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八章 宗教意识之新适应▪P11

  ..续本文上一页

   「般若波罗蜜,是大咒术,无上咒术」。 [P524] 「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般若波罗蜜是无上咒,般若波罗蜜是无等等咒」。

  读、诵、受持、书写、供养,而有这样的现世功德,确与一般咒术的作用相同,而且是更高更妙的咒术。在甚深悟证的另一面,有那样通俗的明咒作用。『般若经』在北方的大发展,诵经、供养功德,应该是一项重要的原因。传说:众香城Gandhavati^的宝台上,「有四宝函,以真金鍱书般若波罗蜜,置是函中」(14)供养。『历代三宝纪』卷一二(大正四九‧一0三上)说:

   「崛多三藏口每说云:于阗东南二千余里,有遮拘迦国。……王宫自有摩诃般若、大集、华严──三部大经,并十万偈。王躬受持,亲执键钥,转读则开,香华供养」。「此国东南二十余里,有山甚崄。其内安置大集、华严、方等、宝积、楞伽、方广、舍利弗陀罗尼,华聚陀罗尼、都萨罗藏、摩诃般若、八部般若、大云经等,凡十二部,皆十万偈。国法相传,防护守视」。

  大乘佛教区,供养经典的风气,是那样的尊重!供养经卷的功德,不是护咒式的,有点近于护符了!为了摄引善男子、善女人,学习大乘法义,特地赞扬读、诵、供养的功德。但供养而过分尊重,「转读」而已,平时束之高阁,对于诱引修学智慧的本意,反而受到障蔽了!

  

  注【64-001】『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四四(大正二三‧八六七下)。

  注【64-002】『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二三(大正二三‧七五三下──七五四上)。 [P525]

  注【64-003】『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二七(大正二三‧七七六上)。

  注【64-004】『小部』「小诵」(南传二三‧一)。

  注【64-005】『高僧法显传』(大正五一‧八六四中)。

  注【64-006】『出三藏记集』卷九(大正五五‧六三下)。又卷一四(大正五五‧一0二下)。

  注【64-007】『出三藏记集』卷一三(大正五五‧九九中)。

  注【64-008】『岛史』(南传六0‧一三四)。『大史』(南传六0‧三七八)。

  注【64-009】『阿育王传』卷六(大正五0‧一二六下)。

  注【64-010】『阿育王传』卷六(大正五0‧一二六下)。

  注【64-011】Ta^rana^tha『印度佛教史』(日译本一0二、一0五)。

  注【64-012】『增支部』「十集」(南传二二下‧二0、一一六──一一七、五七)。

  注【64-013】『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五四一下──五四五上)。

  注【64-014】『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0(大正八‧五八三中)。

  

  第三项 神力加护

  神,高级的是诸天,低级的是夜叉yaks!a、龙na^ga等。印度宗教所信仰的神,释尊采取了「存而不敬」的态度;神是有的,但在出家的僧团中,是不准奉事供养天神的。如『根本 [P526] 萨婆多部律摄』卷一0(大正二四‧五八三上)说:

   「若至天神祠庙之处,诵佛伽他,弹指而进;苾刍不应供养天神」。

  『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说:不应该敬事天神,也不应该毁坏神像(1)。佛不否认这些神鬼的存在,但以为:这些神鬼都在生死流转中,是可怜悯的,还应该受佛的教化,趣向解脱。于是传说梵王Maha^brahman请佛说法,四大天王奉钵。梵王得不还果,帝释S/akradeva^na^mindra o预流果,都是佛的弟子,成为佛的两大!6虎侍。这是佛教对鬼神的态度,也就是对印度固有宗教的态度,容忍传统而进行温和的诱导改革。夜叉与龙,有些是有善心,尊敬佛法的。有些是暴恶的,如以人为牺牲等,所以有降伏恶夜叉,降伏毒龙的种种传说(佛法传到那里,就有降伏那里的毒龙、暴恶夜叉的传说)。总之,对佛法有善意的,邪恶而受到降伏教化的,都成为佛教的护法神,至少也不会来障碍。在『杂阿含经』的「八众诵」中,诸天每于夜晚来见佛(或比丘),有的礼拜,有的赞叹,也有的为了问法。如『长部』的『阿咤曩胝经』,是毗沙门 Vais/ravan!a天王所说:四大天王及其统属的鬼神,愿意护持佛的四众弟子。神鬼自动的来见佛听法,发愿护持佛法,佛弟子没有尊敬他,希求他,是初期佛教对鬼神的立场。但是,既容忍世俗神鬼的存在,传说中神鬼所有限度内的神力,也就不能否认了。这些神鬼的力量,在热心护法中表现出来。经中常说:金刚手Vajrapa^n!i常在佛身旁,监视与佛问难的人,不许他说妄 [P527] 语。又有金毗罗Kumbhi^ra夜叉,击破提婆达多Devadatta推下的大石,这才没有压伤佛 (2)。特别是在「本生」中,帝释的神力,更显得活跃,如能使睒S/ya^ma的箭伤平复(3),下雨将树林的大火灭息(4)。佛的出家弟子,不许供养天神,而在家的信佛弟子,却是容许的。如『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卷三(大正二四‧四二五中)说:

   「世尊为摩揭陀国大臣婆罗门,名曰行雨,略宣法要。说伽他曰:若正信丈夫,供养诸天众,能顺大师教,诸佛所称扬」。

  「供养诸天众」,是「为俗人密意而说」,虽不是佛教的本意,而在事实上,容许在家的佛教徒,信佛而又供养天神。供天是随俗的方便,向解脱是信佛的真义。这样的适应世俗而弘扬佛教,与『般若经』的重般若悟证,而又称扬读、诵、供养的现世功德,是同一作风。但在佛法通俗化,在家信佛的重要起来,对天神的尊敬态度,是多少会影响教团的。希望天神护持的事,终于在佛教中出现。法与Dharmadinna^^比丘尼教人,「通宵诵经,称天等名而为咒愿」(5)。这是以诵经的功德,回向给诸天,称呼天的名字,也就是呼吁天神,祈求天的护助。以诵经功德来咒愿,等于送礼物而请求援助:部派佛教后期,与初期佛教的精神,显然是不同了!诵经咒愿,是变相的供养。佛教自身要请他护助,这些护法大神在佛教中的地位,慢慢的高起来。大乘佛法兴起,知名的护法大神,渐渐都成为菩萨了。一直发展下去,这些护法大神,有些竟是佛的化身 [P528] ,成为在家、出家佛教徒的崇拜对象,到达天佛合一的阶段。

  佛教适应世俗,尊重供养天神,以求得天神的护持,是与咒愿、诵经相结合的。论到佛教自身,佛与大阿罗汉在世时,当然有不思议力的加护。如杀人无厌的鸯掘魔罗An%gulima^la,经佛三言两语,就使他放下刀剑,从事修道的生活(6)。失去儿子而疯狂了的裸妇,见了佛,就会倏地清明过来(7)。践踏一切的醉象,见佛而被降伏(8)。这都有出于内心的超常力量;降龙(蛇)伏虎的传说,是有事实的(但以理被投入狮栏内,也同样的没有受伤)。威德力的加持,虽浅深不等,但在宗教界,是应该信认其有的。这种威德力的加持,佛与大阿罗汉入了涅槃,即不再现起;传说佛也只有加持舍利s/ari^ra,能起放光等现象,为后世崇敬与作福的对象。已入涅槃的佛与大阿罗汉,在声闻佛教中,不再说什么神力加持,所以对佛没有神教式的祈求感应,而只是如法修行。原始佛教的缺少迷信成分,这是一重要的原因。但发展中的佛教,阿育王As/oka,  以后,遭遇的困难很多。早年提倡的一代大师制(锡兰与说一切有部,都有五师相承的传说),因部派分化而不再存在。国王护法,是难得正信的。已入涅槃的圣者,又不可能再有加护力。祈求护持的需要,引出了罗汉不入涅槃,护持佛法的传说。不入涅槃的,有:一、宾头卢颇罗堕 Pin!d!ola-bha^radva^ja,简称宾头卢:在白衣人前现神通,为佛所呵斥处罚:「我今摈汝,终身不得般泥洹,不得住阎浮提。……宾头卢于拘耶尼而作佛事」(9)。『分别功德论』但说现神通 [P529] (10);『四分律』与『法句释』,但说现神通被呵责(11);『十诵律』只说摈去瞿耶尼Avaragoda^ni^ya (12)。而『佛说三摩竭经』末,就有宾头卢现通被责:「若当留住后,须弥勒佛出,乃般泥洹去耳」(13)的传说。『杂阿含经』(『阿育王传』误编于经内)说:阿育王广请供养,宾头卢与无量阿罗汉来应供。并说到现神通被责:「常在于世,不得取涅槃,护持我正法」的故事,与『三摩竭经』说相同(14)。宾头卢没有入涅槃,受请应供,一直传说下来,而有『请宾头卢法』的集出。这只是现神通被呵斥的故事,由于神力护持佛法的要求,而演化为不入涅槃的。二、君徒钵叹,或作君头钵汉Kun!d!adha^na:在弗沙蜜多罗Pus!yamitra毁坏佛法时,「君徒钵叹阿罗汉及佛所嘱累流通人」,使王的库藏空竭,减少僧众的被杀害(15),这是大众部Maha^sa^m!ghika 的传说。三、罗!7亩罗Ra^hula:『西域记』有罗!7亩罗不入涅槃,为护正法的传说(16)。大阿罗汉为了护持正法,不入涅槃的传说,综合为四大声闻说,如『舍利弗问经』(大正二四‧九0二上──中)说:

   「佛告天帝释及四天大王云:我不久灭度,汝等各于方土,护持我法。我去世后,摩诃迦叶、宾头卢、君徒般叹、罗!7亩罗──四大比丘,住不泥洹,流通我法。佛言:但像教之时,信根微薄,虽发信心,不能坚固。……汝(等)为证信,随事厚薄,为现佛像、僧像,若空中言,若作光明,乃至梦想,令其坚固。弥勒下生,听汝泥洹」。 [P530]

  文字说得非常明白!像法中的信众,正信渐渐不容易坚固了,所以要借重神秘现象──见佛像,见光明,听见空中的声音,或梦中见佛相等,才能维系对佛教的信心。这惟有仰仗天神,及不入涅槃的阿罗汉的护持。这样的信心,依赖于神秘感的信心,与一般神教更接近了!

  四大比丘,就是四大声闻,也见于『佛说弥勒下生经』(17)。其后,四大比丘更发展为十六阿罗汉,如『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所说。难提蜜多罗Nandimitra,传说为佛灭八百年,执师子国Sim!hala的大阿罗汉。所说的论典,与锡兰所传的相合,可见这是曾经流行于锡兰的传说。『记』中说:「以无上法,付嘱十六大阿罗汉,并眷属等,令其护持,使不灭没。及敕其身,与诸施主作真福田,令彼施者得大果报」(18)。用意与四大比丘不入涅槃说相同,而更注意于受施主的供养,这就是宾头卢阿罗汉的应供说。『入大乘论』也说到十六大阿罗汉,又说「余经中亦说有九十九亿大阿罗汉,皆于佛前取筹,护法住寿」(19)。阿罗汉现在不灭,护持佛法,在部派佛教中,非常流行。阿罗汉虽然不入涅槃,但也没有在僧团里,而只是隐秘的神力护持。等到十方佛菩萨的信仰流行,也是神秘的护念众生。阿罗汉与佛菩萨,说起来是大有差别的,但在祈求护持者的意识中,所差也不会太多的。

  

  注【65-001】『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卷三(大正二四‧四二五中)。

  注【65-002】『十诵律』卷三六(大正二三‧二六0上)。 [P531]

  注【65-003】『六度集经』卷五(大正三‧二四下──二五上)。

  注【65-004】『大智度论』卷一六(大正二五‧一七八下──一七九上)。

  注【65-005】『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二三(大正二三‧七五三下──七五四上)。

  注【65-006】『杂阿含经』卷三八(大正二‧二八0下──二八一中)。『中部』(八六) 『鸯掘摩经』(南传一一上‧一三一──一三四)。

  注【65-007】『杂阿含经』卷四四(大正二‧三一七中)。

  注【65-008】『增壹阿含经』卷九(大正二‧五九0下)。

  注【65-009】『鼻奈耶』卷六(大正二四‧八七七下──八七八上)。

  注【65-010】『分别功德论』卷四(大正二五‧四三中)。

  注【65-011】『四分律』卷五一(大正二二‧九四六下)。『法句义释』(三‧二0一)。

  注【65-012】『十诵律』卷三七(大正二三‧二六九上──中)。

  注【65-013】『佛说三摩竭经』(大正二‧八四五上)。

  注【65-014】『杂阿含经』卷二三(大正二‧一六九中──一七0上)。

  注【65-015】『舍利弗问经』(大正二四‧九00中)。

  注【65-016】『大唐西域记』卷六(大正五一‧九0五上)。

  注【65-017】『佛说弥勒下生经』(大正一四‧四二二中)。 [P532]

  注【65-018】『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大正四九‧一三上)。

  注【65-019】『入大乘论』卷上(大正三二‧三九中)。 [P533]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八章 宗教意识之新适应》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