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富、眷屬──人與人的和諧滿意、知識、能力、權位,都有更好的要求,更圓滿的要求。「做了皇帝想成仙」,就是這一意欲的表現。但自我的無限欲求,在相對的現實界,是永不能滿足的。觸對外界,無限虛空與光明等,不能明了而感到神秘,于是自我的意欲,不斷的影射出去,想象爲神。神是隨人類的進步而進步,發展到最高神,那神就是永恒的;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絕對的權力,主宰著一切,關懷著人類的命運。自我意欲的絕對化,想象爲絕對的神。直覺得人──自己有神的一分神性,于是不能在自己身上得到滿足的,企圖從對神的信仰與神的救濟中實現出來。一般的宗教要求,似乎在這樣的情形下得到了滿足。所以,大衆部系的理想佛,是將人類固有的宗教意識,表現于佛法中。可說是一般宗教意識的神性,經佛法的淨化,而表現爲佛的德性。這真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也應該是,無始以來,人類爲無明(愚昧)所蔽,所表現出的生命意欲的愚癡相。總之,這樣的佛陀,不但一般宗教意識充 [P170] 實了;「本生」、「譬喻」、「因緣」中的佛與菩薩,與現實人間佛的不調和,也可以解釋會通了。不過理想的佛陀,雖說是神的佛化,而到底經過了佛法淨化。一、佛是修行所成的(以後發展到本來是佛,就是進一步的神化);二、佛不會懲罰人,唯有慈悲;叁、修行成佛,佛佛平等,不是神教那樣,雖永生于神的世界,而始終是被治的,比神低一級。以理想的佛陀爲理想,而誓願修學成就,就進入大乘的領域。
現實人間的佛陀,是重視早期的經、律。理想的佛陀,是重視晚起的「本生」、「譬喻」、「因緣」,主要是偈頌。在原始結集中,祇夜geya本爲一切偈頌的通稱(16)。第二結集時,「本生」、「譬喻」、「因緣」而被編入『阿含經』的,都是長行(或含有偈頌)。當時的偈頌,祇夜作爲「八衆誦」的別名,而稱其他的爲優陀那uda^na、伽陀ga^tha^。除少數編入『阿含經』外,多數沒有被選取,而流傳在外。後起的「本生」、「譬喻」、「因緣」,依銅鍱部所傳來說,多數是偈頌。如『長老偈經』、『長老尼偈經』、『譬喻經』、『佛種姓經』,都是偈頌。『本生經』的核心,也是偈頌(巴利文),以錫蘭文的長行來解說。「本生」、「譬喻」、「因緣」是「傳說」,大抵因通俗宣教而盛行起來。展轉傳說,傳說是容易變化的,愈傳愈多。不知是誰爲誰說(推尊爲佛說),代表了一般佛教的群衆傾向。偈頌是創作,是各部各派的文學家,取傳說或贊佛法僧而創作的。文學優美的,被傳誦而流傳下來。大衆部及分別論者所說, [P171] 「諸佛世尊皆是出世」,「佛身無漏」,都是依偈頌而說的。佛在世間而不著世間,出于『雜阿含經』;銅鍱部編入『增支部』(17)。佛身無漏,出于『中阿含經』的『世間經』;銅鍱部編入『增支部』(18)。又如大衆部及分別論者說如來常在定,依『中阿含經』的『龍象經』,是優陀夷 Uda^yin贊佛的『龍相應頌』;銅鍱部也編入『增支部』(19)。依說一切有部系,祇夜(偈頌的通稱)是不了義的,『雜阿含經』有明確的說明(20)。因爲偈頌是詩歌,爲音韻及字數所限,不能條理分明的作嚴密的說理,總是簡要的,概括的;偈頌是不適宜于敘說法相的。而且,偈頌是文藝的,文藝是長于直覺,多少有點誇張,因爲這才能引起人的同感。偈頌是不能依照文字表面來解說的,如『詩』說「靡有孑遺」,決不能解說爲殷人都死完了。詩歌是不宜依文解義的,所以判爲不了義。說一切有部對于當時的偈頌,采取了批判的立場,如『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1)說:
「此不必須通,以非素怛纜、毗奈耶、阿毗達磨所說,但是造製文頌。夫造文頌,或增或減,不必如義」。 「諸贊佛頌,言多過實,如分別論者贊說世尊心常在定。……又贊說佛恒不睡眠。……如彼贊佛,實不及言」。 「達羅達多是文頌者,言多過實,故不須通」。
文頌是「言多過實」,也就是「實不及言」,誇張的成分多,所說不一定與內容相合的,所 [P172] 以是不了義的。但大衆部及分別說者,意見不同。如在結集中,銅鍱部的經藏,立爲五部;以偈頌爲主的『小(雜)部』,與其他四部,有同等的地位。大衆部、化地部、法藏部,雖稱四部爲『四阿含』,稱『小部』爲『雜藏』,但同樣的屬于經藏(22),這都表示了對偈頌的尊重。說一切有部的經藏,只是『四阿含經』。這些偈頌,或稱爲『雜藏』而流傳于叁藏以外,在理論上,與「諸傳所說,或然不然」的傳說一樣,是不能作爲佛法之定量的。大衆部等說:「世尊所說,無不如義」(23),這是以一切佛說爲了義;傳爲佛說的偈頌,是可以依照文字表面來解說的。于是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些超現實的佛陀觀,適應一般宗教意識的需要,在文頌者的歌頌下,漸漸的形成。
注【26-001】『長阿含經』卷四『遊行經』(大正一‧二七中)。 『長部』(一六)『大般涅槃經』(南傳七‧一四八)。
注【26-002】『佛所行贊』卷五(大正四‧四七下──四八上)。『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大正一二‧一一一0下)。
注【26-003】『雜阿含經』卷二四(大正二‧一七六下)。『相應部』「念處相應」(南傳一六上‧叁八五)。
注【26-004】『雜阿毗昙心論』卷一0(大正二八‧九五叁上)。
注【26-005】『義足經』卷下(大正四‧一八四下──一八六下)。
注【26-006】『大唐西域記』卷四(大正五一‧八九叁中)。 [P173]
注【26-007】『大乘大義章』卷上(續九六‧五下)。
注【26-008】『異部宗輪論』(大正四九‧一七上)。
注【26-009】『長阿含經』卷叁『遊行經』(大正一‧二0下)。
注【26-010】『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一(大正二九‧叁叁一上、叁叁二上)。
注【26-011】『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叁0(大正二七‧一五六上──中)。
注【26-012】『增壹阿含經』卷一八(大正二‧六叁七中)。
注【26-013】『長阿含經』卷二『遊行經』(大正一‧一五下)。『長部』(一六) 『大般涅槃經』(南傳七‧七五── 七六) 。
注【26-014】『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卷一八(大正二四‧九四上──九七上)。
注【26-015】『大智度論』卷九(大正二五‧一二二上)。
注【26-016】拙作『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五二0──五二一)。
注【26-017】『雜阿含經』卷四(大正二‧二八中)。『增支部』「四集」(南傳一八‧七0)。
注【26-018】『中阿含經』卷叁四『世間經』(大正一‧六四五中)。『增支部』「四集」(南傳一八‧四叁)。
注【26-019】『中阿含經』卷二九『龍象經』(大正一‧六0八下)。『增支部』「六集」(南傳二0‧九0)。
注【26-020】拙作『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五二0──五二一)。
注【26-021】『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一七二(大正二七‧八六六中)。又卷七九(大正二七‧四一0中)。又卷六九 [P174] (大正二七‧叁五八中)。
注【26-022】拙作『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四六七──四七0)。
注【26-023】『異部宗輪論』(大正四九‧一五中)。 [P175]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叁章 本生‧譬喻‧因緣之流傳》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