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丁比丘说当来变经』(大正四八‧七上)。
注【67-007】『法灭尽经』(大正一二‧一一一九中)。
注【67-008】『瑜伽师地论』卷一六(大正三0‧三六三上)。
注【67-009】『瑜伽师地论』卷一六(大正三0‧三六五下──三六七上)。
注【67-010】『瑜伽师地论』卷一六(大正三0‧三六四上)。
注【67-011】『成唯识论』卷五(大正三一‧二四下)。
注【67-012】Suman%galavila^sini^(I. P. 15)。
注【67-013】『舍利弗问经』(大正二四‧九0二下)。
注【67-014】『入大乘论』卷下(大正三二‧四六上)。
注【67-015】『正法念处经』卷四六(大正一七‧二七一上)。又卷五二(大正一七‧三0六中)。
注【67-016】『入大乘论』卷上(大正三二‧三九中)。
注【67-017】本项,依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不断传出的部派佛教圣典」,略为补充而成。 [P546]
第三项 声闻藏‧辟支佛藏‧菩萨藏
「声闻」s/ra^vaka,是「多闻圣弟子」,从佛听闻声教而修证的,所以称为声闻,与「弟子」的意义相近。佛与声闻,是师与弟子的关系。佛在成佛以前,经长期的修行,称为「菩萨」bodhisattva,菩萨是立志求菩提的众生。在声闻与菩萨间,有称为「独觉」的圣者。这三类行人,合称为「三乘」,这是部派佛教所公认的。Pratyeka-buddha,音译为辟支迦佛、辟支佛,译义为「独觉」(或译作「各佛」),是各自独悟的意思。或梵音小异,读为Prati^tyaka-buddha ,译义为「缘觉」。佛教有「独觉」一类,与大迦叶Maha^ka^s/yapa是不无关系的,如『杂阿含经』卷四一(大正二‧三0一下)说:
「世尊告摩诃迦叶言:汝今已老,年耆根熟。粪扫衣重,我衣轻好。汝今可住僧中,着居士坏色轻衣!迦叶白佛言:世尊!我已长夜习阿练若,赞叹阿练若;(长夜习粪扫衣、乞食,赞叹)粪扫衣、乞食」(1)。
迦叶年纪老大了,释尊觉得不用着粗重的粪扫衣,住阿兰若。劝他回到僧伽中来,着轻好一些的居士施衣。但大迦叶拒绝了佛的好意,因为「长夜」以来,这样的生活方式,已经习惯了,「云何可舍」!此经,在『增壹阿含经』卷五(大正二‧五七0中)这样说: [P547] 「世尊告曰:迦叶!汝今年高长大,志衰朽弊,汝今可舍乞食乃至诸头陀行,亦可受诸长者请,并受衣裳。迦叶对曰:我今不从如来教,所以然者,若如来不成无上正真道者,我则成辟支佛。然彼辟支佛,尽行阿练若,……行头陀。如今不敢舍本所习,更学余行」。
依经说,住阿兰若等头陀行,是辟支佛所行的。上面曾说到,释尊出家修行,以及初期的佛弟子,都是住阿兰若,着粪扫衣,常乞食的。这是当时一般沙门的生活方式。释尊「依法摄僧」,重视僧伽的集体生活;采取不苦不乐的中道行,使更多的人能依法修证。所以释尊劝大迦叶住到僧伽中来,不妨着居士施衣,正是释尊建立僧伽的精意所在。大迦叶习惯了当时一般的沙门生活,独住阿兰若处,不愿意住在僧中,暗示了大迦叶与释尊在精神上的差距。大迦叶是相当自豪的,特别是发起主持了结集大会,成为(佛涅槃后的)佛教权威,所以有佛请迦叶坐,分迦叶半座,受佛粪扫衣,是世尊法子,成就六神通(有佛那样的广大胜妙功德)(2);在佛弟子中,迦叶是不同于一般弟子的。『增壹阿含经』称大迦叶所行的,是「辟支佛所行」。除生活方式外,辟支佛的特性,大迦叶的确是具备的。一、无师自悟:「若如来不成无上正真道者,我则成辟支佛」。因为释尊出世成佛,所以才现弟子身,而其实是自己能觉证的。二、不说法教化:佛劝大迦叶为大众说法,迦叶不愿意说:「今诸比丘难可为说法;若说法者,当有比丘不忍不喜」(3)。三、现神通:如『分别功德论』说:「夫辟支佛法,不说法教化,专以神足感动,三昧变现。大迦 [P548] 叶虽复罗汉取证,本识犹存」(4)。大迦叶的风格,就是辟支佛的风格,这是『杂阿含经』所暗示,『增壹阿含经』与『分别功德论』所明说的。『杂阿含经』的「记说」部分,一般分为「如来记说」与「弟子记说」,或「佛品」与「声闻品」。而『瑜伽师地论』『声闻地』,分为「声闻乘相应语」、「独觉乘相应语」、「如来乘相应语」(5)。这是将「如来记说」中,有关摩诃迦叶的十一经,别立为独觉乘的相应教(6)。大迦叶与辟支佛──独觉有关,在北方是被公认了的。
辟支佛」的名称,在佛教中是不太迟的。『中部』(一一六) 『仙吞经』,与『增壹阿含经』「力品」第七经相当,说到:王舍城Ra^jagr!ha五山中,惟有Isigili ──仙人山,名称是从来不变的。山中常有五百辟支佛住;并说辟支佛的名字(7)。『增壹阿含经』卷三二(大正二‧ 七二三中)说偈:
「诸佛未出时,此处贤圣居;自悟辟支佛,恒居此山中。此名仙人山,辟支佛所居;仙人及罗汉,终无空缺时」。
仙人山,与波罗奈Va^ra^n!asi^的仙人堕处R!s!ipatana一样,在释尊成佛以前,就是隐遁仙人们的住处。传说的古代仙人,也就是印度旧有的沙门。古佛、古胜者、古仙人,是印度一般所公认的,所以耆那教Jaina立二十三胜者,佛教有七佛(南传二十四佛,与耆那教更相近);十大仙人、五百仙人,也为佛教所传说。传说中的古仙人,就是住仙人山或仙人堕处(或 [P549] 译「仙人住处」)的。仙人的生活方式,与释尊弟子们的初期生活,没有太多的差别。释尊重视律制的集体生活,僧伽中心的佛教发展起来,成为声闻(出家)弟子的行仪。僧伽中心的声闻行,与大迦叶所代表的阿兰若头陀行,显然的不同。大迦叶的风格,与无师自悟的古仙人相近,渐被认为辟支佛一流。
声闻、辟支佛、佛(菩萨)──三乘圣者,都有传说的事迹。佛的事迹,如诞生以来,及末后的『涅槃譬喻』;过去生中修行的事迹,就是「本生」与「譬喻」。声闻弟子的宿世因缘,如西晋竺法护所译的『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大正藏』「本缘部」下)。佛弟子自说本起,共二九人。这一譬喻集,与『根有律药事』所说:佛与五百弟子,在阿耨达池Anavatapta 自说本起因缘相当;弟子自说的,共三十五人。『僧祇律』也说到『阿耨达池经』(8)。这是早期的『长老譬喻』;现存『小部』『譬喻』中的『长老譬喻』,共五四七人,是后来大大的补写了。由于佛世不可能有辟支佛,辟支根性的大迦叶,也成为佛的声闻弟子,所以佛世没有辟支佛因缘。但过去世中辟支佛的因缘,传出的也不少,如传说为支谦所译的『撰集百缘经』,第三『授记辟支佛品』。『增壹阿含经』也有爱念辟支佛、善目辟支佛等事缘(9)。大众部所传,『杂藏』中有「辟支佛、阿罗汉自说本行因缘」(10)。既有三乘圣者的事缘,也应有三乘法门。声闻弟子是闻佛声教而修证的,所传的教法,如『阿含经』,内容非常丰富。辟支佛呢?『僧祇律』说到『 [P550] 缘觉经』(11)。铜鍱部Ta^mras/a^t!i^ya所传,『小部』『譬喻』中,有『辟支佛譬喻』,共五八偈,是佛为阿难A^nanda说的。然依体裁,这是不能称为譬喻的。自九偈到四九偈──四一偈,实与『经集』『蛇品』的『犀角经』大体相合,每偈都以「应如犀角独游行」为结。说一切有部所传,名为『麟(角喻)颂』(12)。说出世部Lokottarava^din的「大事」,也有类似的一二偈(13)。这里虽有共传的古偈在内,但起初是可通于佛及声闻弟子的。如一一‧一二偈,与『中阿含经』『长寿王本起经』,『中部』(一二八)『随烦恼经』,『四分律』 『拘睒弥犍度』偈相同(14),只是犀角与象的不同而已。在三乘的传说中,取古传的『犀角经』,附以说明辟支佛的偈颂,编为『辟支佛譬喻』。总之,辟支佛也有『缘觉经』与辟支佛偈了。如来往昔修菩萨行,也应该有菩萨法门,这就是「菩萨藏」。『四分律』立『杂藏』,『杂藏』中有本『生经』、『方等经』(15)。依真谛Parama$rtha所传,法藏(护)部Dharmaguptaka立五藏:「四、咒藏;五、菩萨本因即名菩萨藏」(16)。这是将有关菩萨的『本生』等,从『杂藏』中分离出来,独立为菩萨藏。菩萨本生等,大众部Maha^sa^m!ghika也是编入『杂藏』的。依『分别功德论』,也别立为「菩萨藏」了(17)。但这是释迦菩萨历劫修行的事缘,以此为(后人可以修学的)菩萨法门,当然是不能满足的。到底过去佛为菩萨说些什么?有什么菩萨法门流传下来?于是铜鍱部立『佛譬喻』,有清净「诸佛国」说(18);说出世部「大事」,有「十地」说(19);法藏部等, [P551] 有「百八法明门」说(20)。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也传说:「佛一时与慈氏菩萨论世俗谛,舍利子等诸大声闻,莫能解了」(21)。声闻弟子可以不知不解,但不能说没有。于是声闻藏、辟支佛藏以外的菩萨藏,大大流传起来。这不是少数人的事,是佛教界普遍的希求。所以大乘经出现,…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九章 大乘经之序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