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675
第五節 上品般若………………………………………………… 692
第六節 般若法義略論…………………………………………… 704
第一項 菩薩行位……………………………………………… 704
第二項 空性…………………………………………………… 715
第叁項 法性‧陀羅尼‧佛…………………………………… 741
第七節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752
第十一章 淨土與念佛法門…………………………………759──872
第一節 東西二大淨土…………………………………………… 759
第一項 阿彌陀佛極樂淨土…………………………………… 759
第二項 阿!B粊佛妙喜淨土……………………………………… 774
第叁項 東西淨土的對比觀察………………………………… 784
第四項 法門傳出的時代與地區……………………………… 797
第二節 淨土思想的開展………………………………………… 806
第一項 淨土與誓願…………………………………………… 806
第二項 大乘經所見的二大淨土……………………………… 827
第叁節 念佛法門………………………………………………… 839
第一項 念佛見佛的般舟叁昧………………………………… 839
第二項 念佛法門的發展……………………………………… 854
第十二章 文殊師利法門……………………………………873──998
第一節 有關文殊菩薩的教典…………………………………… 873
第一項 文殊教典略述………………………………………… 873
第二項 論集出的先後………………………………………… 918
第二節 文殊法門的特色………………………………………… 928
第一項 文殊及其學風………………………………………… 928
第二項 佛‧菩薩方便行……………………………………… 945
第叁項 法界…………………………………………………… 961
第四項 諸法是菩提…………………………………………… 969
第五項 彈偏斥小……………………………………………… 981
第六項 女菩薩‧四平等……………………………………… 992
第十叁章 華嚴法門……………………………………… 999──1150
第一節 華嚴經的部類與集成…………………………………… 999
第一項 漢譯的華嚴經部類…………………………………… 999
第二項 華嚴經的編集…………………………………………1011
第二節 毗盧遮那佛與華藏莊嚴世界海…………………………1026
第叁節 菩薩本業…………………………………………………1038
第一項 在家與出家菩薩………………………………………1038
第二項 塔寺與塔寺比丘………………………………………1055
第四節 菩薩行位…………………………………………………1071
第一項 十住與十地……………………………………………1071
第二項 華嚴十地……………………………………………1087
第叁項 十地說的發展…………………………………………1099
第五節 善財南參…………………………………………………1110
第一項 善財與福城……………………………………………1110
第二項 善財參訪的善知識……………………………………1119
第六節 普賢行願…………………………………………………1132
第十四章 其他法門………………………………………1151──1256
第一節 鬼國與龍宮………………………………………………1151
第二節 寶積與法華………………………………………………1164
第一項 不著空見‧兼通聲聞的寶積…………………………1164
第二項 開權顯實‧開迹顯本的法華…………………………1175
第叁節 戒‧定‧慧………………………………………………1189
第一項 大乘戒學………………………………………………1189
第二項 大乘定學………………………………………………1210
第叁項 大乘慧學………………………………………………1227
第十五章 初期大乘經之集出與持宏……………………1257──1330
第一節 從大乘經自身去探求……………………………………1257
第二節 初期大乘的持宏者………………………………………1260
第一項 出家菩薩與在家菩薩…………………………………1260
第二項 阿蘭若菩薩與塔寺菩薩………………………………1286
第叁節 初期大乘的集出者………………………………………1301
第一項 大法的傳出與聲聞教團………………………………1301
第二項 法門傳出的實況………………………………………1312
第四節 大乘是佛說………………………………………………1322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自序 目次》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