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分本」、「叁分本」那麼多。然在「中品般若」的古譯本,沒有二類十地的敘列,也沒有極喜地等名字。龍樹 Na^ga^rjuna『大智度論』所依據的二萬二千頌本,也沒有說到。所以,這是「上品般若」集成時,『十地經』已成立流傳,也就取極喜等十地,解說沒有名目的十地。「中品般若」的「唐譯二分本」、「叁分本」,有二類十地與極喜等名字,是受了「上品般若」不等程度的影響。從此但見極喜等二類十地說,而實屬于「十住」說的古義,卻被忽略了!
龍樹『大智度論』這樣(26)說:
「此中是何等十地?答曰:地有二種:一者但菩薩地,二者共地。共地者,所謂幹慧地乃至佛地。但菩薩地者,歡喜地、離垢地、有光地、增曜地、難勝地、現在地、深入地、不動地、善相地、法雲地,此地相如十地經中廣說」。 「當知(十地)如佛者,菩薩坐如是樹下,入第十地,名爲法雲地。……十方諸佛慶其功勳,皆放眉間光,從菩薩頂入」。
龍樹依「中品般若」造論,而解說十地,卻是依據「上品般若」的,所以說「如十地經廣說」。解說第十地時,指爲「法雲地」,並以『十地經』「法雲地」的內容來解說。『般若經』的十地,龍樹是確信爲歡喜等十地的。總之,「下品般若」的菩薩行位,還在「十住」的成立過程 [P711] 中。「中品般若」成立「十地」行法,是「十住」說,但沒有一一的敘列名字。到「上品般若」,以十地爲極喜等十地,于是菩薩行位的般若古義,漸隱沒而不明了!
「中品般若」敘述了沒有名字的「十地」,又舉幹慧地、性地、八人地、見地、薄地、離欲地、已作地、辟支佛地、菩薩地、佛地。稱爲「共地」的十地,是從阿毗達磨者敘述修證者而來的(27)。『舍利弗阿毗昙論』與『人施設論』,立「種性人」(28)。『論事』有「第八人」(29)。見(谛)地、薄地、離欲地,是妙音Ghos!a、迦旃延尼子Ka^tya^yani^putra所說過的(30)。『毗尼母經』說到:白骨觀地(白業觀)、性地、八人地、見谛地、薄地、離欲地、已作地,及無師自覺、成就六度(菩薩)(31)。後二者雖沒有稱爲地,然與『般若經』的共十地相合。「幹慧地」,或譯「淨觀地」s/ukla-vidars/ana^-bhu^mi『毗尼母經』作「白業觀」、「白骨觀」,是修不淨觀而得白骨淨觀。共十地是部派佛教的行位,而被組入『般若經』的。依『大智度論』,共十地可作二種解釋:一、從「幹慧地」到「已作地」,是聲聞;及辟支佛、菩薩、佛,就合于「上品般若」的聲聞地、辟支佛地、菩薩地、如來地──四地說(32)。二、從「幹慧地」到「已作地」,也可用來解說菩薩修行成佛的過程(33)。依『般若經』文,共十地應以四地說爲主,表示了菩薩的勝過二乘。如經上(34)說:
1.「性法乃至辟支佛法;初地乃至十地;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P712] 2.「須陀洹法至羅漢法;十住;道法、薩雲若」。 3.「種性諸法,阿羅漢法,辟支佛法;怛薩阿竭、菩薩法;十住事法;薩芸若慧及諸道慧」。
「唐譯本」約二類十地說,(3.)「光贊本」近于「唐譯本」。依「放光本」及「大品本」,「十地」或說「十住」,正與共十地中的「菩薩地」相當;所以共十地中的「菩薩地」,就是『般若經』中沒有名字的十地(十住)。「中品般若」一再引用共十地(35),表示了菩薩的超過了二乘,也有含容二乘的意味。從菩薩的立場說:二乘的智與斷,都是菩薩無生法忍的少分(36)。那末從「八人地」到「辟支佛地」,是菩薩而共二乘的;辟支佛以上,是不共二乘的──七住以上的菩薩。「八人地」以前的「幹慧地」、「性地」,可依『智度論』的解說。一再引述共叁乘的十地,表示大乘法是超勝二乘而又含容二乘的。也說明了,大乘般若的流通,面對傳統的部派佛教,有加以貫攝的必要。
注【84-001】『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叁(大正八‧五四七中)。
注【84-002】『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二二(大正八‧叁七七下)。
注【84-003】『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六(大正八‧四0九中)。
注【84-004】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所引(二八八)。 [P713]
注【84-005】『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八(大正八‧五七五上)。
注【84-006】『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八(大正八‧五七四中)。
注【84-007】『菩薩璎珞本業經』卷下(大正二四‧一0一七中)。
注【84-008】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二九0──二九四)。
注【84-009】『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卷八(大正八‧四六五下)。『放光般若波羅蜜經』卷一五(大正八‧一0二上)。
注【84-010】『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五叁八(四分)(大正七‧七六七中)。又(五分)卷五五六(大正七‧八六八下
注【84-011】『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四分)卷五四一(大正七‧七八五上
注【84-012】『光贊般若波羅蜜經』卷七(大正八‧一九六中──下)。
注【84-013】『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卷上(大正八‧八二七中)。『菩薩璎珞本業經』卷下,也有類似的說明(大正二四‧一0一七中──下)。
注【84-014】『十住斷結經』卷四(大正一0‧九九四上)。
注【84-015】1.『十住斷結經』卷一(大正一0‧九七叁上)。2 .卷二(大正一0‧九七八上)。3.卷叁(大正一0‧九八五中)。
注【84-016】『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六(大正八‧二五六下──二五七上)。
注【84-017】『十住斷結經』卷一(大正一0‧九六七上──中)。 [P714]
注【84-018】『十住斷結經』卷一(大正一0‧九六八上)。
注【84-019】『十住斷結經』卷一(大正一0‧九六九上)。
注【84-020】1.『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二一九中)。2.卷二一(大正八‧叁七二中)。
注【84-021】『大般若波羅蜜經』(初分)卷五叁(大正五‧叁0叁中)。
注【84-022】如『大般若波羅蜜經』(初分)卷五六(大正五‧叁一六上、叁一八中──下)
注【84-023】如『大般若波羅蜜經』(叁分)卷四九二(大正七‧五0二中、五0四下──五0五上)。
注【84-024】『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二分)卷四二二(大正七‧一一九上)。卷四四二(大正七‧二二六下)。卷四五 四(大正七‧二九二上)。
注【84-025】『大般若波羅蜜經』(二分)卷四六九(大正七‧叁七五中)。卷四七二(大正七‧叁九叁上)。
注【84-026】『大智度論』卷四九(大正二五‧四一一上──中)。『大智度論』卷五0(大正二五‧四一九中──下)。
注【84-027】以下引述,並見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叁九0──四00)。
注【84-028】『舍利弗阿毗昙論』卷八(大正二八‧五八四下)。『人施設論』(南傳四七‧叁七六)。
注【84-029】『論事』(南傳五七‧叁一四──叁一八)。
注【84-030】『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二八(大正二七‧一四七中──下)。
注【84-031】『毗尼母經』卷一(大正二四‧八0一中)參看卷八(大正二四‧八五0中)。
注【84-032】『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初分)卷叁六(大正五‧二0二下)。 [P715]
注【84-033】『大智度論』卷七五(大正二五‧五八五下──五八六上)。
注【84-034】1.『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七(大正八‧二六八下)。2.『放光般若波羅蜜經』卷五(大正八‧叁四下)。 3.『光贊般若波羅蜜經』卷九(大正八‧二0六上)。
注【84-035】『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六(大正八‧二六一上、二六二上、二六叁上)。卷一七(大正八‧叁四六中)。卷二二(大正八‧叁七七下、叁八一中)。卷二叁(大正八‧叁八九上)。
注【84-036】『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五四0下)。
第二項 空性
空(空性,s/u^nyata^),可說是般若法門的特色。在般若法門的發揚中,或以爲說空是究竟了義;或以爲說空是不了義,而說空所顯性,成爲後期大乘的二大流。然在「原始般若」中,並沒有說到「空」。到底在什麼意義下,「空」在般若法門中重要起來,終于成爲般若法門的主要特色。依「原始般若」來說:菩薩是人,般若波羅蜜是法,這二者(代表了我與法的一切)都「不可得」,「不可見」。在般若的修學中,「不應住」,「不應念」、「不行相」、…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章 般若波羅蜜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