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雖有人反對,而不斷的傳出,數量竟是那麼龐大!這正是適應時機需要的最好說明。菩薩藏 ──大乘經的出現,對當時的佛教界來說,真是勢所必至,理所當然!
注【68-001】『相應部』「迦葉相應」(南傳一叁‧二九七)。
注【68-002】『雜阿含經』卷四一(大正二‧叁0二中──叁0叁下)。『相應部』「迦葉相應」,缺佛請迦葉坐與分半座事(南傳一叁‧叁一七──叁二四)。
注【68-003】『雜阿含經』卷四一(大正二‧叁00下──叁0一上)。『相應部』「迦葉相應」(南傳一叁‧二九九── 叁0八) 。
注【68-004】『分別功德論』卷上(大正二五‧叁0下)。
注【68-005】『瑜伽師地論』卷二五(大正叁0‧四一八中)。
注【68-006】『大正藏』編號一一叁六──一一四四;九0五‧九0六經。『相應部』「迦葉相應」。
注【68-007】『中部』(一一六)『仙吞經』(南傳一一下‧六六──七二)。『增壹阿含經』卷叁二(大正二‧七二叁上 ──下)。
注【68-008】『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大正四‧一九0上──二0二上)。『摩诃僧祇律』卷一叁(大正二二‧叁叁七 [P552] 上)。
注【68-009】『增壹阿含經』卷叁二(大正二‧七二七上──中、七二四上)。
注【68-010】『摩诃僧祇律』卷叁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
注【68-011】『摩诃僧祇律』卷一叁(大正二二‧叁叁七上)。
注【68-012】『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一二六(大正二七‧六六0上)。
注【68-013】水野弘元『經集』『犀角經』注(南傳二四‧二五)。
注【68-014】『中部』(一二八)『隨煩惱經』(南傳一一下‧一九五)。『銅鍱律』『大品』(南傳叁‧九0七)。『四分律』卷四叁(大正二二‧八八二下)。 『中阿含經』卷一七『長壽王本起經』(大正一‧五二五下)。
注【68-015】『四分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中)。
注【68-016】『叁論玄義檢幽集』卷六(大正七0‧四六五中)。
注【68-017】『分別功德論』卷一(大正二五‧叁二中)。
注【68-018】『小部』『譬喻』(南傳二六‧一──一0)。
注【68-019】『大事」十地,如山田龍城『大乘佛教成立論序說』所引(二六八)。
注【68-020】『佛本行集經』卷六(大正叁‧六八0下──六八二中)。『方廣大莊嚴經』卷一(大正叁‧五四四中──五四五上)。『普曜經』卷一,誤作「八百」(大正叁‧四八七上──下)。
注【68-021】『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一五一(大正二七‧七七二上)。 [P553]
第二節 大乘佛教所傳
第一項 原始大乘與最古大乘
在大乘經出現中,那些大乘經最先出現?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提出了「最古的大乘經」。以原始『般若經』與『阿!B粊佛國經』,及『般舟叁昧經』與『大阿彌陀經』爲二系,即般若法門與東方阿!B粊淨土,西方阿彌陀淨土與念佛的般舟叁昧。次從古譯大乘經中,所見的大乘經,推定爲「先行大乘」。如『大阿彌陀經』所說的『道智大經』、『六波羅蜜經』;『遺曰摩尼寶經」所說的『六波羅蜜經』、『菩薩藏經』、『佛諸品』;其他古譯經所說的『叁品經』、『菩薩藏經』、『六波羅蜜經』。所以,『道智大經』、『六波羅蜜經』、『菩薩藏經』、『叁品經』、『諸佛品』,是比較早出的大乘經(1)。博士的意見,著重于譯出的先後。所說的二系及先行大乘,大體上是這樣說的。
靜谷正雄所著『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過程』,分「原始大乘」與「初期大乘」。舉『大阿彌陀經』,『阿!B粊佛國經』,『舍利弗悔過經』,『阿難四事經』,『月明菩薩經』,『龍施女經』,『七女經』,『老女人經』,『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梵志女首意經』,『佛說心明經』 [P554] ,『太子和(私?)休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十叁部爲「原始大乘經」。他以爲:「本書分小品(般若)以前的原始大乘,小品(般若)以後的初期大乘」(2);也就是:「初期大乘佛教,(有)未受般若思想影響的原始大乘,般若以後的初期大乘二階段」(3)。這二階段的時代,推定爲(4):
圖片
│ 原始大乘 │ 初期大乘
────┼────────────┼────────────
萌芽期 │ 紀元前一00──一 │ 紀元後五0──一00
發達期 │ 紀元後一──一00 │ 紀元後一00──二五0
「原始大乘」是未受般若思想影響的,所以「原始大乘」的教義,是(5):
「原始大乘的教義,詳細分別來說,以成佛爲理想,四無量心,實踐六波羅蜜。重誓願,阿彌陀佛等他方佛的信仰。重佛塔供養,說若幹叁昧,安立菩薩階位,禮佛忏悔法等」。
重視塔寺與信願的大乘,是一般的通俗的信行大乘;以此爲原始,以法行的智證大乘爲後起,是我們所不敢苟同的。在「初期大乘」中,列有『如來興顯經』,『大哀經』,似乎也沒有考慮到「初期大乘」與「後期大乘」的區別。
關于大乘經出現的先後,有幾點是應該注意的。一、「法」是在先的;無論是信仰,行儀,修行方法,深義的證悟;傳說的、傳布的、傳授的,都是先有「法」的存在,孕育成熟而集出來 [P555] 的。一種信仰,儀製,修行的教授,不是憑個人編寫而有,總是比經典的集出爲早的。二、『華嚴』、『般若』、『涅槃』、『大集』、『法華』等大經,固然有先集出的,續集的,補充的,或重新組合等過程,不能以一概全而說古說今。就是不太長的經典,也可能有過變化、補充的;這大體可依經文的體裁,或前後關聯而論證出來。叁、大乘佛經的出現,是多方面的。以人來說,重信的,重智的,重悲的;重理想的,不忘現實的;住阿蘭若的,住寺院的;闡揚深義的,通俗教化的;出家的,在家的;重法的,重律的:因各人所重不同,領受佛法也就差別。在大乘佛教孕育成熟而湧現時,這也是「百川競注」,從不同的立場而傾向于大乘,化合于大乘,成爲大乘佛教的一個側面。而這又相互影響,相互對立,相互融攝,而形成大乘佛教的全體。如忽略這些,任何考據、推論,都不可能表達「初期大乘佛教」成立的全貌。
在佛教的發展中,是從部派佛教,演進到大乘佛教,但在大乘興起後,部派佛教所有的教典或傳說,也可能受影響,染上大乘色彩,或改化爲大乘的經典。如『四分律比丘戒本』說:「我今說戒經,所說諸功德,施一切衆生,皆共成佛道」(6)。『根本說一切有部戒經』也說:「我已說戒經,衆僧長淨[布薩]竟,福利諸有情,皆共成佛道」(7)。發願回向,衆生同成佛道,是大乘的立場。聲聞部派的『戒本』,怎麼會回向佛道呢?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的舊律──『十誦比丘波羅提木叉戒本』說:「慚愧得具足,能得無爲道,已說戒經竟,僧一心布薩」(8)。『 [P556] 十誦律』本,是願大衆得無爲(涅槃)道的;其他部派的戒本,也是這樣。可見『四分律』與『根本說一切有部戒經』,是受到大乘的影響而有所修改了!又如屍利掘多S/ri^gupta,或音譯「申日」,義譯爲「德護」等)請佛應供,設火坑毒飯來害佛的故事,『十誦律』,『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增壹阿含經』,南傳的『法句義釋』,都說到這件事(9),這是部派佛教固有的傳說。現存漢譯經中,如晉竺法護所譯『月光菩薩經』,傳爲竺法護譯的『申日經』,宋求那跋陀羅Gun!abhadra所譯『申日兒本經』(10),敘事雖大致相同,卻多了「申日」子月光 Candraprabha^,月光勸父──申日,切不可害佛。經說月光「慈悲愍世,……欲度衆生」;「先世宿命,……志在大乘」;「過(去)世宿命學佛道」(11),是菩薩模樣,但經義還是部派的舊傳說。到了隋那連提耶舍Narendrayas/as所譯『德護長者經』(12),贊月光童子菩薩的種種功德,已成爲大乘經。月光童子菩薩末世護法的傳說,對中國佛教的影響很大。傳爲支謙所譯的『月明菩薩經』,說到「申日有子,字栴羅法(漢言月明),有清潔之行」(13)。不說申日害佛事,專爲月光童子說菩薩行,也是大乘經,與高齊那連提耶舍所譯的『月燈叁昧經』有關(14),但『月燈叁昧經』連篇偈頌,文字極爲繁衍。申日及月光童子的傳說,是在大乘開展中,部派舊傳說的大乘化。受大乘影響而演化的例子,不在少數,如竺法護所譯的『心明經』,梵志婦飯汁施佛,佛爲梵志說尼拘陀樹子的譬喻,故事見『根有律藥事』(15)。『律』說:佛爲梵志婦受辟支佛記,梵 [P557] 志聞佛說四谛而悟入。『心明經』說:「解深妙法,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影、響、野馬,卻叁十劫當得作佛」;梵志也因佛說四谛而得悟(16),這是…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九章 大乘經之序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