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三章 本生‧譬喻‧因缘之流传▪P11

  ..续本文上一页富、眷属──人与人的和谐满意、知识、能力、权位,都有更好的要求,更圆满的要求。「做了皇帝想成仙」,就是这一意欲的表现。但自我的无限欲求,在相对的现实界,是永不能满足的。触对外界,无限虚空与光明等,不能明了而感到神秘,于是自我的意欲,不断的影射出去,想象为神。神是随人类的进步而进步,发展到最高神,那神就是永恒的;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绝对的权力,主宰着一切,关怀着人类的命运。自我意欲的绝对化,想象为绝对的神。直觉得人──自己有神的一分神性,于是不能在自己身上得到满足的,企图从对神的信仰与神的救济中实现出来。一般的宗教要求,似乎在这样的情形下得到了满足。所以,大众部系的理想佛,是将人类固有的宗教意识,表现于佛法中。可说是一般宗教意识的神性,经佛法的净化,而表现为佛的德性。这真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也应该是,无始以来,人类为无明(愚昧)所蔽,所表现出的生命意欲的愚痴相。总之,这样的佛陀,不但一般宗教意识充 [P170] 实了;「本生」、「譬喻」、「因缘」中的佛与菩萨,与现实人间佛的不调和,也可以解释会通了。不过理想的佛陀,虽说是神的佛化,而到底经过了佛法净化。一、佛是修行所成的(以后发展到本来是佛,就是进一步的神化);二、佛不会惩罚人,唯有慈悲;三、修行成佛,佛佛平等,不是神教那样,虽永生于神的世界,而始终是被治的,比神低一级。以理想的佛陀为理想,而誓愿修学成就,就进入大乘的领域。

  

  现实人间的佛陀,是重视早期的经、律。理想的佛陀,是重视晚起的「本生」、「譬喻」、「因缘」,主要是偈颂。在原始结集中,祇夜geya本为一切偈颂的通称(16)。第二结集时,「本生」、「譬喻」、「因缘」而被编入『阿含经』的,都是长行(或含有偈颂)。当时的偈颂,祇夜作为「八众诵」的别名,而称其他的为优陀那uda^na、伽陀ga^tha^。除少数编入『阿含经』外,多数没有被选取,而流传在外。后起的「本生」、「譬喻」、「因缘」,依铜鍱部所传来说,多数是偈颂。如『长老偈经』、『长老尼偈经』、『譬喻经』、『佛种姓经』,都是偈颂。『本生经』的核心,也是偈颂(巴利文),以锡兰文的长行来解说。「本生」、「譬喻」、「因缘」是「传说」,大抵因通俗宣教而盛行起来。展转传说,传说是容易变化的,愈传愈多。不知是谁为谁说(推尊为佛说),代表了一般佛教的群众倾向。偈颂是创作,是各部各派的文学家,取传说或赞佛法僧而创作的。文学优美的,被传诵而流传下来。大众部及分别论者所说, [P171] 「诸佛世尊皆是出世」,「佛身无漏」,都是依偈颂而说的。佛在世间而不着世间,出于『杂阿含经』;铜鍱部编入『增支部』(17)。佛身无漏,出于『中阿含经』的『世间经』;铜鍱部编入『增支部』(18)。又如大众部及分别论者说如来常在定,依『中阿含经』的『龙象经』,是优陀夷 Uda^yin赞佛的『龙相应颂』;铜鍱部也编入『增支部』(19)。依说一切有部系,祇夜(偈颂的通称)是不了义的,『杂阿含经』有明确的说明(20)。因为偈颂是诗歌,为音韵及字数所限,不能条理分明的作严密的说理,总是简要的,概括的;偈颂是不适宜于叙说法相的。而且,偈颂是文艺的,文艺是长于直觉,多少有点夸张,因为这才能引起人的同感。偈颂是不能依照文字表面来解说的,如『诗』说「靡有孑遗」,决不能解说为殷人都死完了。诗歌是不宜依文解义的,所以判为不了义。说一切有部对于当时的偈颂,采取了批判的立场,如『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21)说:

  

   「此不必须通,以非素怛缆、毗奈耶、阿毗达磨所说,但是造制文颂。夫造文颂,或增或减,不必如义」。 「诸赞佛颂,言多过实,如分别论者赞说世尊心常在定。……又赞说佛恒不睡眠。……如彼赞佛,实不及言」。 「达罗达多是文颂者,言多过实,故不须通」。

  

  文颂是「言多过实」,也就是「实不及言」,夸张的成分多,所说不一定与内容相合的,所 [P172] 以是不了义的。但大众部及分别说者,意见不同。如在结集中,铜鍱部的经藏,立为五部;以偈颂为主的『小(杂)部』,与其他四部,有同等的地位。大众部、化地部、法藏部,虽称四部为『四阿含』,称『小部』为『杂藏』,但同样的属于经藏(22),这都表示了对偈颂的尊重。说一切有部的经藏,只是『四阿含经』。这些偈颂,或称为『杂藏』而流传于三藏以外,在理论上,与「诸传所说,或然不然」的传说一样,是不能作为佛法之定量的。大众部等说:「世尊所说,无不如义」(23),这是以一切佛说为了义;传为佛说的偈颂,是可以依照文字表面来解说的。于是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些超现实的佛陀观,适应一般宗教意识的需要,在文颂者的歌颂下,渐渐的形成。

  

  

  注【26-001】『长阿含经』卷四『游行经』(大正一‧二七中)。 『长部』(一六)『大般涅槃经』(南传七‧一四八)。

  注【26-002】『佛所行赞』卷五(大正四‧四七下──四八上)。『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大正一二‧一一一0下)。

  注【26-003】『杂阿含经』卷二四(大正二‧一七六下)。『相应部』「念处相应」(南传一六上‧三八五)。

  注【26-004】『杂阿毗昙心论』卷一0(大正二八‧九五三上)。

  注【26-005】『义足经』卷下(大正四‧一八四下──一八六下)。

  注【26-006】『大唐西域记』卷四(大正五一‧八九三中)。 [P173]

  注【26-007】『大乘大义章』卷上(续九六‧五下)。

  注【26-008】『异部宗轮论』(大正四九‧一七上)。

  注【26-009】『长阿含经』卷三『游行经』(大正一‧二0下)。

  注【26-010】『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一(大正二九‧三三一上、三三二上)。

  注【26-011】『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三0(大正二七‧一五六上──中)。

  注【26-012】『增壹阿含经』卷一八(大正二‧六三七中)。

  注【26-013】『长阿含经』卷二『游行经』(大正一‧一五下)。『长部』(一六) 『大般涅槃经』(南传七‧七五── 七六) 。

  注【26-014】『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一八(大正二四‧九四上──九七上)。

  注【26-015】『大智度论』卷九(大正二五‧一二二上)。

  注【26-016】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五二0──五二一)。

  注【26-017】『杂阿含经』卷四(大正二‧二八中)。『增支部』「四集」(南传一八‧七0)。

  注【26-018】『中阿含经』卷三四『世间经』(大正一‧六四五中)。『增支部』「四集」(南传一八‧四三)。

  注【26-019】『中阿含经』卷二九『龙象经』(大正一‧六0八下)。『增支部』「六集」(南传二0‧九0)。

  注【26-020】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五二0──五二一)。

  注【26-021】『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二(大正二七‧八六六中)。又卷七九(大正二七‧四一0中)。又卷六九 [P174] (大正二七‧三五八中)。

  注【26-022】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四六七──四七0)。

  注【26-023】『异部宗轮论』(大正四九‧一五中)。 [P175]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三章 本生‧譬喻‧因缘之流传》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