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章 般若波羅蜜法門▪P12

  ..續本文上一頁住說的「發心住」、「治地住」、「(相)應行住」,次第完全相合。再加「不退轉」,「阿惟顔」,名目也與十住說相合。在「下品般若」中,「新發意」與「新學」是不同的,所以『原始般若經之研究』,分「實相品」爲七章,以第四爲「新發意菩薩位」,而不知是「新學」,這是應加以修正的。該書在「新發意菩薩」前,立「天王品」、「種姓品」二章。不知道所立的「天王品」──『釋提桓因品』,開始就說:「未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今應當發!……是人若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我亦隨喜,終不斷其功德」(45)。稱贊須菩提所說的般若波羅蜜深妙,難信難解,正是激勸大衆發菩提心。所立「種姓品」,佛在在家出家、人天大衆前,誘導一般人,從聽聞、讀、誦、書寫、供養、如說行中,修學般若波羅蜜,正是新學菩薩的行相。該書稱第七章爲「總攝品」,也是誤解的!經義雖次第漸深,而聽衆還是人天大衆,所以經文始終保有誘導修學的特性,有提到前階位的地方。被稱爲「總攝品」部分,主要應該是不退轉菩薩所應學的,如『小品般若波羅蜜經』說(46):

  

   1.「若菩薩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應當親近善知識。……菩薩欲自深智明了,不隨他語,不信他法;若欲斷一切衆生疑,應當學是般若波羅蜜」! 2.「若菩薩隨般若婆羅蜜所教行者,是菩薩不斷一切種智,是菩薩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P662] ,是菩薩必坐道場,是菩薩拯濟沒溺生死衆生。……若菩薩如是學時,四天王持四缽至其所,……我等當奉此四缽」。 3.「如是學者,名爲學薩婆若。學薩婆若,爲學般若波羅蜜,學佛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須菩提!菩薩如是學者,則到諸學彼岸。……魔若魔民不能降伏;……疾得阿毘跋致,……疾坐道場;……學自行處,……學救護法,……學大慈大悲,……學叁轉十二相*輪,……學度衆生……學不斷佛種,……學開甘露門」。 4.「若菩薩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欲于一切衆生中爲無上者,欲爲一切衆生作救護,欲得具足佛法,欲得佛所行處,欲得佛所遊戲,欲得佛師子吼,欲得叁千大千世界大會講法,當學般若波羅蜜」! 5.「若菩薩欲到一切法彼岸,當學般若波羅蜜」! 6.「菩薩坐道場時,如是觀十二因緣,離于二邊,是爲菩薩不共之法。……菩薩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當如是行般若波羅蜜!……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則具足諸波羅蜜,亦能具足方便力。……諸有所作,生便能知。……如十方諸佛所得諸法相,我亦當得」。

  

  從上面所引的文證,可見被稱爲「總攝品」──『深心求菩提品』後半起,是以得佛的功德,學習佛的自行化他爲目標的。所以「下品般若」前二十五品的大科,應該是這樣的:『初品』 [P663] 是「原始般若」,是「直示般若」深法的。第二品以下,是由淺而深的「漸學般若」,可以約菩薩四階位說(二種四階位的綜合,含有五階位),說明由淺而深的修學曆程,列表如下:

  

  圖片

  直示般若 ──────────────────『初品』

   ┌ 發心‧初學─────────────『釋提桓因品』…………『歎淨品』

   │(發心)初學轉久學─────────『不可思議品』…………『船喻品』

  漸學般若│(發心‧初學)久學得不退──────『大如品』………………『深心求菩提

   │ 品』上

   └(發心‧初學‧久學)不退向佛道───『深心求菩提品』下……『見阿!B粊佛國

   品』

  

  

  

  「原始般若」是專提般若波羅蜜的,著重于不退轉(爲二乘)菩薩的深悟無生。法門的流行傳布,不退轉以下的,是久學、新學、初發心。對于發心、新學,著重于聽聞、讀、誦、受持、問義、思惟,加上書寫、供養、施他;以校量功德,毀謗的罪過,來啓導、堅定信衆的學習。不退轉以上的,是學佛功德,成佛度衆生。在菩薩的菩提道中,般若成爲徹始徹終的法門。法門的隨機適應,或淺或深,終于綜合而集成「下品般若」(當時沒有上中下的分別)。從「原始般若」來看,「下品般若」的發展趨勢,不但普及初學,由淺及深,又從般若波羅蜜而論到六波羅蜜 [P664] 。對不退轉菩薩的無生深悟,明確的指示爲涅槃的體悟(不是證入)。聲聞的果證,是不離菩薩無生法忍的(47)。以空等叁解脫門來表示般若深法,終于說到了「一切法空」(48)。原始佛教的菩提分──根、力、覺分、道分,也提到了(49)。觀緣起如虛空無盡的菩薩不共中道妙觀,也明白的說出來(50)。所以般若法門不是別的,是原始佛教;但不限于聲聞所覺知的,而是更深徹的,由菩薩(無生法忍所悟爲核心)而成佛的「佛無上智、大智、自然智、一切智、如來智」(51)。

  

  「原始般若」向更廣的初學,更深的佛道而展開,終于集成「下品般若」。經典的集成,應該是經多方面發展,而後綜合集出的。古人說:般若「非一日一坐說」(52)。如受持的功德,不退菩薩的相貌,都說了又說,可解說爲不同傳授的綜集。「原始般若」的集出,約爲西元前五0年(法門弘傳,應該更早些已經存在)。「下品般若」前二十五品,可能經多次集出而完成。從發展到完成,約爲西元前五0年,到西元五0年左右。集出完成的時代,般若在北方已相當的流行;書寫經卷及供養,已蔚成風氣了!

  

  

  注【80-001】以上均見『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初品』。

  注【80-002】『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四(大正八‧五五四上)。

  注【80-003】1.『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四(大正八‧五五叁下)。2.卷四(大正八‧五五四下)。3.卷四(大正八‧五五四上)。4.卷六(大正八‧五六一下)。 [P665]

  注【80-004】1.『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五叁八下)。2.卷叁(大正八‧五四八上)。

  注【80-005】文中所說「新發意」,異譯本作「新學」。

  注【80-006】『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四(大正八‧五五二下)。

  注【80-007】『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五(大正八‧五五七中)。

  注【80-008】『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八(大正八‧五七八上──中)。

  注【80-009】『妙法蓮華經』卷四(大正九‧二八上)。

  注【80-010】1.『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五(大正八‧五五七中)。2.卷六(大正八‧五六四中)。3.卷六(大正八‧五六四中)。

  注【80-011】『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卷六(大正八‧四五四下),「沙門」作「作其師被服」,是披袈裟的出家者。

  注【80-012】『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五四0下)。

  注【80-013】『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五四0下)。又卷五(大正八‧五五八中)。

  注【80-014】『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叁(大正八‧五四六下)。

  注【80-015】『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六(大正八‧五六叁下)。

  注【80-016】『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八(大正八‧五七叁中)。

  注【80-017】『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叁(大正八‧五五0上)。

  注【80-018】『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大正八‧五四四中)。 [P666]

  注【80-019】『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大正八‧五四五下)。

  注【80-020】『相應部』「根相應」(南傳一六下‧五七)。

  注【80-021】『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九(大正八‧五七九上)。

  注【80-022】『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大正八‧五四一下)。

  注【80-023】『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七(大正八‧五六九下──五七0上)。

  注【80-024】『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六(大正八‧五六四中──五六五上)。

  注【80-025】『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七(大正八‧五七0中──五七一中)。

  注【80-026】『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八(大正八‧五七叁中──下)。

  注【80-027】『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五(大正八‧五六0上──中)。

  注【80-028】『大智度論』卷四五(大正二五‧叁七一上)。

  注【80-029】『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六(大正八‧五六叁上)。

  注【80-030】『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六(大正八‧五六二中──下)。

  注【80-031】『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七(大正八‧五六九上)。

  注【80-032】叁藏中沒有說到「實際」,見『大智度論』卷叁二(大正二五̷…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章 般若波羅蜜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