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譯的,法義與初期大乘相近,而龍樹論沒有引用的,共有叁十五部,如:
圖片
1 『阿惟越致遮經』 四卷
2 『文殊師利嚴淨經』 二卷
3 『文殊師利現寶藏經』 二卷
4 『等集衆德叁昧經』 叁卷
5 『大淨法門經』 一卷
6 『須真天子經』 二卷
7 『幻士仁賢經』 一卷
8 『魔逆經』 一卷
9 『濟諸方等學經』 一卷
[P34]
10『德光太子經』 一卷
11『決定總持經』 一卷
12『五十緣身行經』 一卷
13『須摩提菩薩經』 一卷
14『方等泥洹經』 二卷
15『大善權經』 二卷
16『無言童子經』 一卷
17『大方等頂王經』 一卷
18『文殊師利悔過經』 一卷
19『滅十方冥經』 一卷
20『無思議孩童經』 一卷
21『寶網童子經』 一卷
22『順權方便經』 二卷
23『普門品經』 一卷
24『如幻叁昧經』 二卷
[P35]
25『彌勒本願經』 一卷
26『乳光經』 一卷
27『心明經』 一卷
28『無所希望經』 一卷
29『獨證自誓叁昧經』 一卷
30『無極寶叁昧經』 一卷
31『阿術達經』 一卷
32『叁品修行經』(52) 一卷
33『舍頭谏太子二十八宿經』 一卷
34『光世音大勢至授決經』 一卷
35『超日明叁昧經』 二卷
東晉譯出,而應歸入初期大乘的,有:
圖片
1.『菩薩藏經』(『富樓那問』) 叁卷 秦鸠摩羅什譯
2.『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一卷 秦鸠摩羅什譯
3.『無量壽經』 一卷 秦鸠摩羅什譯
[P36]
4.『演道俗業經』 一卷 失譯
5.『長者子辯意經』 一卷 失譯
6.『內外六波羅蜜經』 一卷 失譯
7.『菩薩道樹叁昧經』 一卷 失譯
8.『黑氏梵志經』 一卷 失譯
9.『菩薩逝經』 一卷 失譯
上來總計,龍樹論引大乘經叁十七部;漢、魏、吳譯的十四部;竺法護譯的叁十五部;羅什及失譯的九部。在現存漢譯的大乘經中,除去重譯的,代表初期大乘經的,包括好多部短篇在內,也不過九十多部。附帶要說到的,一、竺法護所譯的,如『度世品經』,『等目菩薩所問經』,『如來興顯經』,都是大部『華嚴經』的一品。『大哀經』,『寶女所問經』,『寶髻經』,是『大集經』的一分。在『究竟一乘寶性論』中,引用了『大哀經』,『寶女經』,『如來興顯經』,以說明如來藏、佛性。與竺法護同時的法炬,譯出了『大方等如來藏經』(53),可見那個時代,後期大乘經已開始傳來了。二、支謙曾譯出『大般泥洹經』二卷,僧佑考訂爲:「其支謙大般泥洹,與方等泥洹大同」;「方等泥洹經[竺法護釋法顯]:右一經,二人異出」(54)。支謙的『大般泥洹』,是『方等泥洹經』的別譯,所以『曆代叁寶紀』說:「此略大本序分,哀歎品爲二卷,後叁紙 [P37] 小異耳」(55),是不足信的!叁、昙無谶譯出的『大雲經』,說到:「如來常樂我淨」,「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我涅槃後千二百年,南天竺地有大國王,名娑多婆呵那」;「如是衆生樂見比丘」(56):與龍樹的時代相當。龍樹論說到了『大雲經』,似乎早了一點,可能是後人附入龍樹論的。從後期大乘經的傳來,可推見(南方)後期大乘經的興起,約在西元二叁0──二五0年頃。
注【5-001】林屋友次郎『佛教及佛教史之研究』(二九一─叁00)。
注【5-002】『大智度論』卷一00(大正二五‧七五六上)。
注【5-003】『大智度論』卷六七(大正二五‧五二九中)。
注【5-004】『大智度論』卷七九(大正二五‧六二0上)。
注【5-005】『大智度論』卷七叁(大正二五‧五七六下)。以下都引一文爲例。
注【5-006】『大智度論』卷五(大正二五‧九四中──九五中)。
注【5-007】『大智度論』卷四九(大正二五‧四一一上)。又卷二九(大正二五‧二七二上)。
注【5-008】『大智度論』卷一(大正二五‧五九上)。又卷一0(大正二五‧一二七下──一二八上)。
注【5-009】『大智度論』卷九(大正二五,一二七上)。
注【5-010】『大智度論』卷二八(大正二五‧二六六下)。
注【5-011】『十住毗婆沙論』卷一七(大正二六‧一一八下)。又卷一六(大正二六‧一一0下)。 [P38]
注【5-012】『大智度論』卷二七(大正二五‧二五七中)。又卷五叁(大正二五‧四四二上)。又卷二0(大正二五‧二一一下)。
注【5-013】『十住毗婆沙論』卷一六(大正二六‧一0九下)。
注【5-014】『大智度論』卷一0(大正二五‧一叁四中)。
注【5-015】『大智度論』卷九(大正二五‧一二二上)。
注【5-016】『大智度論』卷二九(大正二五‧二七六上)。又卷叁叁(大正二五‧叁0六上)。
注【5-017】『大智度論』卷七(大正二五‧一0九中)。
注【5-018】『大智度論』卷八一(大正二五‧六叁一上)。又卷二0(大正二五‧二一一中)。又卷二二(大正二五‧二二七中)。又卷二八(大正二五‧二六七上)。
注【5-019】『大智度論』卷一0(大正二五‧一二八中)。
注【5-020】『大智度論』卷一0(大正二五‧一二九中)。
注【5-021】『大智度論』卷叁二(大正二五‧叁0二中──下)。
注【5-022】『大智度論』卷叁八(大正二五‧叁四0下)。
注【5-023】『大智度論』卷二九(大正二五‧二七一上)。
注【5-024】『大智度論』卷六(大正二五‧一0一下──一0二上)。
注【5-025】『大智度論』卷五(大正二五‧一0一上)。 [P39]
注【5-026】『大智度論』卷一00(大正二五‧七五六中)。又卷五一(大正二五‧四二四中)。
注【5-027】『大智度論』卷叁九(大正二五‧叁四四]上)。又卷四(大正二五‧九二中)。
注【5-028】『十住毗婆沙論』卷二(大正二六‧二八上)。又卷一五(大正二六‧一0二中)。
注【5-029】『十住毗婆沙論』卷五(大正二六‧四一中)。
注【5-030】『十住毗婆沙論』卷六(大正二六‧四七中)。又卷五(大正二六‧四五中──下)。又卷五(大正二六‧四六上)。又卷五(大正二六,四六中──下)。
注【5-031】『十住毗婆沙論』卷六(大正二六‧四八下)。
注【5-032】『大智度論』卷一00(大正二五‧七五六中)。又卷四六(大正二五‧叁九四中)。又卷叁叁(大正二五‧ 叁0八上)。又卷叁八(大正二五‧叁四二上)。
注【5-033】『十住毗婆沙論』卷七‧八(大正二六‧五七中──六叁上)。又卷一六(大正二六‧一一一中──一一五上)。
注【5-034】『大智度論』卷六(大正二五‧一0七上──一0八上)。
注【5-035】『大智度論』卷叁八(大正二五‧叁四二下)。
注【5-036】『大智度論』卷一0(大正二五‧一叁五下)。
注【5-037】『大智度論』卷七九(大正二五‧六一五中)。
注【5-038】『大智度論』卷五0(大正二五‧四一八下)。 [P40]
注【5-039】『十住毗婆沙論』卷一五(大正二六‧一0二中)。
注【5-040】『大智度論』卷一九(大正二五‧二0叁中──二0四上)。
注【5-041】『十住毗婆沙論』卷七(大正二六‧五叁下──五四上。又卷一六(大正二六‧一一四上──中)。
注【5-042】『十住毗婆沙論』卷一七(大正二六‧一一九中)。
注【5-043】『大智度論』卷叁(大正二五‧七九中)。
注【5-044】『大智度論』卷叁叁(大正二五‧叁0八上)。又卷四六(大正二五‧叁九四中)。又卷一00(大正二五‧ 七五六中)。
注【5-045】『大智度論』卷叁叁(大正二五‧叁0八上)。又卷四六(大正二五‧叁九四中)。
注【5-046】『大智度論』卷一00(大正二五‧七五六中)。
注【5-047】『大智度論』卷一00大正(二五‧七五六中)。又卷四六(大正二五‧叁九四中)。
注【5-048】『十住毗婆沙論』卷一(大正二六‧二五中)。
注【5-049】以下經名有「佛說」的,一概省略。
注【5-050】本經現編入『大方等大集經』第十叁分,或誤作「高齊天竺叁藏那連提耶舍譯」。
注【5-051】支謙譯本已佚失。竺法護譯有『須賴經』。
注【5-052】『出叁藏記集』卷二:「叁品修行經一卷(安公雲:近人合大修行經)」。即現在『修行道地經』的後叁品 ──『弟子(叁品修行)品』、『緣覺品』、『菩薩品』,是論體。 [P41]
注【5-053】『出叁藏記集』卷二(大正五五‧九下──一0上)。
注【5-054】『出叁藏記集』卷二(大正五五‧一四上)。又卷二(大正五五‧一五上)。
注【5-055】『曆代叁寶紀』卷五(大正四九‧五七上)。
注【5-056】『大方等無想經』卷一(大正一二‧一0八一上、一0八二下)。又卷五(大正一二‧一0九九下──一一00中)。 [P43]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一章 序說》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