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修道行,成就善根,乃能信解」。
「久行菩薩」,是久發菩提心,于諸佛所久遠修行,多植善根的菩薩,這是能信解修行深般若波羅蜜的。進一步說,新學菩薩誠然不容易信解般若波羅蜜,但也不是不可能的,如『小品般若波羅蜜經』說(4):
1.「新發意菩薩聞是說者,將無驚怖退沒耶?佛告須菩提:若新發意菩薩隨惡知識,則驚怖退沒;若隨善知識,聞是說者則不驚怖退沒」。 2.「彌勒言:須菩提!如是回向法,不應于新發意菩薩前說。所以者何?是人所有信樂恭敬淨心,皆當滅失。須菩提!如是回向法,應于阿毗跋致菩薩前說。若與善知識相隨者說,是人聞是不驚不怖不沒不退」(5)。
初學者修學般若波羅蜜,「善知識」是必要的。如有善知識的教導,初學者也可能信解般若波羅蜜的。善知識以外,善男子善女人來聽聞、讀、誦、書寫、供養、如說而行的,還能得諸天的護持(6),諸佛的護持(7),所以能不受惡魔的娆亂。這樣,深徹的般若波羅蜜法門,不退轉菩薩 [P649] ,久行菩薩,初學,都可以修學了。般若法門就這樣的廣大流行起來!這是「下品般若」所說到的。
在「般若法門」流行中,傳統佛教的聲聞弟子,能否信解般若法門呢?「原始般若」的興起,與傳統的佛教,關系極深!「原始般若」的宣說者,發問者,是無诤行第一須菩提Subhu^ti ,智慧第一舍利弗S/a^riputra。「下品般若」(及「原始般若」增補部分)中,更有多聞第一阿難A^nanda,論議第一摩诃迦旃延Maha^ka^tya^yana,說法第一富樓那Pu^rn!amaitrayan!i^putra ,辯才第一大拘絺羅Maha^kaus!t!hila。聲聞弟子能爲菩薩說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是囑累阿難的。佛對阿難說:「阿難!……若以六波羅蜜爲菩薩說,汝爲弟子,功德具足,我則喜悅」(8)!這表示了般若法門,是淵源于聲聞佛教的。般若法門興起流行時,傳統的聲聞弟子,部分是信受般若的。雖然自己還是聲聞行者,卻能容受般若,隨喜贊揚般若,真如『法華經』所說那樣:「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9)。但維護傳統而拒斥般若法門,加以毀謗的,也不在少數,這在經中是稱之爲魔事的,如說(10):
1.「惡魔詭诳諸人,作是言:此非真般若波羅蜜」。 2.「汝若受阿惟越致記者,即受地獄記」! 3.「作沙門(11),至菩薩所,作是言……汝所聞者,非佛所說,皆是文飾莊校之辭。我所 [P650] 說經,真是佛語」。
行般若波羅蜜的菩薩,尊重聲聞聖者,認爲聲聞聖者的悟證,不離菩薩無生忍(12),與菩薩有著相同的一分。所以說到般若波羅蜜的信受者,在菩薩以外,提到了「具足正見者」與「滿願阿羅漢」(13)。「具足正見者」,是已見聖谛的(須陀洹初果以上)。四果聖者不離菩薩的無生忍,當然能信解般若波羅蜜了。這也表示了,不信般若波羅蜜的,決不是聖者,或是(自以爲然的)增上慢人,或是惡魔所化,受惡魔所惑的人。菩薩行六波羅蜜,是一般所能承認的。但說到般若波羅蜜,傳統的聲聞行者,就以聲聞的觀智爲般若波羅蜜,所以經上說:「諸比丘說相似般若波羅蜜」(14)。有些菩薩行者,重視聲聞經,想在聲聞經法中求佛道,如『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五(大正八‧五五六上)說:
「譬如有狗舍主所與食分,反從作務者索。如是須菩提!當來世或有菩薩,舍深般若波羅蜜,反取余聲聞、辟支佛經(求薩婆若),菩薩當知是爲魔事」。
經中廣舉譬喻,形容棄般若法門而取聲聞經者的無知。對于傳統佛教,采取了尊重又貶抑的立場,這不但維護了般若法門,也有誘導聲聞修學般若法門的意義。誘導聲聞修學最顯著的例子,如『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五四0上)說:
「若諸天子未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今應當發!若人已入正位,則不堪任發阿耨多 [P651] 羅叁藐叁菩提心。何以故?已于生死作障隔故。是人若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我亦隨喜,終不斷其功德。所以者何?上人應求上法」。
「入正位」,是「入正性離生」的舊譯。「入正位」,聲聞行者就得「須陀洹」(初果),最多不過七番生死,一定要入無余涅槃。這樣,就不能長在生死中修菩薩行,所以說:「已于生死作障隔」。如只有七番生死,就不可能發求成佛道的大心,所以說:「不堪任」。這是依佛教界公認的教理說。經上又說:如「入正位」的能發大菩提心,求成佛道,也是隨喜贊歎的,因爲上人──聲聞聖者,是應該進一步的求更上的成佛法門。說聲聞聖者不可能發心,又鼓勵他們發心修菩薩道,這是不否定部派佛教的教義,而暗示了聲聞聖者回心的可能。特別是『大如品』,依「如」──真如tathata^而泯「叁乘人」與「一(菩薩)乘人」的差別,消融了二乘與菩薩的對立(15)。
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求成佛道的,是菩薩。依『恭敬菩薩品』說:有菩薩而不知不見般若波羅蜜的(16)。這或是「離般若波羅蜜,無方便行檀」等;或是偏重仰信的;或修般若波羅蜜,輕視別人,以爲不配修學這甚深法門;或自以爲「不退轉者」,輕慢其他的菩薩;或以爲我是「遠離行」者,也就是「阿蘭若行」者,而輕視「聚落住」的。「原始般若」是推重「遠離行」的,或者不免拘泥形迹,而不知真「遠離行」,在乎內心(『阿含經』義)。「下品般若」成立 [P652] 時,大乘佛教內部,就有這些情形。這可能引起诤執,應該保持菩薩與菩薩間的和合無诤,如『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八(大正八‧五七叁下──五七四上)說:
「菩薩與菩薩共住,其法雲何?佛言:相視當如佛,想是我大師。同載一乘,共一道行。如彼所學,我亦應學。彼若雜行,非我所學;若彼清淨學,應薩婆若念,我亦應學」。
菩薩道,依「本生談」而類別爲六波羅蜜,是初期大乘所公認的。「原始般若」專提甚深般若波羅蜜,不說布施等波羅蜜,在「般若法門」的開展中,首先引起了問題,如『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大正八‧五四四上、五四五下)說:
「世尊不贊說檀波羅蜜名,不贊說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禅波羅蜜名!何以故但贊說般若波羅蜜」? 「世尊!菩薩但行般若波羅蜜,不行余波羅蜜耶」!
這是專說般若波羅蜜所引起的疑問。對于這一問題,「下品般若」解說爲:不是佛但贊般若,也不是菩薩不行前五波羅蜜,而是在六波羅蜜中,般若波羅蜜有攝導的大用。因爲離去了般若波羅蜜,布施等不能趣入一切智海,也就不成其爲波羅蜜。所以,般若如引導者,布施等如盲人;般若如大地,布施等如種子的生長(18)。般若爲菩薩行的上首,因爲布施等如百花異色,般若如歸于同一陰影(19);也就是在深悟中,布施等都歸于無二無別。在成佛的甚深證悟中,般若波羅 [P653] 蜜是根本的、究竟的。在佛法中,般若(慧)本來有攝持一切功德的特性,如『雜阿含經』卷二六(大正二‧一八叁中)說:
「譬如堂閣衆材,棟爲其首,皆依于棟,以攝持故。如是五根,慧爲其首,以攝持故」(20) * 。
般若──慧能攝持一切功德,是佛法的根本立場,所以「原始般若」的專提般若波羅蜜,不是說菩薩不需要修學布施等,而只是以般若波羅蜜爲先要。這樣,「下品般若」提到了布施等六波羅蜜,末了說:「行般若波羅蜜時,則具足諸波羅蜜」(21)。到「中品般若」,更到處說六波羅蜜,說六波羅蜜的互相具足了。
般若波羅蜜,是不再退爲二乘的成佛法門。成就佛的薩婆若(一切智),是理想的究極實現 F而「住不退轉地」,是修學般若波羅蜜的當前標的。「原始般若」如此,「下品般若」雖廣說聽聞、讀、誦、書寫、供養等方便,而重點也還是「不退轉」。經中舉然燈Di^pam!kara佛授記的本生(22),並廣說不退轉菩薩的相貌。『阿惟越致相品』(第十六)所說的不退轉菩薩,都是現實人間的修學菩薩道者。『恒伽提婆品』末,須菩提又問:「雲何知是阿毘跋致」?佛又說了一些阿毗跋致菩薩的相貌(23)。不退轉菩薩是不受惡魔所诳惑的,受惑的就不是不退轉者,所以在說不退轉菩薩時,一再說到:1.不受惡魔所诳惑的(24)。2.自以爲不退轉菩薩,其實是受魔所诳惑 [P654] 的(25)。3.受魔所惱亂的(26)。這裏面有類似的,可能爲不同傳布的綜合纂集。說到「不退轉」,原義是不退轉爲二乘的,「下品般若」引用了種種的譬喻來說明。「若不爲般若波羅蜜所護,于二地中當墮一處,若聲聞地,若辟支佛地」。「爲般若波羅蜜方便所護故,當知是菩薩不中道退轉」(27)。這是以般若波羅蜜爲方便(「上品般若」每說「無所得爲方便」);般若波羅蜜「但屬菩薩」(28),信解不離般若波羅蜜,是不退轉爲二乘的根本方便。二乘不是也有般若──慧嗎?這是不同的,如『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七(大正八‧五六七中)說:
「菩薩雲何爲壞諸相?世尊!是菩薩不如是學:我行菩薩道,于是身斷諸相。若斷是諸相,未具足佛道,當作聲聞。世尊!是菩薩大方便力,知是諸相,過而不取無相」。
壞相而趣入無相,就是二乘的證入。菩薩雖然不取一切相,但不壞(斷、滅)諸相,所以不取相而也不取無相,這是般若波羅蜜的大方便力!空、無相、無作…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章 般若波羅蜜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