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alavila^sini^(長部注)(一‧二)。
注【85-006】『島史』(南傳六0‧二六)。
注【85-007】『四分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中)。
注【85-008】『摩诃僧祇律』卷一叁(大正二二‧叁叁七上)。
注【85-009】『惟曰雜難經』,一卷(大正一七‧六0五上──六0九中)。
注【85-010】宇井伯壽『印度哲學研究』卷二(一五二──一五四)。
注【85-011】『彌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二一(大正二二‧一四四中)。
注【85-012】『毗尼母經』卷叁(大正二四‧八一八上)。 [P800]
注【85-013】『摩诃僧祇律』卷叁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
注【85-014】同上(8)
注【85-015】『摩诃僧祇律』卷二七(大正二二‧四四七下)。
注【85-016】『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大正四‧一九0上)。『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卷一六(大正二四‧七六下)。
注【85-017】『分別功德論』卷一(大正二五‧叁二中)。
注【85-018】如本書第七章第一節第二項所列。
注【85-019】『十誦律』卷二四(大正二叁‧一七四中)。
注【85-020】『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卷一五──一八(大正二四‧七叁下──九四上)。
第二項 雜與偈頌
在這裏,想闡明聖典集成史上的一項事實:偈頌與「雜」Khuddaka的關系。
關于『雜藏』,『僧祇律』卷叁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這樣說:
「雜藏者,所謂辟支佛,阿羅漢自說本行因緣,如是等比諸偈誦,是名雜藏」。
大衆部Maha^sa^m!ghika以辟支佛及阿羅漢自說本行爲例,而指這一類的偈頌(誦)(1) [P801] 爲『雜藏』;『雜藏』,是各種偈頌集的彙編。依據大衆部的啓示,去觀察現存銅鍱部Ta^mras/a^t!i^ya 的『小部』,確乎多數是偈頌集。長行的,如(一一)『義釋』,(一二)『無礙解道』,錫蘭大寺派Maha^viha^ra-va^sina^h!──銅鍱部,雖作爲「經藏」的『小部』,而屬于無畏山寺派Abhayagiriva^sin的『解脫道論』,引用這二部,每稱爲「毗昙」或「阿毗昙」(2),可見是作爲「阿毗達磨藏」的。這是南傳的早期論書,比『小部』的成立更遲。也就因此,其他部派的『雜藏』,都不曾提到這兩部書。『自說』,是偈頌,而附以長行的緣起。『如是語』是重頌。現存的『本生』,雖是長行,但「主文」的核心,本來是偈頌;這是依古代傳誦的偈頌而改編成的(3)。這麼看來,『小部』與『雜藏』的原始部類,確是屬于偈頌的。
偈頌,對佛法的表達來說,有他獨到的特色。長行,以相應「修多羅」爲本,展開而成立的聖典,是「四部阿含」。甚深法義的闡述,或事緣的敘述,嚴密而意義明確。這是佛法的宗本,爲僧團所傳受、宣說的契經。在法義的開展上,是偈頌所萬萬不及的。然而偈頌,有韻,是便于記憶傳誦的。文句簡要,容易普及流通。這是文藝作品,每每一唱叁歎,富于感化的力量。所以在佛法的普及流傳中,這是比丘們日常吟詠的(不許過分的長音抑揚,流于歌唱)。尤其是初學,或一般信衆,這是更適合的,影響是極爲巨大的!依律部所傳:1.億耳S/ron!a-kot!ikarn!a 來見佛,在佛前誦經,所誦的是『義品』(4);『十誦律』作:『波羅延』、『薩遮陀舍』 [P802] (5);『根有律皮革事』(依梵本),所誦的是:『優陀那』、『波羅延那』、『谛見』、『上座偈』、『上座尼偈』、『屍路偈』、『牟尼偈』、『義品』(6)。2.比丘們「布薩」時,如有賊來,不能讓他聽到「波羅提木叉」;大衆部說:應誦「波羅延、八跋耆、牟尼偈、法句」(7)。3.商人在大海中航行,晝夜常誦:「嗢陀南頌、諸上座頌、世羅尼頌、牟尼頌、衆義經」(8);4.教出家而沒有受「具足戒」的受學佛法,所誦的是:「八群經、波羅耶那經、論難經、阿耨達池經、緣覺經」(9)。經上也說:阿那律Aniruddha夜晚誦經,是『法句』(10)。『別譯雜阿含經』作:「法句偈、波羅延、大德之偈」(11)。『雜阿含經』作:「優陀那、波羅延那、見真谛、諸上座所說偈、比丘尼所說偈、屍路偈、義品、牟尼偈」(12)。凡稱爲「誦」的,大抵是偈頌,這可以想見古代對于偈頌傳誦的普遍!
『小部』的偈頌,大略可以分爲二類:一是法義的表達,一是事緣的傳述。法義的表達,也可爲二類。或是直抒所見的:這其中,或是有感而發的,如『法句』、『自說』等;或是表達修持曆程,證悟境地的,如『長老偈』、『長老尼偈』等。或是問答法義的,如『義品』、『波羅延那』等。事緣的傳述,如『本生』、『譬喻』、『佛種姓』、『行藏』,都是佛與弟子們,過去世中的事緣。不但佛與弟子們的宿生事緣,是由偈頌的傳誦而流傳下來;釋迦佛現生的行迹,也應該是先有偈頌的傳誦,而後編集成的。如佛的涅槃,或稱爲「盤涅譬喻」(13)。在『長部』( [P803] 一六)『大般涅槃經』,從如來舍壽起,長行中夾有偈頌;這是事緣與言說合敘的。這些偈頌,實爲『大般涅槃經』主體部分的根源。又如『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前九卷,是佛傳。存有不完全的內攝頌:「我降生時,四天守護,如明月珠,諸物纏裹。亦如寶線,智者明了。自持五戒,無諸欲念」(14)。又說:「四種觸池,父子和合,釋迦出家,護河神禮」(15)。次偈,與長行不完全相合。總之,有關佛的事緣,弟子的事緣,尤其是過去生中的事緣,大都是通過宗教的情感,向往不已,從吟!2狊中表現出來的。這些偈頌,是佛說的?佛爲誰說的?還是弟子們說的?在傳說中,有些是佛說的,弟子說的,也有是諸天說的。這與相應「修多羅」相比,顯然是不可同日而語!
「小」、「雜」,同爲Khuddaka的義譯。『小部』與『雜藏』,原本是偈頌的總彙,這是明顯的事實。『相應部』或『相應阿含』,「相應」是sam!yuktasam%yutta的義譯,然在漢譯中,都譯爲「雜阿含」,這是值得注意的事!「雜阿含」的「雜」,與「雜藏」的「雜」,有什麼關系麼?『阿毗達磨俱舍論』卷二九,引「世尊于雜阿笈摩中,爲婆羅門婆柁梨說」(大正二九‧一五四中):
「婆柁梨谛聽!能解諸結法,謂依心故染,亦依心故淨。我實無我性,顛倒故執有。無有情無我,唯有有因法,謂十二有支,所攝蘊處界。審思此一切,無補特伽羅。既觀內是空 [P804] ,觀外空亦爾;能修空觀者,亦都不可得」。
真谛Parama$rtha所譯『阿毗達磨俱舍釋論』,作「于少分阿含中,爲波遮利婆羅門說此偈言」(16)。「雜阿含」可譯爲「少分阿含」,「少分」顯然是Khuddaka的義譯。爲婆柁梨(「雜阿含」譯爲跋迦利,或薄迦梨,原語似爲Vakkali^n)說偈,與『別譯雜阿含經』大意相合,僅是長行與偈頌的不同(17)。這樣,「相應阿含」,的確也被稱爲「小阿含」──「雜阿含」了。『別譯雜阿含經』,是以「衆相應」的偈頌,及「如來所說一部分」(「大迦葉」、「聚落主」、「馬」、「釋氏」、「生死衆多」、「婆蹉出家」、「外道出家」)所合成。被稱爲「少分阿含」──「雜阿含」的,與偈頌有著密切關系;這與『雜藏』由偈頌所集成,意義完全一樣。如果說,「小」、「雜」,因偈頌的雜說而得名,該不是想象的吧!
對于『雜藏』的說明,如『分別功德論』卷一(大正二五‧叁二中)說:
「雜藏者,非一人說。或佛所說,或弟子說,或諸天贊誦(頌),或說宿緣,叁阿僧祇菩薩所生。文義非一,多于叁藏,故曰雜藏」。
「宿緣」,是「辟支佛、阿羅漢自說本行因緣」。「叁阿僧祇菩薩所生」,是「本生」。「諸天贊頌」,對上說,是「佛說」、「弟子說」以外的諸天所說。對下說,「諸天贊頌」,應另有部類。大衆部的「雜阿含」與「雜藏」,沒有傳譯過來;對于古代「雜阿含」與「雜藏」,同 [P805] 名爲「雜」的意義與關系,當然不可能作明確的決定。然依『僧祇律』說:「根雜、力雜、覺雜、道雜,如是比等名爲雜」(18),可知大衆部的「雜阿含」,是以「道品」開始的。「衆相應」的偈頌,「弟子所說」與「如來所說」部分,在大衆部中,是否也與上座部Sthavira一樣,集入「相應部」,也還不得而知。現在,試從叁點去說明。
1.「諸天贊頌」:『相應部』的「有偈品」,即「衆相應」,主要爲「天相應」、「天子相應」、「夜叉相應」、「林神相應」、「魔相應」、「帝釋相應」、「梵天相應」。這些佛與諸天的問答,多數以贊佛而結束。尤其是「梵天相應」,完全是梵天對佛的贊頌(19)。「魔相應」與「比丘尼相應」,以不受魔衆的娆亂爲主。「婆耆舍長老相應」,以贊佛及大比丘衆爲主。「衆相應」──偈頌的大部分,不妨稱之爲「諸天贊頌」的。除卻這些,大衆部『雜藏』的「諸天贊頌」,就沒有著落。2.「記說」:『大毗婆沙論』卷一二六(大正二七‧六五九下)說…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第十一章 小部與雜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