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八章 宗教意识之新适应▪P10

  ..续本文上一页神秘化

  佛说的法──经,只是语言,由弟子忆持,集成一定的文句而传诵下来。经法是佛所开示的 [P518] ,说明了如实悟解,与实践真理的修行方法。法的内容,是不共世间的,希有的,一切佛弟子所应尊敬的。但传诵于人间的法,如没有切实去理解,如实的去修持,到底不过是名句文身而已。佛弟子尊敬法,也尊重表诠法的名句文身,久久而引起神秘感。一则是:日常应用的三归文,五戒文,以及咒愿、说达!9孍所用的赞叹三宝、赞叹布施、赞叹持戒或忏悔等偈颂,已成为吟咏声的赞颂,能引起听者的欢喜心。一则是:信众的要求,不一定是解脱,求来生幸福以外,还有现生安乐的要求。于是乎诵持这些章句偈颂,被形容为能消灾,召吉祥,治病,有世俗的现生利益了。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五0(大正二三‧九0三中)说:

   「若有人来乞钵水时,应净洗钵,置清净水。诵阿利沙伽他,咒之三遍,授与彼人。或洗或饮,能除万病」。注:「阿利沙伽他者,谓是佛所说颂,出圣教中。若读诵时,有大威力。但是余处令诵伽他者,皆此类也。即如河池井处洗浴饮水之时,或暂于树下偃息取凉而去,或止客舍,或入神堂,蹈曼荼罗,践佛塔影,或时己影障蔽尊容,或大众散时,或入城聚落,或晨朝日暮礼拜尊仪,或每食罢时。或洒扫塔庙:诸如此事,其类实繁,皆须口诵伽他,奉行获福」。

  阿利沙伽他,是圣教中佛说的伽他。依义净的附注,可见当时的出家人,常在「口诵伽他」,相信「有大威力」,「奉行获福」,也就是信仰「口诵伽他」有加持的力量。『根有律』本文 [P519] ,是诵阿利沙伽他,可以治万病。又如「每食了时,说铎欹拿伽他,称彼二龙王名字,为作咒愿,令舍恶道生善趣中」(1)。这与中国的超荐功德相近。还有,「诵三启经」(三启就是三段落:初,赞叹三宝;中,诵经;末,回向咒愿),能获得战事的胜利(2);能使树神移到别处去(3)。诵经与口诵伽他,可以消灾,得吉祥,有世俗的种种利益,与咒术是没有什么差别的了。这虽只是根本说一切有部Mu^lasarva$stiva^din的律藏所传,但在印度的其他部派,相信会有共同信仰,或是程度之差而已。

  念诵经文、伽陀,可以消灾、召吉祥的信仰,也存在于锡兰Sim!hala、缅甸Burma、泰Thailand等南传佛教国。如『小部』中有名为『小诵』的,内有九部:『三归文』,『十戒文』,『三十二身分』,『问沙弥文』,『吉祥经』,『三宝经』,『户外经』,『伏藏经』,『慈悲经』。这九部中,除去『户外经』与『伏藏经』,其他七部,受到锡兰佛教的尊重。如有疾病、死亡、新屋落成等事,就读诵这些Paritta式的护经,认为有降邪祈福的功效(4)。又『长部』三二『阿咤曩胝经』A^t!a^nat!iya-sutta,汉译的『长阿含经』中缺。这部经名为「护」rakkha,是毗沙门Vais/ravan!a天王所奉献于佛的。经中说四大天王属下的干闼婆 gandhabba、鸠盘荼kumbha^n!d!a、龙na^ga、夜叉yaks!a,对佛有信心,愿意护持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弟子,以免为邪恶而没有信心的干闼婆、鸠盘荼、龙 [P520] 、夜叉等所侵扰。这是龙天等的自动护持,但也存有依赖善神护持的力量。泰国皇家,在每年正月初一日,请僧众诵持『阿咤曩胝护经』,为国家祝福。诵经祝福的宗教意义,与北方佛教是没有实质差别的。

  经与律,起初都是口诵忆持而传授下来的。律中说到「书信」,文字而用笔写出,佛世已经有了。阿育王As/oka时代的石刻、铭文,都是书写而刻下的。然佛教的圣典,宁可口口相传,而并没有书写下来。这是受到印度宗教文学的影响,如『吠陀』Veda,直到近代,才录下而出版。佛教圣典的文字记录,情形也是这样。虽然已经书写记录,口传的风气,还是很盛行。法显去印度,在西元五世纪初,而法显说:「法显本求戒律,而北天竺诸国,皆师师口传,无本可写」(5)。与法显同时的佛陀耶舍Buddhayas/as,译出『四分律』与『长阿含经』,都是诵出的(6)。昙摩难提Dharmanandi在西元三八四年,译「增一、中阿含」,也是先经「写出」,然后传译的(7)。声闻佛教的「三藏」或「四藏」,什么时候用书写记录,一向缺乏明确的记载。惟锡兰传说:在毘多伽摩尼王Vit!t!aga^mani^时,锡兰因多年战争而造成大饥荒。西元前四三──二九年间,比丘们感到佛教前途的艰险,忧虑忆持而口传的三藏会遗忘,所以在中部的摩多利Ma^tale地方,集会于阿卢精舍Aluviha^ra,将三藏及注释,书写在贝叶上,以便保存(8)。这虽是局部地区的记录,但佛教界声气相通,印度本土的书写圣典,是不会距离太远的。 [P521] 写定圣典的主要理由,一,为了战争扰乱,而忧虑忆持传授的可能遗失;锡兰的书写三藏,就是为了这个。中印度的熏伽S/un%ga王朝,西元前七三年灭亡。代之而起的甘婆Kan!va王朝,又在西元前二八年灭亡。而西北方,西元前一七五年左右,臾那Yona人的犹克拉提底 Eucratides王家兴起,占有犍陀罗Gandha^ra与呾叉始罗Taks!as/i^la^;而先来的犹赛德谟Euthydemos王家,统治了旁遮普Panja^b,后来更伸张势力到中印度。西元前一00年左右,塞迦人Saka与波罗婆Pahlava人,又侵入北印度。「三恶王……扰害百姓,破坏佛教。……破坏僧坊塔寺,杀诸道人」(9)。在印度,西元前一00年起,是一个苦难的时代。佛法在苦难中,使佛教界震动,引起了正法灭亡的预言(10)。为了保存圣典而用书写记录,极可能是在那个时代。二,多氏的『印度佛教史』,关于圣典的书写记录,一再说到与部派的争执有关(11)。该书以为在『大毗婆沙论』编集时代,当然是不对的。但部派的分化、对立、争执,各派为了自部所传圣典的确定(部派的某些见地不同,是由于所传的圣典内容,多少不同,文句也有出入)而记录下来,也是极可能的。锡兰书写三藏的会议,自称为「第五结集」,重行整理或改编,确定为现存形态的铜鍱部圣典,应该就是这个时候。所以『论事』评破的内容,包括了大空部Maha^s/u^nya等。十八部的分化完成,约为西元前一00年顷。彼此对立,互相争论,时局又异常混乱,促成了书写三藏的运动。圣典的书写,因部派而先后不同,大抵都在西元前一 [P522] 世纪中。大乘的兴起,正就是这一时代,也就说到圣典的书写记录了。

  佛法的修学,从听闻而来,所以称弟子为「多闻圣弟子」,称为「声闻」。论到法的修学,就是:「亲近善友,多闻熏习,如理思惟,法随法行」──四预流支。除去亲近善友,就是闻、思、修的三慧次第。说得详尽一些,如『增支部』所说(12):

   倾听‧持法‧观义‧法随法行 多闻‧能持,言能通利‧以意观察‧以见善通达 听法‧受持法‧观察法义‧法随法行‧语言成就‧教示开导

  以意观察──观义,就是如理思惟。以见善通达,是法随法行。在闻与思间,加上持法,是听了能忆持不忘。言善通利,是流利的讽诵文句,也就是语言成就。教示开导,是为了利他而说法。综括法义修习的过程,不过六项。自从圣典的书写流行,法义的学习,也增加了项目。经大乘的『般若经』的倡导,一般大乘经都说写经的功德,瑜伽yoga家综合『般若经』所说的为十事,名「十种法行」,如『辩中边论』卷下(大正三一‧四七四中)说:

   「于此大乘有十法行:一、书写;二、供养;三、施他;四、若他诵读,专心谛听;五、自披读;六、受持;七、正为他开演文义;八、讽诵;九、思惟;十、修习」。

  书写,是写经。供养,是将写成的经卷,供在高处,而用香、华等庄严来供养。施他,是将 [P523] 经卷布施给别人。自披读,是依照经本来读。这四事,都因书写的兴起而成立。本来只是谛听、受持、讽诵;讽诵是为了文句的流利熟习(即言能通利),现在列在为他演说以下,也就有了为他讽诵的意义。『般若经』对书写、供养、施他、读、诵的功德,给以非常高的称叹,书写的经卷与读诵,也就神秘化了。

  部派佛教盛行佛塔stu^pa与支提caitya的崇奉供养,是重于信仰的。大乘兴起时,经卷书写的风气流行,『般若经』就极力赞扬读、诵、受持、书写、供养(般若)经典的功德。经典因此而流行普遍,对于佛教的发展,是大有功德的。赞扬读、诵、受持、书写、供养的功德,使一般人从信心而进求智慧,在佛法中,这应该说是高人一着的!但『般若经』所称叹的功德,为了适应世人的需要,而也说到现世的世俗功德。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的「塔品」与「明咒品」,说到读、诵、受持的现世功德,书写、供养经卷的现世功德,主要有(13):

   不横死‧在在处处无有恐怖‧犯官事官事即灭‧父母知识所爱敬‧身体健康 不说无益语‧不起烦恼,不能毁乱佛法‧说法无有畏难

  这些现世功德,由于诸天来护持,诸佛护持『般若经』。经上并有当时因默诵般若波罗蜜,使魔军与外道们退去的实验。『经』卷二(大正八‧五四二中、五四三中)说:…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八章 宗教意识之新适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