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43
第一項 佛涅槃與舍利建塔………………………………………43
第二項 舍利‧馱都‧塔‧支提…………………………………49
第叁項 阿育王大興塔寺…………………………………………52
第四項 塔的建築與供養…………………………………………58
第五項 佛塔與僧伽的關系………………………………………68
第六項 舍利塔引起的問題………………………………………76
第二節 佛陀遺物與遺迹的崇敬……………………………………84
第一項 遺物的崇敬………………………………………………85
第二項 遺迹的崇敬與巡禮………………………………………89
第叁項 供養與法會………………………………………………93
第叁節 佛教的新境界………………………………………………98
第一項 微妙莊嚴的佛地…………………………………………98
第二項 新宗教意識的滋長………………………………………102
第叁章 本生‧譬喻‧因緣之流傳…………………………109──174
第一節 與佛菩薩有關的聖典…………………………………… 109
第一項 九(十二)分教的次第成立………………………… 109
第二項 本事‧本生‧譬喻‧因緣…………………………… 113
第叁項 傳說──印度民族德行的精華……………………… 120
第二節 菩薩道的形成…………………………………………… 125
第一項 菩薩的意義…………………………………………… 125
第二項 菩薩修行的階位……………………………………… 133
第叁項 菩薩行──波羅蜜多………………………………… 140
第四項 菩薩的身分…………………………………………… 145
第五項 平實的與理想的菩薩………………………………… 148
第叁節 佛陀觀的開展…………………………………………… 152
第一項 叁世佛與十方佛……………………………………… 152
第二項 現實佛與理想佛……………………………………… 159
第四章 律製與教內對立之傾向……………………………175──232
第一節 依法攝僧的律製………………………………………… 175
第一項 僧製的原則與理想…………………………………… 175
第二項 律典的集成與異議…………………………………… 179
第二節 教內對立的傾向………………………………………… 184
第一項 出家與在家…………………………………………… 184
第二項 男衆與女衆…………………………………………… 190
第叁項 耆年與少壯…………………………………………… 196
第四項 阿蘭若比丘與(近)聚落比丘……………………… 200
第五項 出家布薩與在家布薩………………………………… 216
第六項 佛法專門化與呗!2塱者………………………………… 224
第五章 法之施設與發展之趨勢……………………………233──314
第一節 法與結集………………………………………………… 233
第一項 法與方便施設………………………………………… 233
第二項 法的部類集成………………………………………… 244
第二節 中‧長‧增壹的不同適應……………………………… 253
第一項 中阿含經……………………………………………… 253
第二項 長阿含經……………………………………………… 261
第叁項 增壹阿含經…………………………………………… 275
第叁節 信心與戒行的施設……………………………………… 286
第一項 戒學的叁階段………………………………………… 286
第二項 信在佛法中的意義…………………………………… 302
第六章 部派分化與大乘……………………………………315──396
第一節 部派分化的過程………………………………………… 315
第一項 部派分化的前奏……………………………………… 315
第二項 部派分裂的譜系……………………………………… 330
第叁項 部派本末分立的推定………………………………… 341
第二節 部派佛教與大乘………………………………………… 354
第一項 部派異義集…………………………………………… 354
第二項 部派發展中的大乘傾向……………………………… 358
第叁項 聲聞身而菩薩心的大德……………………………… 369
第叁節 部派間的交往…………………………………………… 380
第一項 律藏所說的別部與異住……………………………… 380
第二項 部派間共住的原理與事實…………………………… 387
第七章 邊地佛教之發展………………………………………397──462
第一節 佛教的向外發展………………………………………… 397
第一項 佛教中國與邊地……………………………………… 397
第二項 阿育王與佛教的隆盛………………………………… 404
第二節 政局動亂中的佛教……………………………………… 417
第一項 政局的動亂…………………………………………… 417
第二項 邊地佛教在政局動亂中成長………………………… 426
第叁節 塞迦族與佛教…………………………………………… 438
第一項 北印度的塞迦族……………………………………… 438
第二項 罽賓(塞族)與北方大乘佛教……………………… 449
第八章 宗教意識之新適應…………………………………463──532
第一節 佛菩薩的仰信…………………………………………… 463
第一項 十方佛菩薩的出現…………………………………… 463
第二項 文殊師利‧普賢‧毗盧遮那………………………… 465
第叁項 阿!B粊‧阿彌陀‧大目………………………………… 474
第四項 觀世音………………………………………………… 483
第二節 淨土的仰信……………………………………………… 491
第一項 未來彌勒淨土………………………………………… 491
第二項 地上與天國的樂土…………………………………… 494
第叁節 神秘力護持的仰信……………………………………… 503
第一項 音聲的神秘力………………………………………… 503
第二項 契經的神秘化………………………………………… 517
第叁項 神力加護……………………………………………… 525
第九章 大乘經之序曲………………………………………533──590
第一節 部派佛教所傳…………………………………………… 533
第一項 本生‧甚希有法‧譬喻‧因緣‧方廣……………… 533
第二項 叁藏以外的部派聖典………………………………… 539
第叁項 聲聞藏‧辟支佛藏‧菩薩藏………………………… 546
第二節 大乘佛教所傳…………………………………………… 553
第一項 原始大乘與最古大乘………………………………… 553
第二項 六度集──重慈悲…………………………………… 559
第叁項 道智大經──重智慧………………………………… 562
第四項 叁品經──重仰信…………………………………… 570
第五項 佛本起經……………………………………………… 578
第六項 菩薩藏經與佛諸品…………………………………… 587
第十章 般若波羅蜜法門……………………………………591──758
第一節 般若經的部類…………………………………………… 591
第一項 般若經部類的次第集成……………………………… 591
第二項 現存的般若部類……………………………………… 599
第二節 原始般若………………………………………………… 620
第一項 原始般若的論定……………………………………… 620
第二項 原始的般若法門……………………………………… 627
第叁節 下品般若………………………………………………… 640
第一項 般若的傳宏…………………………………………… 640
第二項 般若的次第深入……………………………………… 647
第叁項 下品的增補部分……………………………………… 668
第四節 中品般若……………………………………………………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自序 目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