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五千首盧,共八十萬言。這是『增壹阿含經』的梵文,不是漢譯本。所說「五百五十五聞如是一時」,就是五百五十五經。這與道安當時所知的,現存的四百七十二經,都不相合。這部經由昙摩難提誦出,如上文所述,錯失實在不少!這可能是其他的大德,知道『增壹阿含經』的原文,是五百五十五經,所以附記于末。
銅鍱部所傳的『增支部』,分十一集,從一法增到十一法。經數極多,很不容易計算。『善見律毗婆沙』說,總共「九千五百五十七經」(15)。宇井伯壽計算爲:一七0聚(品),二叁0八經,又約二叁六叁經(16)。依赤沼智善『漢巴四部四阿含對照錄』,作一七一品,二二0叁經(17)。或說一七0品二一九八經(18)。在數量方面,『增支部』是多得多了。今依宇井伯壽所說,列舉如下:
圖片
Ⅰ一集 二0聚 六0八經
[P761]
Ⅱ二集 一七聚 叁一一經
Ⅲ叁集 一六聚 一六叁經
Ⅳ四集 二七聚 二七一經
Ⅴ五集 二六聚 二七一,又約叁00經
Ⅵ六集 一二聚 一二四,又約一五0經
Ⅶ七集 九聚 約九0經
Ⅷ八集 九聚 約一00經
Ⅸ九集 九聚 一00經
Ⅹ一0 二二聚 二二0經
ⅩⅠ一一集 叁聚 約五0經
增壹阿含」,部派的誦本不同,當然是不限于前面所說的二部。『出叁藏記集』,列有『雜經四十四篇二卷』,注「出增壹阿含」(19)。現存的『佛說七處叁觀經』 (『大正藏』編目爲一五0),作安世高譯,共四七經(20)。這實在就是『雜經四十四篇』與『七處叁觀經』等的混合。漢譯別有『雜阿含經』(『大正藏』編目爲一0一),共二七經,末經是『七處叁觀經』。與現存的『七處叁觀經』相對比,文句完全相同,但被分列在兩處。『四十四篇』的舊形,是可以使 [P762] 之複原的,今分列如下:
圖片
叁法(叁經) 一(經分兩段:「聞如是……如是爲思想習識。何等爲思」,是『七處
叁觀經』前分的誤編。又「望惡便望苦……口意亦如上說」,應接在四
一經「是墮兩侵」下)‧二‧叁(經分兩段,「聞如是……是名兩眼人
,從後說」,應在四一經「眼在但無所見」之上。其余是『七處叁觀經
』的後分)
四法(一0經)四‧五‧六‧七‧八‧九‧一0‧一一‧一二‧一叁
五法(一四經)一四‧一五‧一六‧一七,一八‧一九‧二0‧二一‧二二‧二叁‧二
四‧二五‧二六‧二七
六法(一經) 二八
八法 (二八經末,有「八瘡」一段,應別爲一經)
九法(二經) 二九‧(叁0爲『積骨經』)‧叁一
二法(九經) 叁二‧叁叁‧叁四‧叁五‧叁六‧叁七‧叁八‧叁九‧四0
叁法(六經) 四一(文分兩段,應與前一‧叁──二經相合)‧四二‧四叁‧四四‧
四五‧四六
[P763]
四法(一經) 四七
如上所列,可見現存本的次第是雜亂的。除去『七處叁觀經』、『積骨經』、「四十四篇」的原形,應該是:二法九經,叁法七經(四一經合于一‧叁經中),四法一一經,五法一四經,六法一經(八法比附,不計數),九法二經。這四四經,與『增支部』相同的,共二七經。這應爲依于另一部派的誦本,而節譯出來。
注【81-001】如『望月佛教大辭典』所舉叁0叁叁中──下)。
注【81-002】見『望月佛教大辭典』(叁0叁四上)。
注【81-003】『分別功德論』卷一(大正二五‧叁四中)。
注【81-004】『分別功德論』,解說『增壹阿含經』「序品」,就別立菩薩藏,成爲五藏。如『論』卷一(大正二五‧ 叁二中)。
注【81-005】上來引文,並見『增壹阿含經』卷一(大正二‧五五0上──下)。
注【81-006】『彌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叁0(大正二二‧一九一上)。『四分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中)。
注【81-007】『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四六(大正二九‧六0四中──下)。
注【81-008】『摩诃僧祇律』卷叁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分別功德論』卷一(大正二五‧一二四上)。
注【81-009】『出叁藏記集』卷九(大正五五‧六四中)。 [P764]
注【81-010】『增壹阿含經』卷六(大正二‧五七六上)。
注【81-011】『增壹阿含經』卷一0(大正二‧五九叁下)。
注【81-012】『增壹阿含經』卷二0(大正二‧六五四上)。
注【81-013】『撰集叁藏及雜藏傳』(大正四九‧叁中)。
注【81-014】見『大正藏』『增壹阿含經』校記(大正二‧八叁0)。
注【81-015】『善見律毗婆沙』卷一(大正二四‧六七六上)。
注【81-016】宇井伯壽『印度哲學研究』卷二(一叁0)。
注【81-017】如『望月佛教大辭典』所說(叁0叁叁下)。
注【81-018】前田惠學『原始佛教聖典之成立史研究』(六六叁──六六四)。
注【81-019】『出叁藏記集』卷二(大正五五‧六上)。
注【81-020】見『大正藏』卷二(八七五中──八八叁上)。
第二項 增一依本事而集成
『增壹阿含經』,顯然的含有大乘的思想,不消多說。經中編入了衆多的譬喻,如如來苦行成佛(1);降魔(2);成佛,度五比丘,化叁迦葉Ka^s/yapa,回迦毗羅Kapilavastu度釋 [P765] 種(3);從王舍城Ra^jagr!ha到毗舍離Vais/a^li^(4);去拘屍那Kus/inagara入涅槃(5) :這是佛的傳記。提婆達兜Devadatta破僧(6);舍利弗S/a^riputra目犍連 Maha^maudgalya^yana的入滅(7);毗琉離王Vid!u^d!abha滅釋種(8),都是有關佛教的大事。此外,如教化佛弟難陀Nanda,而引之入地獄,登天堂(9);難陀跋難陀Nando$pananda龍王聽法,佛生忉利天Tra^^yastrim!s/a,又從天下降(10);阿耨達池Anavatapta大會(11);屍利掘S/ri^gupta害佛(12);四大聲聞化度跋提Bhadrika長者、難陀Nanda老母(13) ;昙摩留支Dharmaruci(14);修(須)摩提女Suma^gadha^(15):這多數「譬喻」的編入「增壹阿含」,與「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的『雜事』、『藥事』、『破僧事』的風格相近,時代也大略相近。
『增壹阿含經』中,有大乘思想與衆多譬喻的編入,加上次第的紊亂、對于「增壹阿含」原形的研究,不能引起學者的信任;『增支部』也就覺得較古了!然如略去附入部分──大乘思想,種種譬喻,而著重于「增壹阿含」的主體──法數的類集,比較起來,也許比『增支部』還古老些呢!上面曾說過,『如是語』、『本事經』(同經而不同的誦本),是以增一法編集而沒有完成的聖典。所以沒有完成,是由于「增壹阿含」的集成。「增壹阿含」與『如是語』、『本事經』,是有密切關系的。 『如是語』與『本事經』,雖不是「增壹阿含」編集的唯一資料,而是 [P766] 基本的,重要的資料。也就是以『如是語』及『本事經』爲基本法數,更廣集其他的佛說。現在以「一法」爲例,而進行比較,這一意義,就明顯的表示出來。『如是語』「一集」,共叁品,二七經。『本事經』「一法品」,共六0經。『增壹阿含經』「一法」,共一叁品(二──一四),一0九經。『增支部』「一集」,共二0(或二一)品,六0八經。以『如是語』、『本事經』爲主,而比對如下:
圖片
〔本事經〕 (16) │〔如是語〕 (17)│〔增壹阿含經〕 (18)│〔增支部〕 (19)
l無明蓋 │14 │ │
2愛 結 │15 │ │
3生死長遠 │24 │ │
4心汙墮惡趣 │20 │一子品5 │五品3
5心淨生善趣 │21 │一子品6 …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第十章 四部阿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