不思議的威力,能成佛道,度衆生,而現世更有不橫死,不恐怖,沒有疾病,不犯官非,不受鬼神惡魔的娆亂;經中有誦持般若波羅蜜,能退外道、惡魔的實驗(6)。般若甚深法門的廣大流行,是得力于消災免難等世俗宗教事儀的結合。這些世俗悉檀,在『阿含經』中,大都表現爲(一般宗教所崇敬的)梵、釋、天子們的贊歎、護持或問答。「下品般若」也是這樣,帝釋S/akradeva^na^m indra是「難問者」(7),有著重要的地位。而諸天、天子、天女,更不斷的出入于般若法會,一再表示其贊歎與護持的真誠。讀、誦、書寫、供養,有不思議的功德,激發學習者的信心。相反的,對般若法門而不信的,懷疑的,誹毀的,罪惡比「五逆」要重得多(8)。過去世聽聞而舍去的,今世也會聽聞而舍去(9)。今世的信與不信,問義或不問義,疑悔或不疑不悔,都由于過去世的慣習(10),所以應該聽聞、問義、「信解不疑不悔不難」。以因果、業報的觀念,誘導善男子善女人的誠信修學。

  

  彌勒Maitreya菩薩,是公認的未來佛;彌勒成佛時,也是說般若波羅蜜的。彌勒是在淨土成佛的;彌勒往昔行菩薩道時,「但以善權方便安樂之行,得致無上正真之道」。善巧方便的安樂行,就是忏悔、隨喜、回向,如說:「我悔一切過,勸助(「隨喜」的舊譯)衆道德,歸命禮諸佛,令得無上慧」(11)。適應佛教界的彌勒信仰,「下品般若」立「回向品」,由彌勒菩薩說「隨喜回向」(12)。彌勒所說的「隨喜回向」,是無相的「隨喜回向」,也就是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P644] 的;般若法門容攝了方便安樂行。

  

  以讀、誦、書寫,供養經卷爲方便,隨喜功德而回向佛道爲方便,適應一般社會大衆,「原始般若」從傳統佛教中出來,急劇的發展起來。在「下品般若」集成時,般若法門已流行于印度的北方,如『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四(大正八‧五五五上──中)說:

  

   「如來滅後,是般若波羅蜜當流布南方,從南方流布西方,從西方流布北方。舍利弗!我法盛時,無有滅相。……後五百歲時,般若波羅蜜當廣流布北方」。

  

  般若是興起于南方的,後來流行于北方(13),是與事實相合的。北方,是烏仗那Udya^na、犍陀羅Gandha^ra爲主的罽賓區。說到南方,「吳譯本」作「釋氏國」(14);『阿育王傳』也說「南方有王名釋拘」(15)。南方的「釋拘」,是賒迦族Saka而建國于南方的,以那私迦 Na^sik爲首府,占有沿海地區。邬阇衍那Ujjayaini^爲首府的牧伯,『大莊嚴論經』也稱之爲「釋伽羅王」(16)。這一地區的佛教,以分別說系Vibhajyava^din爲主,與案達羅Andhra 地方的大衆部系Maha^sa^m!ghika,呼吸相通。「原始般若」是從南方教區中興起的;等到「下品般若」的集成,卻在北方。那時,北方的般若法門,已大大的流行了。上來,依「下品般若」所說,看出甚深般若普及教化的情形。

  

  「下品般若」的經文,用純粹的散文寫出,散文的表示意義,比偈頌要明確得多。全經以「 [P645] 五陰」爲觀境,與『阿含經』的「蘊相應」相合,佛是多依「五陰」來開示的。「般若法門」不是「阿毗達磨」,不用到處列舉「蘊處界」的。爲了說明意義,「般若法門」少談理論而多用譬喻,每連舉多種譬喻來表示,這正是普及弘傳所必要的。如受持般若功德,舉摩酰(『塔品』),道場(『明咒品』),善法堂、奉事國王、寶珠等譬喻(『舍利品』)。久行菩薩而臨近受記的,如夢見坐道場、近城邑聚落、近大海、華葉將生、女人將産不久──五喻(『不可思議品』)。舍般若波羅蜜而取余(二乘)經的,如狗不從主人而反從作務者乞食、舍象觀象迹、舍大海而求牛迹水、舍帝釋殿而取法日月宮殿、舍輪王而取小王、舍百味食而反食六十日飯、舍無價寶珠而取水精 ─七喻(『魔事品』)。諸佛護持般若,如諸子的護念生母(『小如品』)。不得般若波羅蜜方便,是會墮落二乘的,如船破而不取板木浮囊、持壞瓶取水、船沒有莊治就推著水中、老病者遠行── 四喻(『船喻品』)。不爲般若所護而證實際的,如大鳥的翅膀沒有長成,就從高處飛下來一樣(『大如品』)。思惟般若的功德極多,如憶念女人,念念不忘一樣(『深功德品』)。善根增長,能得菩提,如前焰後焰燒炷一樣(『深功德品』)。菩薩觀空而能夠不證,如勇健者率衆脫險、鳥飛虛空、射箭不落──叁喻(『恒伽提婆品』)。行般若波羅蜜,不念不分別,如虛空、幻所化人、影、如來、如來所化人、機關木人──六喻(『稱揚菩薩品』)。幻所化與虛空,更是到處引用爲譬喻的。「下品般若」是重經法的,多用譬喻說法的,與「持經譬喻者」的風格相近。我以爲,以通俗譬喻 [P646] 而表達深義的,是「持經譬喻者」。可能各部派內,都有這一類人,不過北方說一切有部 Sarva^stiva^din的經師,特別興盛,有明確的傳說吧了。

  

  

  注【79-001】『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九(大正八‧五七九中)。

  注【79-002】『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七(大正八‧五六九下)。

  注【79-003】『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六(大正八‧五六二中)。

  注【79-004】『妙法蓮華經』卷四(大正九‧叁0下──叁一下)。

  注【79-005】「善男子」,『阿含經』的本義,與我國的「世家子」相近。在佛教的發展中,轉化爲信受佛法者的通稱。「善男子、善女人」,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善男信女。在部派佛教中,大衆部Maha^sa^m!ghika 與法藏部Dharmaguptaka,稱發願受具足戒者爲「善男子、善女人」,見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二四五──二五九)。

  注【79-006】『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大正八‧五四叁下──五四四上)。

  注【79-007】『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四(大正八‧五五二下)。

  注【79-008】『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叁(大正八‧五五0下──五五一中)。

  注【79-009】『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叁(大正八‧五五0下)。

  注【79-010】『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五(大正八‧五六0上)。

  注【79-011】『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大正一二‧一八八下)。 [P647]

  注【79-012】『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叁(大正八‧五四七下──五四九下)。

  注【79-013】「唐譯本」作:興起于東南方,次第經南、西南、西、西北、北方,而到達「東北方」,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四分)卷五四六(大正七‧八0八中──下)。這是後代的修正說,「東北方」意味著中國。

  注【79-014】『大明度經』卷叁(大正八‧四九0上)。

  注【79-015】『阿育王傳』卷六(大正五0‧一二六下)。

  注【79-016】『大莊嚴論經』卷一五(大正四‧叁四叁中)。

  

  

  

  第二項 般若的次第深入

  「原始般若」中說:「不離般若波羅蜜行」,「住不退轉地」,「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壞」,「能成就薩婆若」,「近薩婆若」,「從諸佛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行般若波羅蜜」(1)。這是著重不退轉菩薩的,所以說:「是深般若波羅蜜,應于阿毗跋致菩薩前說,是人聞是,不疑不悔」(2)。但般若的普遍流行人間,信受般若波羅蜜的,不只是不退轉菩薩。鄰近般若現證不退的,是久行菩薩,如『小品般若波羅蜜經』說(3):

  

   1.「若菩薩摩诃薩,能信解深般若波羅蜜,當知是菩薩如阿毗跋致。何以故?世尊!若人于過去世不久行深般若波羅蜜,則不能信解」。 [P648] 2.「般若波羅蜜如是,誰能信解?須菩提!若久行菩薩道者」。 3.「若未受記菩薩,得聞深般若波羅蜜,當知是菩薩久發大乘心,近于受記,不久必得受記」。 4.「如是法者,誰能信解?須菩提!若菩薩于先佛所久…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章 般若波羅蜜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