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八章 宗教意識之新適應▪P11

  ..續本文上一頁

   「般若波羅蜜,是大咒術,無上咒術」。 [P524] 「般若波羅蜜是大明咒,般若波羅蜜是無上咒,般若波羅蜜是無等等咒」。

  讀、誦、受持、書寫、供養,而有這樣的現世功德,確與一般咒術的作用相同,而且是更高更妙的咒術。在甚深悟證的另一面,有那樣通俗的明咒作用。『般若經』在北方的大發展,誦經、供養功德,應該是一項重要的原因。傳說:衆香城Gandhavati^的寶臺上,「有四寶函,以真金鍱書般若波羅蜜,置是函中」(14)供養。『曆代叁寶紀』卷一二(大正四九‧一0叁上)說:

   「崛多叁藏口每說雲:于阗東南二千余裏,有遮拘迦國。……王宮自有摩诃般若、大集、華嚴──叁部大經,並十萬偈。王躬受持,親執鍵鑰,轉讀則開,香華供養」。「此國東南二十余裏,有山甚崄。其內安置大集、華嚴、方等、寶積、楞伽、方廣、舍利弗陀羅尼,華聚陀羅尼、都薩羅藏、摩诃般若、八部般若、大雲經等,凡十二部,皆十萬偈。國法相傳,防護守視」。

  大乘佛教區,供養經典的風氣,是那樣的尊重!供養經卷的功德,不是護咒式的,有點近于護符了!爲了攝引善男子、善女人,學習大乘法義,特地贊揚讀、誦、供養的功德。但供養而過分尊重,「轉讀」而已,平時束之高閣,對于誘引修學智慧的本意,反而受到障蔽了!

  

  注【64-001】『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四四(大正二叁‧八六七下)。

  注【64-002】『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二叁(大正二叁‧七五叁下──七五四上)。 [P525]

  注【64-003】『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二七(大正二叁‧七七六上)。

  注【64-004】『小部』「小誦」(南傳二叁‧一)。

  注【64-005】『高僧法顯傳』(大正五一‧八六四中)。

  注【64-006】『出叁藏記集』卷九(大正五五‧六叁下)。又卷一四(大正五五‧一0二下)。

  注【64-007】『出叁藏記集』卷一叁(大正五五‧九九中)。

  注【64-008】『島史』(南傳六0‧一叁四)。『大史』(南傳六0‧叁七八)。

  注【64-009】『阿育王傳』卷六(大正五0‧一二六下)。

  注【64-010】『阿育王傳』卷六(大正五0‧一二六下)。

  注【64-011】Ta^rana^tha『印度佛教史』(日譯本一0二、一0五)。

  注【64-012】『增支部』「十集」(南傳二二下‧二0、一一六──一一七、五七)。

  注【64-013】『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大正八‧五四一下──五四五上)。

  注【64-014】『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0(大正八‧五八叁中)。

  

  第叁項 神力加護

  神,高級的是諸天,低級的是夜叉yaks!a、龍na^ga等。印度宗教所信仰的神,釋尊采取了「存而不敬」的態度;神是有的,但在出家的僧團中,是不准奉事供養天神的。如『根本 [P526] 薩婆多部律攝』卷一0(大正二四‧五八叁上)說:

   「若至天神祠廟之處,誦佛伽他,彈指而進;苾刍不應供養天神」。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說:不應該敬事天神,也不應該毀壞神像(1)。佛不否認這些神鬼的存在,但以爲:這些神鬼都在生死流轉中,是可憐憫的,還應該受佛的教化,趣向解脫。于是傳說梵王Maha^brahman請佛說法,四大天王奉缽。梵王得不還果,帝釋S/akradeva^na^mindra o預流果,都是佛的弟子,成爲佛的兩大!6虎侍。這是佛教對鬼神的態度,也就是對印度固有宗教的態度,容忍傳統而進行溫和的誘導改革。夜叉與龍,有些是有善心,尊敬佛法的。有些是暴惡的,如以人爲犧牲等,所以有降伏惡夜叉,降伏毒龍的種種傳說(佛法傳到那裏,就有降伏那裏的毒龍、暴惡夜叉的傳說)。總之,對佛法有善意的,邪惡而受到降伏教化的,都成爲佛教的護法神,至少也不會來障礙。在『雜阿含經』的「八衆誦」中,諸天每于夜晚來見佛(或比丘),有的禮拜,有的贊歎,也有的爲了問法。如『長部』的『阿咤曩胝經』,是毗沙門 Vais/ravan!a天王所說:四大天王及其統屬的鬼神,願意護持佛的四衆弟子。神鬼自動的來見佛聽法,發願護持佛法,佛弟子沒有尊敬他,希求他,是初期佛教對鬼神的立場。但是,既容忍世俗神鬼的存在,傳說中神鬼所有限度內的神力,也就不能否認了。這些神鬼的力量,在熱心護法中表現出來。經中常說:金剛手Vajrapa^n!i常在佛身旁,監視與佛問難的人,不許他說妄 [P527] 語。又有金毗羅Kumbhi^ra夜叉,擊破提婆達多Devadatta推下的大石,這才沒有壓傷佛 (2)。特別是在「本生」中,帝釋的神力,更顯得活躍,如能使睒S/ya^ma的箭傷平複(3),下雨將樹林的大火滅息(4)。佛的出家弟子,不許供養天神,而在家的信佛弟子,卻是容許的。如『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卷叁(大正二四‧四二五中)說:

   「世尊爲摩揭陀國大臣婆羅門,名曰行雨,略宣法要。說伽他曰:若正信丈夫,供養諸天衆,能順大師教,諸佛所稱揚」。

  「供養諸天衆」,是「爲俗人密意而說」,雖不是佛教的本意,而在事實上,容許在家的佛教徒,信佛而又供養天神。供天是隨俗的方便,向解脫是信佛的真義。這樣的適應世俗而弘揚佛教,與『般若經』的重般若悟證,而又稱揚讀、誦、供養的現世功德,是同一作風。但在佛法通俗化,在家信佛的重要起來,對天神的尊敬態度,是多少會影響教團的。希望天神護持的事,終于在佛教中出現。法與Dharmadinna^^比丘尼教人,「通宵誦經,稱天等名而爲咒願」(5)。這是以誦經的功德,回向給諸天,稱呼天的名字,也就是呼籲天神,祈求天的護助。以誦經功德來咒願,等于送禮物而請求援助:部派佛教後期,與初期佛教的精神,顯然是不同了!誦經咒願,是變相的供養。佛教自身要請他護助,這些護法大神在佛教中的地位,慢慢的高起來。大乘佛法興起,知名的護法大神,漸漸都成爲菩薩了。一直發展下去,這些護法大神,有些竟是佛的化身 [P528] ,成爲在家、出家佛教徒的崇拜對象,到達天佛合一的階段。

  佛教適應世俗,尊重供養天神,以求得天神的護持,是與咒願、誦經相結合的。論到佛教自身,佛與大阿羅漢在世時,當然有不思議力的加護。如殺人無厭的鴦掘魔羅An%gulima^la,經佛叁言兩語,就使他放下刀劍,從事修道的生活(6)。失去兒子而瘋狂了的裸婦,見了佛,就會倏地清明過來(7)。踐踏一切的醉象,見佛而被降伏(8)。這都有出于內心的超常力量;降龍(蛇)伏虎的傳說,是有事實的(但以理被投入獅欄內,也同樣的沒有受傷)。威德力的加持,雖淺深不等,但在宗教界,是應該信認其有的。這種威德力的加持,佛與大阿羅漢入了涅槃,即不再現起;傳說佛也只有加持舍利s/ari^ra,能起放光等現象,爲後世崇敬與作福的對象。已入涅槃的佛與大阿羅漢,在聲聞佛教中,不再說什麼神力加持,所以對佛沒有神教式的祈求感應,而只是如法修行。原始佛教的缺少迷信成分,這是一重要的原因。但發展中的佛教,阿育王As/oka,  以後,遭遇的困難很多。早年提倡的一代大師製(錫蘭與說一切有部,都有五師相承的傳說),因部派分化而不再存在。國王護法,是難得正信的。已入涅槃的聖者,又不可能再有加護力。祈求護持的需要,引出了羅漢不入涅槃,護持佛法的傳說。不入涅槃的,有:一、賓頭盧頗羅墮 Pin!d!ola-bha^radva^ja,簡稱賓頭盧:在白衣人前現神通,爲佛所呵斥處罰:「我今擯汝,終身不得般泥洹,不得住閻浮提。……賓頭盧于拘耶尼而作佛事」(9)。『分別功德論』但說現神通 [P529] (10);『四分律』與『法句釋』,但說現神通被呵責(11);『十誦律』只說擯去瞿耶尼Avaragoda^ni^ya (12)。而『佛說叁摩竭經』末,就有賓頭盧現通被責:「若當留住後,須彌勒佛出,乃般泥洹去耳」(13)的傳說。『雜阿含經』(『阿育王傳』誤編于經內)說:阿育王廣請供養,賓頭盧與無量阿羅漢來應供。並說到現神通被責:「常在于世,不得取涅槃,護持我正法」的故事,與『叁摩竭經』說相同(14)。賓頭盧沒有入涅槃,受請應供,一直傳說下來,而有『請賓頭盧法』的集出。這只是現神通被呵斥的故事,由于神力護持佛法的要求,而演化爲不入涅槃的。二、君徒缽歎,或作君頭缽漢Kun!d!adha^na:在弗沙蜜多羅Pus!yamitra毀壞佛法時,「君徒缽歎阿羅漢及佛所囑累流通人」,使王的庫藏空竭,減少僧衆的被殺害(15),這是大衆部Maha^sa^m!ghika 的傳說。叁、羅!7畝羅Ra^hula:『西域記』有羅!7畝羅不入涅槃,爲護正法的傳說(16)。大阿羅漢爲了護持正法,不入涅槃的傳說,綜合爲四大聲聞說,如『舍利弗問經』(大正二四‧九0二上──中)說:

   「佛告天帝釋及四天大王雲:我不久滅度,汝等各于方土,護持我法。我去世後,摩诃迦葉、賓頭盧、君徒般歎、羅!7畝羅──四大比丘,住不泥洹,流通我法。佛言:但像教之時,信根微薄,雖發信心,不能堅固。……汝(等)爲證信,隨事厚薄,爲現佛像、僧像,若空中言,若作光明,乃至夢想,令其堅固。彌勒下生,聽汝泥洹」。 [P530]

  文字說得非常明白!像法中的信衆,正信漸漸不容易堅固了,所以要借重神秘現象──見佛像,見光明,聽見空中的聲音,或夢中見佛相等,才能維系對佛教的信心。這惟有仰仗天神,及不入涅槃的阿羅漢的護持。這樣的信心,依賴于神秘感的信心,與一般神教更接近了!

  四大比丘,就是四大聲聞,也見于『佛說彌勒下生經』(17)。其後,四大比丘更發展爲十六阿羅漢,如『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所說。難提蜜多羅Nandimitra,傳說爲佛滅八百年,執師子國Sim!hala的大阿羅漢。所說的論典,與錫蘭所傳的相合,可見這是曾經流行于錫蘭的傳說。『記』中說:「以無上法,付囑十六大阿羅漢,並眷屬等,令其護持,使不滅沒。及敕其身,與諸施主作真福田,令彼施者得大果報」(18)。用意與四大比丘不入涅槃說相同,而更注意于受施主的供養,這就是賓頭盧阿羅漢的應供說。『入大乘論』也說到十六大阿羅漢,又說「余經中亦說有九十九億大阿羅漢,皆于佛前取籌,護法住壽」(19)。阿羅漢現在不滅,護持佛法,在部派佛教中,非常流行。阿羅漢雖然不入涅槃,但也沒有在僧團裏,而只是隱秘的神力護持。等到十方佛菩薩的信仰流行,也是神秘的護念衆生。阿羅漢與佛菩薩,說起來是大有差別的,但在祈求護持者的意識中,所差也不會太多的。

  

  注【65-001】『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卷叁(大正二四‧四二五中)。

  注【65-002】『十誦律』卷叁六(大正二叁‧二六0上)。 [P531]

  注【65-003】『六度集經』卷五(大正叁‧二四下──二五上)。

  注【65-004】『大智度論』卷一六(大正二五‧一七八下──一七九上)。

  注【65-005】『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二叁(大正二叁‧七五叁下──七五四上)。

  注【65-006】『雜阿含經』卷叁八(大正二‧二八0下──二八一中)。『中部』(八六) 『鴦掘摩經』(南傳一一上‧一叁一──一叁四)。

  注【65-007】『雜阿含經』卷四四(大正二‧叁一七中)。

  注【65-008】『增壹阿含經』卷九(大正二‧五九0下)。

  注【65-009】『鼻奈耶』卷六(大正二四‧八七七下──八七八上)。

  注【65-010】『分別功德論』卷四(大正二五‧四叁中)。

  注【65-011】『四分律』卷五一(大正二二‧九四六下)。『法句義釋』(叁‧二0一)。

  注【65-012】『十誦律』卷叁七(大正二叁‧二六九上──中)。

  注【65-013】『佛說叁摩竭經』(大正二‧八四五上)。

  注【65-014】『雜阿含經』卷二叁(大正二‧一六九中──一七0上)。

  注【65-015】『舍利弗問經』(大正二四‧九00中)。

  注【65-016】『大唐西域記』卷六(大正五一‧九0五上)。

  注【65-017】『佛說彌勒下生經』(大正一四‧四二二中)。 [P532]

  注【65-018】『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大正四九‧一叁上)。

  注【65-019】『入大乘論』卷上(大正叁二‧叁九中)。 [P533]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八章 宗教意識之新適應》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