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第十一章 小部與雜藏▪P11

  ..續本文上一頁!aka,爲『小部』第一五部,共叁品,叁五行。這是釋迦佛前生的大行,分布施(一0行)、戒(一0行)、出離(五行)、決定(一行)、真實(六行)、慈悲(二行)、舍(一行)──七波羅蜜。這二部,都是偈頌集。

  

  這二部,應與另外二部──『譬喻』中的「佛譬喻」,『本生』前分的「因緣談」,作綜合的觀察。這四部,內容是相關的,而立意不同。一、佛的譬喻──釋迦佛往昔生中的菩薩大行:「佛譬喻」以「佛譬喻有幾」,及「叁十波羅蜜滿」開端,以八種波羅蜜(布施‧戒‧出離‧精進‧忍‧真谛加持‧真谛‧慈‧平等舍)圓滿成佛,及「精勤」、「無诤」,「不放逸」──「 [P854] 佛之教誡」作結。「佛譬喻」廣說諸佛淨土,意味著這是廣說菩薩大行的場所。敘述菩薩所行大行的『所行藏』,正是這樣。叁五所行,以七波羅蜜分類;而末後的攝頌(四──一0頌),與「佛譬喻」的末頌相合。「佛譬喻」與『所行藏』,所說的波羅蜜,都沒有說到智慧,這是可注意的一點。「佛譬喻」的日譯本,「真谛加持」,與『所行藏』的「堅固決定」相當,「加持」是「決定」的同詞adhit!t!ha^na異譯。攝頌有八波羅蜜,與『佛譬喻』相同;而所舉的菩薩行,卻沒有「忍」的大行。比對『佛種姓』的「寶珠經行處品」,「佛譬喻」是『所行藏』的序分,而被編入『譬喻』中。

  

  二、釋迦佛的史傳:『佛種姓』的「寶珠經行處品」,是序分。佛以寶珠化作空中的經行處,諸天雲集,五百比丘也來了。寶珠經行處的化現,爲了說明釋迦的廣大功德 「四阿僧祇」以來,決意志求佛道,修行十波羅蜜多的場所。這與「佛譬喻」的佛淨土,意趣相同。『佛譬喻』的「諸佛土」,如『華嚴經』的佛土莊嚴;『佛種姓』的化作經行處,如『大集經』的空中化作「寶坊」一樣。在第二品中,提出了「四阿僧祇又十萬劫」,然燈佛出世的時代。那時,釋迦佛的前生名善慧Sumedha^,布發掩泥,得到然燈佛的授記。從然燈佛授記以來,一佛又一佛的,直到迦葉佛Kassapa,skt. Ka^s/yapa,都受記作佛。到「瞿昙品」,完成了釋迦佛從發心、受記、到成佛的曆程。經過了「四阿僧祇十萬劫」,二四佛前的供養受記。『佛種姓』的 [P855] 集成者,承『大本經』的風格,廣敘二五佛的父母、弟子等。有在家的上首弟子二人,暗示了當時的佛教普及,在家弟子在佛教中的重要性。『本生』前分的「因緣談」,分叁部分:1.「遠因緣」,這是根據『佛種姓』的,引述了『佛種姓』的二四六偈,以說明二四佛,次第爲釋迦佛前生授記;並舉十波羅蜜的「本生」。2.「次遠因緣」,從兜率天降誕起,到菩提樹下成佛。3.「近因緣」,從成佛到成立祇園止。遠因緣是根據『佛種姓』的;後二分是取材于經律中的佛的傳記。這是佛的傳記,作爲宣說「本生」的因緣。「因緣談」是西元五世紀,覺音Buddhaghos!a 所作的。『佛種姓』與『所行藏』,一說明釋迦發心授記以來的傳記;一說明菩薩所修的廣大行。這些傳說,並不太遲。如七佛,是『長部』(一四)『大本經』所說:釋迦佛在菩薩因位,見然燈佛而蒙佛授記,都是佛教界所公認的,原始佛教的舊有傳說。「九分教」中「本生」的形成,還在「中」、「長」二部成立以前。阿育王As/oka以後,部派佛教就專重于釋迦佛的「本生」了。「本生」的廣泛傳布,引起了兩類的條理:一、從菩薩「本生」大行的類別,歸納爲種種波羅蜜。佛教所傳的十波羅蜜、八波羅蜜、六波羅蜜、四波羅蜜,都只是「本生」大行的分類。『六度集經』,是最好的例證。大乘初期,也有『六波羅蜜經』(2)。二、將菩薩種種修行,從先後的觀點而加以次第,這就是『佛種姓』等的成立。

  

  說一切有部的菩薩「譬喻」,也有這二類,如『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所說。全文分 [P856] 二:一、佛爲勝光王Prasenajit說,是長行,說釋迦佛前生的廣大修行。先廣說菩薩的大行,從頂生王Ma^ndha^tr!到鵝王,共叁一事(3)。次略敘發心,叁阿僧祇志求正覺(4)。二、佛爲阿難A^nanda說,是偈頌,說釋迦從發心到成佛的經曆。其中1.光明王因醉象而發心。2.從(古)釋迦佛S/a^kya到護世佛Lokapa^la,一僧祇劫滿。3.從然燈佛到帝釋幢佛 Indrabhvaja,二僧祇劫滿。4.從安隱佛Ks!ema到迦葉佛,叁僧祇劫滿。5.略舉六波羅蜜本生。6.發心以來,到涅槃以後,都能利益有情(5)。『藥事』這兩大段,與『所行藏』、『佛種姓』的意趣,完全相合,只是部派傳誦的不同而已。論內容,銅鍱部所傳的,比較簡略。而從『佛種姓』的化作寶經行處,「佛譬喻」的示現佛淨土來說,銅鍱部傳誦的部分,與大乘的意境相同,成立的時代,大概是西元前後。「長部師」對于『佛種姓』、『所行藏』,與『譬喻』一樣,不承認是「經藏」的『小部』所攝(6),正說明了這幾部是後起的,多少與銅鍱部的舊傳說不合。

  

  

  注【97-001】在然燈佛這一劫中,還有叁佛,所以共有二八佛。其實,然燈佛以前的叁佛,不在釋迦佛往昔的傳記之 內。

  注【97-002】『大阿彌陀經』卷下(大正一二‧叁0九下)。『遺曰摩尼經』(大正一二‧一八九下)。

  注【97-003】『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卷一二──一五(大正二四‧五六中──七二中)。 [P857]

  注【97-004】『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卷一五(大正二四‧七二下──七叁下)。

  注【97-005】『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卷一五(大正二四‧七叁下──七五下)。

  注【97-006】Suman%galavila^sini^(I,P.15)

  

  

  

  第叁項 無礙解道‧義釋

  『義釋』Niddesa,是『小部』的第一一部。分『大義釋』與『小義釋』二部。『大義釋』是『義品』的解釋。『小義釋」有二部分:初是『波羅延』(彼岸到品)的義釋;序頌部分,沒有解釋,也許在『小義釋』成立時,序偈還沒有成立。次是『犀角經』的義釋。『大義釋』與『小義釋』,都是逐字逐句的解釋。『無礙解道』Pat!isambhida^magga,是『小部』的第一二部。分叁品:「大品」、「俱存品」、「慧品」,每品十論。這是以止觀實踐爲主的論書。

  

  論書,以「阿毗達磨」Abhidharma爲主流,而佛教界還有「釋經論」(1)、「觀行論」 (2)的存在。『義釋』的性質,是「釋經論」;『無礙解道』的性質,是「觀行論」。與「經師」的「釋經論」,「瑜伽師」(禅師)的「觀行論」,風格多少不同;這是銅鍱部Ta^mras/a^t!i^ya 阿毗達磨者所作,有阿毗達磨的氣味,但到底不是阿毗達磨論。阿毗達磨的淵源很早,內 [P858] 容也是多方面的。但從促成阿毗達磨的開展,成立阿毗達磨論的根本來說,論題是「自相」、「共相」、「相攝相」、「相應相」、「因緣相」──五門。阿毗達磨的母體,是成立于上座部 Sthavira沒有再分化以前;此後發展分化,成爲各派自宗的阿毗達磨論(3)。成爲「論藏」的阿毗達磨的特質,是這樣的,所以只能說這兩部,與阿毗達磨論的某一階段相當,而不能說是阿毗達磨論的先驅,或說是後期的(阿毗達磨)論書。

  

  這兩部,在銅碟部的論義中,如七十叁智(4)、六十八解脫(5)、二十五種空(6)等,都可以看出:到了定義精嚴,繁瑣分別的階段。在法義的分別中,可想見其他論書的存在;比阿毗達磨六論,應該遲一些,而與『論事』Katha^vatthu成立的時代相當。傳說:阿毗達磨六論,是佛所說,而『義釋』與『無礙解道』,是佛弟子舍利弗S/a^riputra所造,正表示了這一意義吧!

  

  

  注【98-001】『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七一(大正二九‧七二八上)。

  注【98-002】『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五九(大正二九‧六六八中)。

  注【98-003】拙作『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六四──八九)。

  注【98-004】『無礙解道』(南傳四0‧五)。

  注【98-005】『無礙解道』(南傳四0‧叁七一)。

  注【98-006】『無礙解道』(南傳四一‧一一四)。 [P859]

  

  第四項 小誦

  『小部』的第一部,是『小誦』Khuddakapa^t!ha。內容是:「叁歸文」、「十戒文」、「叁十二身分」、「問沙彌文」、「吉祥經」、「叁寶經」、「戶外經」、「伏藏經」、「慈悲經」──九種。前四種,從經律中集出,文句簡略,是初學所應該誦習的。「吉祥經」、「叁寶經」、「慈悲經」,爲『經集』的一經(1)。「戶外經」,出于『餓鬼事』(2)。「伏藏經」說明可保信的財富。這些,都是佛弟子所應有的基本信解;南傳佛教重視這一部分,是不無理由的。

  

  『小誦』,是念誦儀軌,都是平常所應用的。『善見律毗婆沙』,列舉『小部』的內容,卻沒有『小誦』(3)。也許覺音Buddhaghos!a著作的時候, 『小誦』還沒有編入『小部』!『小誦』的內容,都是從別處集錄而來的,本沒有獨立…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第十一章 小部與雜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