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九章 大乘經之序曲▪P5

  ..續本文上一頁部派所傳故事而大乘化的一例。如支謙所譯的『老女人經』(異譯有宋失譯的『老母經』,求那跋陀羅所譯『老母女六英經』):佛爲老母說深法──來無所從,去無所至。這位老女人,是佛過去生中的生母;爲授記──往生阿彌陀佛國,將來成佛(17)。老女人是佛過去的生母,也出于『根有律藥事』,但老母是聞四谛法,得預流果(18)。又如支謙所譯的『七女經』:佛因婆羅門的七位女兒,說到過去迦葉Ka^s/yapa佛時,機惟尼王的七女事,爲七女授記作佛(19)。七女事,與南傳『本生』、『長老尼譬喻』所說相關 (20)。七女是Kiki(梵語Kr!kin)王女,Kiki王是迦葉佛的護持供養者。部派所傳,七女是今七大比丘尼(阿羅漢)的夙世事,而『七女經』的七女,轉化爲發菩提心,將來成佛了。這類篇幅不太長的經典,是在大乘開展中,部派所傳故事的大乘化,不是大乘佛教的先聲。本書所要注意的,是部派佛教內容的大乘傾向,引發大乘,大乘佛法開展的曆程。

  

  

  注【69-001】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九八──一叁叁)。

  注【69-002】靜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過程』(二九六)。

  注【69-003】靜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過程』(二九叁)。

  注【69-004】靜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過程』(二七四)。 [P558]

  注【69-005】靜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過程』(四八)。

  注【69-006】『四分律比丘戒本』(大正二二‧一0二叁上)。

  注【69-007】『根本說一切有部戒經』(大正二四‧五0八上)。

  注【69-008】『十誦比丘波羅提木叉戒本』(大正二叁‧四七九上)。

  注【69-009】『十誦律』卷六一(大正二叁‧四六四中──下)。『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卷七‧八(大正二四 ‧四四叁中──四四五中)。『增壹阿含經』卷四一(大正二‧七七叁下──七七五中)。『法句釋』,見『印度佛教固有名詞辭典』(六二一)。

  注【69-010】『月光童子經』(大正一四‧八一五上以下)。『申日經』(大正一四‧八一七下以下)。『申日兒本經』(大正一四‧八一九下以下)。

  注【69-011】『月光童子經』(大正一四‧八一六上)。『申日經』(大正一四‧八一八中)。 『申日兒本經』(大正一四 ‧八一九下)。

  注【69-012】『德護長者經』(大正一四‧八四0中以下)。

  注【69-013】『月光菩薩經』(大正叁‧四一一上)。注說「漢言」,本經可能不是支謙譯的。『申日經』也說:「申日有子,名栴羅法(漢言月光)」(大正一四‧八一八中),可能與『月明菩薩經』,出于同一人所譯。

  注【69-014】『月燈叁昧經』卷八(大正一五‧五九九下──六00下)。

  注【69-015】『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卷八(大正二四‧叁六上──叁七上)。 [P559]

  注【69-016】『心明經』(大正一四‧九四二下)。

  注【69-017】『老女人經』(大正一四‧九一一下──九一二中) 。

  注【69-018】『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卷一0(大正二四‧四四中)。

  注【69-019】『七女經』(大正一四‧九0七下──九0九中)。

  注【69-020】『小部』『本生』(南傳叁九‧二六五)。『小部』『長老尼譬喻』(南傳二七‧四0五──四四六)。  

  

  第二項 六度集──重慈悲

  初期大乘經中所見的,被稱爲「先行大乘」的,試爲分別的檢討。

  

  『大阿彌陀經』,『平等覺經』,說到『六波羅蜜經』。『遺曰摩尼寶經』及異譯本,在「樂求經法」中,都有『六波羅蜜」。『佛說太子和(私?)休經』,與異譯『佛說太子刷護經』,也說到『六波羅蜜經』。『月燈叁昧經』說到「六波羅蜜」,梵本作S!at!pa^ramita^-sam!gi^ti 。sam!gi^ti,一般譯作「結集」或「集」,所以是『六波羅蜜集』。這確是古代流行,早于大乘經,而被看作大乘經的聖典。在漢譯的經典中,吳康僧會(西元二五一年)譯出的『六度集』,或名『六度集經』,與大乘經所見的『六波羅蜜經』、『六波羅蜜集』相合。這部經,共八卷,以六度分類:布施度無極二十六事,持戒度無極十五事,忍辱度無極十叁事,精進度無極十九事 [P560] ,禅度無極九事,明度無極九事,合共九十一事。然禅度初說(七四),「禅度無極者雲何」一事,是禅度的解說(1);如除去這一事,全集實爲九十事。所說的菩薩六度大行,都出于「本生」,惟有禅度所說,體例有些不合。如(七五──七六)「昔者比丘」下,是比丘們修禅的一般情形,卻以「菩薩禅度無極一心如是」作結(2)。(七七──七九)叁事,是釋尊成佛以前的入禅故事。(八0)事,出于『長阿含經』的『遊行經』(3),也是釋尊的現生事。(八一)是『般若經』常悲(常啼Sada^prarudita)菩薩事;但說「衆佑自說爲菩薩時,名曰常悲」(4),作爲釋尊的「本生」,與『般若經』不合。(八二)事是釋尊的「本生」。禅度的體例,與其他五度不同,又加入『般若經』常啼菩薩的求法故事。『六度集經』以外,『出叁藏記集』「新集續撰失譯雜經錄」中,有當時有本可據的『本行六波羅蜜經』一卷(5);又『六波羅蜜經』一卷,『六度六十行經』一卷(6),極可能是『六度集經』同性質的聖典。『六度六十行經』,應該是六十事的譯本。六度,本從「本生」的內容分類而來。選擇部分的「本生」談,隨類編集,稱爲『六度集』。或作『應六波羅蜜經』(7),應是相應sam!yukta,正是隨類纂集的意思。這雖是部派佛教所傳的,但是菩薩修行的模範,受到佛教界的尊重(古代每用爲通俗教化的材料)。大乘菩薩道,依此而開展出來(在流傳中,受到大乘佛教的影響)。

  

  六度,是從釋尊菩薩時代的大行而類集所成的,所以充滿人間的現實意味。禅度而屬于「本 [P561] 生」的,僅有(八二)一事,可見菩薩道是不重禅定的。依『六度集經』對六度的解說,可見菩薩道是重于悲行的,如『六度集經』(8)說:

  

   「布施度無極者,厥則雲何?慈育人物,悲愍群邪,喜賢成度,護濟衆生。………布施衆生,饑者食之,渴者飲之,寒衣、熱涼,疾濟以藥。車馬舟輿,衆寶名珍,妻子、國土,索即惠之」。 「忍辱度無極者,厥則雲何?……衆生所以有亡國、破家、危身、滅族,生有斯患,死有叁(惡)道之辜,皆由不能懷忍行慈,使其然矣。菩薩覺之,即自誓曰:吾甯就湯火之酷,菹醢之患,終不恚毒加于衆生。……自覺之後,世世行慈」。 「精進度無極者,厥則雲何?精存道奧,進之無怠。……若夫濟衆生之路,前有湯火之難,刃毒之害,投躬危命,喜濟衆艱」。

  

  布施,忍辱,精進,充滿了對衆生的悲心悲行。布施度利濟衆生(並不重供養叁寶),共二十六事,占全經百分之二十九,可見悲濟衆生的重要!大乘經說:「菩薩但從大悲生,不從余善生」,說明了悲濟在菩薩道中的地位。最足以表現大乘慈悲精神的,是釋尊。釋尊「本生」的重于悲濟,如『六度集經』所說。釋尊立願在穢土成佛,所以從淨土來聽法的,都贊歎釋尊的慈悲,在穢土修行的功德。如『持世經』說:「我常長夜莊嚴如是願,如是精進忍辱行:爲苦惱衆生 [P562] 無救護者,無依止者,多墮惡道者,我于爾時(在五濁惡世)當成佛道,利益無量阿僧祇衆生」 (9)。在穢土修行,在穢土成佛度衆生,如釋尊那樣,正是悲增上菩薩的楷模!

  

  

  注【70-001】『六度集經』卷七(大正叁‧叁九上──中)。

  注【70-002】『六度集經』卷七(大正叁‧叁九下──四一上)。

  注【70-003】『長阿含經』卷叁『遊行經』(大正一‧一九上──下)。

  注【70-004】『六度集經』卷七(大正叁‧四叁上)。

  注【70-005】『出叁藏記集』卷四(大正五五‧二九下)。

  注【70-006】『出叁藏記集』卷四(大正五五‧叁六中)。

  注【70-007】『大寶積經』卷七七『富樓那會』(大正一一‧四四一中)。

  注【70-008】『六度集經』卷一(大正叁‧一上)。又卷五(大正叁‧二四上──中)。又卷六(大正叁‧叁二上)。

  注【70-009】『持世經』卷一(大正一四‧六四四下)。

  

  

  

  第叁項 道智大經──重智慧

  阿彌陀Amita^bha佛在西方淨土中,爲大衆宣講『六波羅蜜經』、『道智大經』,是『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簡稱『大阿彌陀經』),『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所說的。這二部經的譯者,學者間雖有異說,但總是與支婁迦谶Lokaraks!a及支謙有關的。在『大阿彌 [P563] 陀經』中,有『道智大經』的名字,可見『道智大經』的傳出,是比『大阿彌陀經』更早的。但在漢譯…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九章 大乘經之序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