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九章 大乘经之序曲▪P4

  ..续本文上一页虽有人反对,而不断的传出,数量竟是那么庞大!这正是适应时机需要的最好说明。菩萨藏 ──大乘经的出现,对当时的佛教界来说,真是势所必至,理所当然!

  

  

  注【68-001】『相应部』「迦叶相应」(南传一三‧二九七)。

  注【68-002】『杂阿含经』卷四一(大正二‧三0二中──三0三下)。『相应部』「迦叶相应」,缺佛请迦叶坐与分半座事(南传一三‧三一七──三二四)。

  注【68-003】『杂阿含经』卷四一(大正二‧三00下──三0一上)。『相应部』「迦叶相应」(南传一三‧二九九── 三0八) 。

  注【68-004】『分别功德论』卷上(大正二五‧三0下)。

  注【68-005】『瑜伽师地论』卷二五(大正三0‧四一八中)。

  注【68-006】『大正藏』编号一一三六──一一四四;九0五‧九0六经。『相应部』「迦叶相应」。

  注【68-007】『中部』(一一六)『仙吞经』(南传一一下‧六六──七二)。『增壹阿含经』卷三二(大正二‧七二三上 ──下)。

  注【68-008】『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大正四‧一九0上──二0二上)。『摩诃僧祇律』卷一三(大正二二‧三三七 [P552] 上)。

  注【68-009】『增壹阿含经』卷三二(大正二‧七二七上──中、七二四上)。

  注【68-010】『摩诃僧祇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

  注【68-011】『摩诃僧祇律』卷一三(大正二二‧三三七上)。

  注【68-012】『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大正二七‧六六0上)。

  注【68-013】水野弘元『经集』『犀角经』注(南传二四‧二五)。

  注【68-014】『中部』(一二八)『随烦恼经』(南传一一下‧一九五)。『铜鍱律』『大品』(南传三‧九0七)。『四分律』卷四三(大正二二‧八八二下)。 『中阿含经』卷一七『长寿王本起经』(大正一‧五二五下)。

  注【68-015】『四分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中)。

  注【68-016】『三论玄义检幽集』卷六(大正七0‧四六五中)。

  注【68-017】『分别功德论』卷一(大正二五‧三二中)。

  注【68-018】『小部』『譬喻』(南传二六‧一──一0)。

  注【68-019】『大事」十地,如山田龙城『大乘佛教成立论序说』所引(二六八)。

  注【68-020】『佛本行集经』卷六(大正三‧六八0下──六八二中)。『方广大庄严经』卷一(大正三‧五四四中──五四五上)。『普曜经』卷一,误作「八百」(大正三‧四八七上──下)。

  注【68-021】『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五一(大正二七‧七七二上)。 [P553]

  

  第二节 大乘佛教所传

  第一项 原始大乘与最古大乘

  在大乘经出现中,那些大乘经最先出现?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提出了「最古的大乘经」。以原始『般若经』与『阿!B粊佛国经』,及『般舟三昧经』与『大阿弥陀经』为二系,即般若法门与东方阿!B粊净土,西方阿弥陀净土与念佛的般舟三昧。次从古译大乘经中,所见的大乘经,推定为「先行大乘」。如『大阿弥陀经』所说的『道智大经』、『六波罗蜜经』;『遗曰摩尼宝经」所说的『六波罗蜜经』、『菩萨藏经』、『佛诸品』;其他古译经所说的『三品经』、『菩萨藏经』、『六波罗蜜经』。所以,『道智大经』、『六波罗蜜经』、『菩萨藏经』、『三品经』、『诸佛品』,是比较早出的大乘经(1)。博士的意见,着重于译出的先后。所说的二系及先行大乘,大体上是这样说的。

  

  静谷正雄所著『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分「原始大乘」与「初期大乘」。举『大阿弥陀经』,『阿!B粊佛国经』,『舍利弗悔过经』,『阿难四事经』,『月明菩萨经』,『龙施女经』,『七女经』,『老女人经』,『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梵志女首意经』,『佛说心明经』 [P554] ,『太子和(私?)休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十三部为「原始大乘经」。他以为:「本书分小品(般若)以前的原始大乘,小品(般若)以后的初期大乘」(2);也就是:「初期大乘佛教,(有)未受般若思想影响的原始大乘,般若以后的初期大乘二阶段」(3)。这二阶段的时代,推定为(4):

  

  图片

   │ 原始大乘 │ 初期大乘

   ────┼────────────┼────────────

   萌芽期 │ 纪元前一00──一 │ 纪元后五0──一00

   发达期 │ 纪元后一──一00 │ 纪元后一00──二五0

  

  「原始大乘」是未受般若思想影响的,所以「原始大乘」的教义,是(5):

  

  「原始大乘的教义,详细分别来说,以成佛为理想,四无量心,实践六波罗蜜。重誓愿,阿弥陀佛等他方佛的信仰。重佛塔供养,说若干三昧,安立菩萨阶位,礼佛忏悔法等」。

  

  重视塔寺与信愿的大乘,是一般的通俗的信行大乘;以此为原始,以法行的智证大乘为后起,是我们所不敢苟同的。在「初期大乘」中,列有『如来兴显经』,『大哀经』,似乎也没有考虑到「初期大乘」与「后期大乘」的区别。

  

  关于大乘经出现的先后,有几点是应该注意的。一、「法」是在先的;无论是信仰,行仪,修行方法,深义的证悟;传说的、传布的、传授的,都是先有「法」的存在,孕育成熟而集出来 [P555] 的。一种信仰,仪制,修行的教授,不是凭个人编写而有,总是比经典的集出为早的。二、『华严』、『般若』、『涅槃』、『大集』、『法华』等大经,固然有先集出的,续集的,补充的,或重新组合等过程,不能以一概全而说古说今。就是不太长的经典,也可能有过变化、补充的;这大体可依经文的体裁,或前后关联而论证出来。三、大乘佛经的出现,是多方面的。以人来说,重信的,重智的,重悲的;重理想的,不忘现实的;住阿兰若的,住寺院的;阐扬深义的,通俗教化的;出家的,在家的;重法的,重律的:因各人所重不同,领受佛法也就差别。在大乘佛教孕育成熟而涌现时,这也是「百川竞注」,从不同的立场而倾向于大乘,化合于大乘,成为大乘佛教的一个侧面。而这又相互影响,相互对立,相互融摄,而形成大乘佛教的全体。如忽略这些,任何考据、推论,都不可能表达「初期大乘佛教」成立的全貌。

  

  在佛教的发展中,是从部派佛教,演进到大乘佛教,但在大乘兴起后,部派佛教所有的教典或传说,也可能受影响,染上大乘色彩,或改化为大乘的经典。如『四分律比丘戒本』说:「我今说戒经,所说诸功德,施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6)。『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也说:「我已说戒经,众僧长净[布萨]竟,福利诸有情,皆共成佛道」(7)。发愿回向,众生同成佛道,是大乘的立场。声闻部派的『戒本』,怎么会回向佛道呢?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的旧律──『十诵比丘波罗提木叉戒本』说:「惭愧得具足,能得无为道,已说戒经竟,僧一心布萨」(8)。『 [P556] 十诵律』本,是愿大众得无为(涅槃)道的;其他部派的戒本,也是这样。可见『四分律』与『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是受到大乘的影响而有所修改了!又如尸利掘多S/ri^gupta,或音译「申日」,义译为「德护」等)请佛应供,设火坑毒饭来害佛的故事,『十诵律』,『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增壹阿含经』,南传的『法句义释』,都说到这件事(9),这是部派佛教固有的传说。现存汉译经中,如晋竺法护所译『月光菩萨经』,传为竺法护译的『申日经』,宋求那跋陀罗Gun!abhadra所译『申日儿本经』(10),叙事虽大致相同,却多了「申日」子月光 Candraprabha^,月光劝父──申日,切不可害佛。经说月光「慈悲愍世,……欲度众生」;「先世宿命,……志在大乘」;「过(去)世宿命学佛道」(11),是菩萨模样,但经义还是部派的旧传说。到了隋那连提耶舍Narendrayas/as所译『德护长者经』(12),赞月光童子菩萨的种种功德,已成为大乘经。月光童子菩萨末世护法的传说,对中国佛教的影响很大。传为支谦所译的『月明菩萨经』,说到「申日有子,字栴罗法(汉言月明),有清洁之行」(13)。不说申日害佛事,专为月光童子说菩萨行,也是大乘经,与高齐那连提耶舍所译的『月灯三昧经』有关(14),但『月灯三昧经』连篇偈颂,文字极为繁衍。申日及月光童子的传说,是在大乘开展中,部派旧传说的大乘化。受大乘影响而演化的例子,不在少数,如竺法护所译的『心明经』,梵志妇饭汁施佛,佛为梵志说尼拘陀树子的譬喻,故事见『根有律药事』(15)。『律』说:佛为梵志妇受辟支佛记,梵 [P557] 志闻佛说四谛而悟入。『心明经』说:「解深妙法,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影、响、野马,却三十劫当得作佛」;梵志也因佛说四谛而得悟(16),这是…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九章 大乘经之序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