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九章 大乘经之序曲▪P5

  ..续本文上一页部派所传故事而大乘化的一例。如支谦所译的『老女人经』(异译有宋失译的『老母经』,求那跋陀罗所译『老母女六英经』):佛为老母说深法──来无所从,去无所至。这位老女人,是佛过去生中的生母;为授记──往生阿弥陀佛国,将来成佛(17)。老女人是佛过去的生母,也出于『根有律药事』,但老母是闻四谛法,得预流果(18)。又如支谦所译的『七女经』:佛因婆罗门的七位女儿,说到过去迦叶Ka^s/yapa佛时,机惟尼王的七女事,为七女授记作佛(19)。七女事,与南传『本生』、『长老尼譬喻』所说相关 (20)。七女是Kiki(梵语Kr!kin)王女,Kiki王是迦叶佛的护持供养者。部派所传,七女是今七大比丘尼(阿罗汉)的夙世事,而『七女经』的七女,转化为发菩提心,将来成佛了。这类篇幅不太长的经典,是在大乘开展中,部派所传故事的大乘化,不是大乘佛教的先声。本书所要注意的,是部派佛教内容的大乘倾向,引发大乘,大乘佛法开展的历程。

  

  

  注【69-001】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九八──一三三)。

  注【69-002】静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二九六)。

  注【69-003】静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二九三)。

  注【69-004】静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二七四)。 [P558]

  注【69-005】静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四八)。

  注【69-006】『四分律比丘戒本』(大正二二‧一0二三上)。

  注【69-007】『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大正二四‧五0八上)。

  注【69-008】『十诵比丘波罗提木叉戒本』(大正二三‧四七九上)。

  注【69-009】『十诵律』卷六一(大正二三‧四六四中──下)。『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卷七‧八(大正二四 ‧四四三中──四四五中)。『增壹阿含经』卷四一(大正二‧七七三下──七七五中)。『法句释』,见『印度佛教固有名词辞典』(六二一)。

  注【69-010】『月光童子经』(大正一四‧八一五上以下)。『申日经』(大正一四‧八一七下以下)。『申日儿本经』(大正一四‧八一九下以下)。

  注【69-011】『月光童子经』(大正一四‧八一六上)。『申日经』(大正一四‧八一八中)。 『申日儿本经』(大正一四 ‧八一九下)。

  注【69-012】『德护长者经』(大正一四‧八四0中以下)。

  注【69-013】『月光菩萨经』(大正三‧四一一上)。注说「汉言」,本经可能不是支谦译的。『申日经』也说:「申日有子,名栴罗法(汉言月光)」(大正一四‧八一八中),可能与『月明菩萨经』,出于同一人所译。

  注【69-014】『月灯三昧经』卷八(大正一五‧五九九下──六00下)。

  注【69-015】『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八(大正二四‧三六上──三七上)。 [P559]

  注【69-016】『心明经』(大正一四‧九四二下)。

  注【69-017】『老女人经』(大正一四‧九一一下──九一二中) 。

  注【69-018】『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一0(大正二四‧四四中)。

  注【69-019】『七女经』(大正一四‧九0七下──九0九中)。

  注【69-020】『小部』『本生』(南传三九‧二六五)。『小部』『长老尼譬喻』(南传二七‧四0五──四四六)。  

  

  第二项 六度集──重慈悲

  初期大乘经中所见的,被称为「先行大乘」的,试为分别的检讨。

  

  『大阿弥陀经』,『平等觉经』,说到『六波罗蜜经』。『遗曰摩尼宝经』及异译本,在「乐求经法」中,都有『六波罗蜜」。『佛说太子和(私?)休经』,与异译『佛说太子刷护经』,也说到『六波罗蜜经』。『月灯三昧经』说到「六波罗蜜」,梵本作S!at!pa^ramita^-sam!gi^ti 。sam!gi^ti,一般译作「结集」或「集」,所以是『六波罗蜜集』。这确是古代流行,早于大乘经,而被看作大乘经的圣典。在汉译的经典中,吴康僧会(西元二五一年)译出的『六度集』,或名『六度集经』,与大乘经所见的『六波罗蜜经』、『六波罗蜜集』相合。这部经,共八卷,以六度分类:布施度无极二十六事,持戒度无极十五事,忍辱度无极十三事,精进度无极十九事 [P560] ,禅度无极九事,明度无极九事,合共九十一事。然禅度初说(七四),「禅度无极者云何」一事,是禅度的解说(1);如除去这一事,全集实为九十事。所说的菩萨六度大行,都出于「本生」,惟有禅度所说,体例有些不合。如(七五──七六)「昔者比丘」下,是比丘们修禅的一般情形,却以「菩萨禅度无极一心如是」作结(2)。(七七──七九)三事,是释尊成佛以前的入禅故事。(八0)事,出于『长阿含经』的『游行经』(3),也是释尊的现生事。(八一)是『般若经』常悲(常啼Sada^prarudita)菩萨事;但说「众佑自说为菩萨时,名曰常悲」(4),作为释尊的「本生」,与『般若经』不合。(八二)事是释尊的「本生」。禅度的体例,与其他五度不同,又加入『般若经』常啼菩萨的求法故事。『六度集经』以外,『出三藏记集』「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中,有当时有本可据的『本行六波罗蜜经』一卷(5);又『六波罗蜜经』一卷,『六度六十行经』一卷(6),极可能是『六度集经』同性质的圣典。『六度六十行经』,应该是六十事的译本。六度,本从「本生」的内容分类而来。选择部分的「本生」谈,随类编集,称为『六度集』。或作『应六波罗蜜经』(7),应是相应sam!yukta,正是随类纂集的意思。这虽是部派佛教所传的,但是菩萨修行的模范,受到佛教界的尊重(古代每用为通俗教化的材料)。大乘菩萨道,依此而开展出来(在流传中,受到大乘佛教的影响)。

  

  六度,是从释尊菩萨时代的大行而类集所成的,所以充满人间的现实意味。禅度而属于「本 [P561] 生」的,仅有(八二)一事,可见菩萨道是不重禅定的。依『六度集经』对六度的解说,可见菩萨道是重于悲行的,如『六度集经』(8)说:

  

   「布施度无极者,厥则云何?慈育人物,悲愍群邪,喜贤成度,护济众生。………布施众生,饥者食之,渴者饮之,寒衣、热凉,疾济以药。车马舟舆,众宝名珍,妻子、国土,索即惠之」。 「忍辱度无极者,厥则云何?……众生所以有亡国、破家、危身、灭族,生有斯患,死有三(恶)道之辜,皆由不能怀忍行慈,使其然矣。菩萨觉之,即自誓曰:吾宁就汤火之酷,菹醢之患,终不恚毒加于众生。……自觉之后,世世行慈」。 「精进度无极者,厥则云何?精存道奥,进之无怠。……若夫济众生之路,前有汤火之难,刃毒之害,投躬危命,喜济众艰」。

  

  布施,忍辱,精进,充满了对众生的悲心悲行。布施度利济众生(并不重供养三宝),共二十六事,占全经百分之二十九,可见悲济众生的重要!大乘经说:「菩萨但从大悲生,不从余善生」,说明了悲济在菩萨道中的地位。最足以表现大乘慈悲精神的,是释尊。释尊「本生」的重于悲济,如『六度集经』所说。释尊立愿在秽土成佛,所以从净土来听法的,都赞叹释尊的慈悲,在秽土修行的功德。如『持世经』说:「我常长夜庄严如是愿,如是精进忍辱行:为苦恼众生 [P562] 无救护者,无依止者,多堕恶道者,我于尔时(在五浊恶世)当成佛道,利益无量阿僧祇众生」 (9)。在秽土修行,在秽土成佛度众生,如释尊那样,正是悲增上菩萨的楷模!

  

  

  注【70-001】『六度集经』卷七(大正三‧三九上──中)。

  注【70-002】『六度集经』卷七(大正三‧三九下──四一上)。

  注【70-003】『长阿含经』卷三『游行经』(大正一‧一九上──下)。

  注【70-004】『六度集经』卷七(大正三‧四三上)。

  注【70-005】『出三藏记集』卷四(大正五五‧二九下)。

  注【70-006】『出三藏记集』卷四(大正五五‧三六中)。

  注【70-007】『大宝积经』卷七七『富楼那会』(大正一一‧四四一中)。

  注【70-008】『六度集经』卷一(大正三‧一上)。又卷五(大正三‧二四上──中)。又卷六(大正三‧三二上)。

  注【70-009】『持世经』卷一(大正一四‧六四四下)。

  

  

  

  第三项 道智大经──重智慧

  阿弥陀Amita^bha佛在西方净土中,为大众宣讲『六波罗蜜经』、『道智大经』,是『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简称『大阿弥陀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所说的。这二部经的译者,学者间虽有异说,但总是与支娄迦谶Lokaraks!a及支谦有关的。在『大阿弥 [P563] 陀经』中,有『道智大经』的名字,可见『道智大经』的传出,是比『大阿弥陀经』更早的。但在汉译…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九章 大乘经之序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