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章 般若波羅蜜法門▪P19

  ..續本文上一頁7】『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釋論』卷二(大正二五‧九0五中)。 [P704]

  注【83-008】清辯『大乘掌珍論』卷下,責瑜伽師的「真如雖離言說而是實有」,爲「似我真如」(大正叁0‧二七五 上)。

  注【83-009】『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叁分)卷四九0(大正七‧四九四上)。

  注【83-010】『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二分)卷四一六(大正七‧八六上)。

  注【83-011】『阿毗達磨俱舍論』卷二九(大正二九‧一五叁中)。 [P704]

  注【83-012】『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二分)卷四五二(大正七‧二八一下)。又(叁分)卷五一七(大正七‧六四七中 ──下)。

  注【83-013】『放光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四(大正八‧九五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八(大正八‧叁五一上)。

  注【83-014】『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四(大正八‧五五五中)。

  注【83-015】『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大正八‧五四二下)。

  注【83-016】『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六(大正八‧四0九中)。

  注【83-017】『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叁(大正八‧叁八四中)。

  注【83-018】『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八(大正八‧二八0上)。

  注【83-019】『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二分)卷四二七(大正七‧一四六中)。

  

  

  

  第六節 般若法義略論

  第一項 菩薩行位

  菩薩修行的行位次第,上面曾說到:「下品般若」的菩薩位,有「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阿毗跋致」、「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叁位說(1)。「中品般若」「後分」,也說 [P705] 到:「初發意」、「入法位」、「向佛道」(2),及「初發意」、「阿毗跋致」、「後身」(3)。梵本『八千頌般若』,也立此叁位(4)。發心菩薩、不退菩薩、最後身菩薩,是般若法門最初所發見的菩薩行位。

  

  「下品般若」中,有二類不同的四位說。一、「初發心」、「行六波羅蜜」、「阿毗跋致」、「一生補處」(或作「阿惟顔」)(5)。二、「學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如說行」、「隨學般若波羅蜜」、「阿毗跋致」(6)。這二類不同的四位說,如綜合起來,就有五位:

  

  圖片

  初發心

  如說行

  隨學般若(即六)波羅蜜(或作「修習般若相應行」)

  阿毘跋致

  一生補處(阿惟顔)

  

  

  

  「下品般若」的菩薩行位,與初期大乘經所通用的「十住」說,非常類似。「十住」是:發心住、治地(初業)住、(修行)應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阿含經』中,多以輪王比擬佛,「十住」就是以王子來比擬菩薩的。明白可見的,如「生貴」是誕生王家;「方便具足」是少年的學習書與伎術;(「不退」是成年);「 [P706] 童真」是成年而還沒有結婚的童真階段;「王子」是登上王太子位,成爲王國繼承人;「灌頂」是依印度習俗,經灌頂儀式,舉行登位典禮;典禮終了,就是國王了。這比擬從「生貴住」的「生在佛家,種姓清淨」(7),到經「灌頂住」而成佛。「下品般若」的菩薩行位,是與「十住」說相近的。如初發心,是「發心住」。如說行,與阿阇浮菩薩的地位相當,或譯作「新學」、「初業」,原文a^dikarmika,是發趣修學般若(或「六」)波羅蜜者(8);是十住第二「治地」住。「隨學般若」,或譯作「修習般若相應行」,與第叁「應行」住合。阿毗跋致,是第七「不退」住。「一生補處」,「漢譯本」、「放光本」,作「阿惟顔」(9),是「灌頂」住。「唐譯四分本」、「五分本」,說到「從一菩薩地,趣一菩薩地」(10);「安住菩薩初地乃至十地」(11)。但古譯本,都沒有這從一地到一地的思想。「下品般若」集成時,十地住說,在形成過程中,還沒有完成。依據「下品般若」,是可以這樣論定的。

  

  「中品般若」的「發趣品」,說到「從一地至一地」,敘述從初地到十地的行法,但沒有說一一地的名字。末了,如『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六(大正八‧二五九下)說:

  

   「菩薩摩诃薩,住是十地中,以方便力故,行六波羅蜜,行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過幹慧地、性地、八人地、見地、薄地、離欲地、已作地、辟支佛地、菩薩地;過是九地,住于佛地」。 [P707]

  

  「幹慧地」……「佛地」,被稱爲「叁乘共十地」,是綜合叁乘聖賢的行證爲十地的。菩薩的十地修行,能超過二乘地,能經曆「菩薩地」,而住于究竟的「佛地」。那末「幹慧」等十地,當然不是菩薩發趣大乘,所經曆的菩薩行位。這樣,「中品般若」所說的十地,到底是「發心」等十住,還是「歡喜」等十地?有一點是先要注意的!依後代,「十住」das/aviha^ra)與「十地」das/abhu^mi的梵語不同,是不會含混不明的。但在菩薩行位發展之初,「十住」與「十地」,可能淵源于同一原語──可能是「住地」。如「十住」,或譯作「十住地」,「十地住」;十地,羅什還譯作「十住」。「中品般若」的「十地」,「光贊本」譯作「十道地」,又說「第一住」、「第二住」等(12)。住與地的不分明,困擾了古代的中國佛教。到『仁王護國般若經』,才給以分別:「入理般若名爲住,住生德行名爲地」(13)。所以「中品般若」所說的,沒有名字的「十地」說,是「十住」還是「十地」,應作審慎的思擇!

  

  「中品般若」的「十地」,實爲「十住」說。竺佛念所譯的『十住斷結經』,前四卷是十住說,也名爲十地,如說:「十住菩薩于十地中而淨其行」(14)。十住的名字,該經雖譯得不完備,然如(15):

  

   1.「生貴菩薩于四住中而淨其地」。 2.「阿毗婆帝(不退)菩薩于七住地而淨其行」。 [P708] 3.「童真所修……第八菩薩之道」。

  

  「生貴」、「不退」、「童真」,名稱與次第,顯然的與「十住」說相合。『十住斷結經』所說的十住行法,與「中品般若」所說的十地行,內容也大體是一致的,試對列前叁地如下:

  

   『般若經』:初地行十事:深心堅固‧于一切衆生等心‧布施‧親近善知識‧求法‧常出家‧愛樂佛身‧演出法教‧破憍慢‧實語 二地念八法:戒清淨‧知恩報恩‧住忍辱力‧受歡喜‧不舍一切衆生‧入大悲心‧信師恭敬谘受‧勤求諸波羅蜜 叁地行五法:多學問無厭足‧淨法施不自高‧淨佛國土不自高‧受世間無量勤苦不以爲厭 ‧住慚愧處(16) 『十住斷結經』:初住:發心建立志願‧普及衆生‧施‧與善者周接‧說法‧出家‧求佛成道‧分流法教‧滅貢高‧谛語(17) 二住:念淨其戒‧識其恩重‧勤行忍辱‧常懷喜悅‧行大慈悲‧孝順師長‧笃信叁寶崇習妙慧(18) 叁住:多學問義無厭足‧分流法施謙下于人‧修治國土亦不貢高‧初發心行者令無有斷‧ 觀諸衆生說喜悅法(19) [P709]

  

  「中品般若」的「十地」說,與『十住斷結經』「十住」的內容相同,可見「中品般若」是屬于「十住」說的。又如「中品般若」,除了繼承「下品般若」所傳的十住名目──發心、初業、相應、不退、灌頂,還說到「童真」與「法王子」,如『摩诃般若波羅蜜經』(20)說:

  

   1.「欲生菩薩家,欲得童真地,欲得不離諸佛,當學般若波羅蜜」! 2.「菩薩住法王子地,滿足諸願,常不離諸佛」。

  

  「童真地」kuma^rabhu^mi以前,說「生菩薩家」,也就是生在佛家buddhakula,與十住的第四「生貴住」相當。「童真地」以下的「不離諸佛」,依上面所引的經文,就是「法王子住」yauvara^jya。「童真」與「王子」,都是十住的名目。「中品般若」的「十地」說,是繼承「下品般若」發展而來;與「十住」說相符合,是確實而不容懷疑的!

  

  「中品般若」的「十地」說,經文只泛說「初地」、「二地」等,而沒有明說十地的名目。但「唐譯初分本」── 「上品般若」,卻明確的說:「住初極喜地時,應善修治如是十種勝業」;「住第二離垢地時,應于八法思惟修習,速令圓滿」(21)。一地一地都說出了名字,于是『般若經』的菩薩行位,被解說爲:極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與『十地經』所說的十地一樣了。「上品般若」到處列舉極喜等十地,淨觀(「幹慧」的異譯)等十地──二類十地(22);「唐譯叁分本」,是與「初分本」相同的(23)。 [P710] 「唐譯二分本」,雖也偶有二類十地的敘列(24),或但說極喜等十地(25),次數不如「初…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章 般若波羅蜜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