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大乘经之序曲
第一节 部派佛教所传
第一项 本生‧甚希有法‧譬喻‧因缘‧方广
从佛法到大乘佛法,从声闻三藏到大乘藏,在演进过程中,有些中介性质的圣典。这些圣典,有的属于部派佛教,却流露出大乘的特征;有的属于原始大乘。这些圣典,可说是大乘佛教的序曲。
部派佛教的圣典,「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中,如「本生」ja^taka,「甚希有法」 adbhuta-dharma,「譬喻」apada^na,「因缘」nida^na,「方广」vaipulya,其中一部分,就是大乘的胎藏、萌芽。「本生」:经中举印度民族的先贤德业,而说「即是我也」。律中从当前的事缘,说到过去生中早已如此,再归结说:过去的某某,就是现在的某人。律中所说的「本生」,通于佛及弟子,是或善或恶的(1)。早期的「本生」,已编入原始的经律。部 [P534] 派分化以后,「本生」不断的发展,着重于释尊的前生,传出了更多的菩萨因行。叙述的形式,采取律家的三段式(当前事缘,过去情形,归结到现在)。如铜鍱部Ta^mras/a^t!i^ya所传,『小部』(一0)『本生』,共五四七则;吴康僧会译出的『六度集经』;西晋竺法护所译的『生经』;传为支谦所译,僧伽斯那Sam!ghasena所集的『菩萨本缘经』等。这些「本生」,多数是部派时代所传出的。「甚希有法」:编入『阿含经』的,是赞说三宝的希有胜德。在部派的发展中,重于如来的希有功德。如『大智度论』说:「如佛现种种神力,众生怪未曾有」(2)。『大般涅槃经』举如来初生,自行七步;猕猴奉蜜等(3)。『长阿含经』的『游行经』等,已着重表扬佛的神力希有。释尊诞生的奇迹,是各部派所大同的,出于佛传,约与涅槃时的神力希有等同时。「譬喻」:梵语阿波陀那,本为光辉的伟大行业。如铜鍱部所传的『小部』(一三)『譬喻』,全部分『佛譬喻』,『辟支佛譬喻』,『长老譬喻』,『长老尼譬喻』,都是圣者光辉的行为。『佛譬喻』中说:「三十波罗蜜满」(4)。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有「菩萨阿波陀那」,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一二到一五,共四卷,佛说往昔生中,求无上正觉的广大因行。文有二大段:先是长行,从顶生王Ma^ndha^tr!起,到陶轮师止。次是偈颂,与『小部』的『佛譬喻』相当(5)。在佛法通俗化中,引阿波陀那为例来证明,所以「譬喻」成为「与世间相似柔软浅语」(6),而带有举例的比喻意味。「因缘」:是制戒的因缘,说法的因缘,本来也是 [P535] 不限于佛的。但制戒与说法,释尊是根本,所以在部派佛教中,从释尊的成佛、说法、制戒,向前叙述到佛的诞生、出家、修行,或更前的叙述佛的发心、修行、授记,成为「因缘」中最重要的部分。「本生」、「甚希有法」、「譬喻」、「因缘」,都是事迹的传说。起初都不限于佛,而在部派佛教时代,都着重于佛。在流传中,这四部的事迹,是可以相通的。如佛的传记是「因缘」,也称为「譬喻」──「本起」(7):如后汉竺大力共康孟详译出的『修行本起经』;支谦所译的『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西晋聂道真所译的『异出菩萨本起经』。其中的希奇事,就是「甚希有法」。如追叙过去,归结到现在,就成为「本生」。关于释尊这部分事迹,是悠久、广大而希有的。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所传出来的,无疑是启发大乘,孕育大乘佛法的重要因素。
「方广」:「九分教」之一的「方广」,从「记说」vya^karan!a的发展而来。「记说」的体裁,是问答、分别;内容是「所证、所生」,深秘而不显了的事理。佛法是解脱的宗教,在解脱宗教中,有太多的深秘而不显了的事理,要有明显决了的说明。「记说」就是「对于深秘隐密的事理,所作明显决了(无疑)的说明」。如佛与弟子证得的「记说」,甚深法义(主要是缘起、寂灭)的「记说」,三世业报的「记说」,未来与过去佛的「记说」。这不是「世论」,不是学问、辩论,而是肯定的表达深秘的事理,使听者当下断疑,转迷启悟的。充满宗教感化力的「记说」,在信众心目中,富有神秘感,如适应一般宗教的「诸天记说」,或说了而「一千世界 [P536] 震动」(8)。在文体上,「记说」的问答与分别,还很简略,等到文段长起来,成为广问答与广分别,就别立为「方广」,而「记说」渐被用于「众生九道中受记,所谓三乘道、六趣道」(9),更进而专重于菩萨的授记作佛了。广问答与广分别,体裁与风格略有不同,所以部派佛教中,传出了「毗陀罗」vedalla,译为「有明」)与「毗佛略」vaipulya,译为「方广」)──二类。广问答的「毗陀罗」,是法义的问答集,性质是说明的、了解的,学风与阿毗达磨(abhidharma)相近。「毗佛略」是广分别体,阐述种种甚深的法义,破斥、超越世间的种种妄执,归结于甚深寂灭的智证。然广问答体,在汉译经中,也归结于寂灭,如『法乐比丘尼经』说:「君欲问无穷事,然君问事,不能得穷我边也。涅槃者,无对也」(10)。『杂阿含经』也说:「摩诃拘絺罗!汝何为逐!汝终不能究竟诸论,得其边际。若圣弟子断除无明而生明,何须更求」(11)!广问答也是广分别那样的,从分别到无分别,引向深广无际,超越绝对的证境。(所以一般但立「方广」一分)。这是充满宗教意味,富有感化力的,以智证寂灭为究极的圣典(12)。这样的圣典,初期的多被编入『长阿含经』与『中阿含经』。部派佛教所传出的,如法藏部Dharmaguptaka 的『四分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中)说:
「如是生经,本经,善因缘经,方等经,未曾有经,譬喻经,优婆提舍经,句义经,法句经,波罗延经,杂难经,圣偈经:如是集为杂藏」。 [P537]
「杂藏」,是「经藏」以外的。法藏部说「杂藏」中有「方等经」,也就是说,在「四阿含经」以外,别有「方等(即「方广」)经」的存在。『毗尼母经』说:「从修妒路乃至优婆提舍,如是诸经与杂藏相应者,总为杂藏」(13)。『毗尼母经』所说,与『四分律』相近,「杂藏」中也是别有「方广」部类的。四阿含经以外的「方广」,虽不能确切的知道是什么,但性质与「九分教」中的「方广」相同,是可以确定的。『四分律』说:「有比丘诵六十种经,如梵动经」(14) 。说一切有部与之相当的,『十诵律』举「多识多知诸大经』十八种(15);『根有律』举『幻网』等「大经」(16)。这些都是被称为「方广」的,所以『四分律』所说「六十种经」,可能有些是没有编入「阿含经」的「方广」。又『增壹阿含经』卷一「序」(大正二‧五五0上──下)说:
「菩萨发意趣大乘,如来说此种种别,人尊说六度无极。……诸法甚深论空理,难明难了不可观。……彼有牢信不狐疑,集此诸法为一分。……方等大乘义玄邃,及诸契经为杂藏」。
『增壹阿含经』「序」,在说明了结集三藏,经藏分为四部分以后,又作了如上的说明。「集此诸法为一分」──「杂藏」,就是菩萨发心,六度,甚深空义等;「方等大乘」就在这「杂藏」中。经序所说,与『四分律』、『毗尼母经』所说相同。总之,部派佛教中的某些部派,「杂藏」中是有「方等经」的。『论事』一七‧一八‧二三章中,提到说大空宗Maha^sun~n~ata^va^din [P538] 的方广部Vetulyaka,应该是属于大众部系的。称为「方广」、「大空」,正与龙树 Na^ga^rjuna论所说:「佛法中方广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灭,空无所有,譬如兔角龟毛常无」(17)相合。部派佛教中,有(阿含以外的)称为「方广」的圣典,有以「方广」为名的部派。大 乘经兴起,多数称为「方广」(或译「方等」)、「大方广」(或译「大方等」),与部派佛教的「方广经」、「方广部」,有不容怀疑的密切关系。大乘方广经的传布,主要是继承这「决了深秘事理」的「方广」而来。
注【66-001】参阅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五五九──五六一)。
注【66-002】『大智度论』卷三三(大正二五‧三0八上)。
注【66-003】『大般涅槃经』卷一五(大正一二‧四五二上)。
注【66-004】『小部』『譬喻』(南传二六‧一)。
注【66-005】参阅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六0四──六0五)。
注【66-006】『大智度论』卷三三(大正二五‧三0七中)。
注【66-007】『长阿含经』(一)『大本经』,经文自说为「大因缘」。「本起」与「因缘」相通,随各部派的取意而别。
注【66-008】参阅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五二四──五三三)。 [P539]
注【66-009】『大智度论』卷三三(大正二五‧三0六下──三0七上)。
注【66-010】『中阿含经』卷五八『法乐比丘尼经』(大正一‧七九0上)。
注【66-011】『杂阿含经』卷一四(大正二‧九五中)。此经又编为『中阿含经』的『大拘絺罗经』,『中部』的『正见经』。
注【66-012】参阅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五七三──五八四)。
注【66-013】『毗尼母经』卷四(大正二四…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九章 大乘经之序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