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五品4
6業 │ │ │
7不善意爲前導 │ │ │六品6
8淨善意爲前導 │ │ │六品7
9破 僧 │18 │ │
[P767]
10和合僧 │19 │ │
11我 慢 │ │ │
12不放逸 │23 │護心品l │九品l
13斷貪保得不還 │ 1 │不還品l │
14斷 瞋 │ 2 │不還品2 │
15斷 癡 │ 3 │不還品3 │
16斷 覆 │ 5 │ │
17斷 惱 │ │ │
18斷 忿 │ 4 │ │
19斷 恨 │ │ │
20斷 嫉 │ │ │
21斷 悭 │ │ 不還品4 │
22斷 耽 │ │ │
23斷 慢 │ 6 │ │
24斷害保得不還 │ │ │
25念 佛 │ │ 十念品1 │十六品1
[P768]
26念 法 │ │ 十念品2 │十六品2
27念 僧 │ │ 十念品3 │十六品3
28念 戒 │ │ 十念品4 │十六品4
29念 施 │ │ 十念品5 │十六品5
30念 天 │ │ 十念品6 │十六品6
31念休息 │ │ 十念品7 │十六品7
32念安般 │ │ 十念品8 │十六品8
33念 身 │ │ 十 念品9 │十六品9 二一品
34念 死 │ │ 十念品10 │十六品10
35于貪遍知永斷 │ 9 │ │
36于瞋遍知 │10 │ │
37于 癡 │11 │ │
38于 覆 │13 │ │
39于 惱 │ │ │
[P769]
40于 忿 │12 │ │
41于 恨 │ │ │
42于 嫉 │ │ │
43于 悭 │ │ │
44于 耽 │ │ │
45于 慢 │ │ │
46于 害 │ 8 │ │
47于一切永斷遍知│ 7 │ │
48慈心功德 │27 │ │
49善知識 │17 │ │
50正作意 │16 │ │
51惠 施 │26 │ 護心品6 │
52犯 戒──┐ │ │ │
53持 戒──┴─ │ │ 五戒品 │
54知而妄語 │25 │ │
[P770]
55妄語而悔 │ │ │
56一人不出世間 │ │阿須倫品7 │十叁品4
┌┤ │阿須倫品2 3 4 5│
││ │ 6 8 9 10 │
57一人出現世間┤│ │一入道品3 │十叁品1 2 3 5 6
└┤ │護心品10 │
58邪 見 │ │ │十七品l 3 7
59正 見 │ │ │十七品2 4 8
60疾轉無如心者 │ │一子品3 4 │五品8
│22莫畏福 │護心品7 │
上表所列,是文義相當的。單只這些,「增壹阿含」依『本事經』及『如是語』擴編而成,已大致可見。進一步來看推演與擴充:『本事經』(五六、五七)明一補特伽羅,不出世的過失,出現世間的功德。『增支部』「一人品」,分別爲一──六經;『增壹阿含經』先後共一一經。『本事經』(六0)說:「疾速回轉無如心者」,『增壹阿含經』「一子品」,分爲(叁、四)二經。『增支部』除文義相當的「向與隱覆品」第八經外,更出「心極光淨」四經(「向與隱 [P771] 覆品」九‧一0;「彈指品」一‧二)。『本事經』有(四)心汙墮惡趣,(五)心淨生善處,(七)不善以意爲前導,(八)淨善以意爲前導──四經(『如是語』僅前二經)。『增壹阿含經』相同的,是「一子品」的五、六──二經。『增支部』相同的,是「向與隱覆品」的叁、四經;「彈指品」的六、七經。此外,『增支部』更說修心與不修心(「無堪忍品」一0經);調守護防心與不調守護防心(「無調品」一0經);心汙、心淨與修心(「向與隱覆品」五‧六‧ 七經):共二叁經,都是心汙、心淨與修不修問題。這在『增壹阿含經』中,僅爲「不還品」的五、六──二經。又如『本事經』有(一二)不放逸,(四九)善知識,(五0)正作意──叁經;『如是語』也是一樣。『增壹阿含經』,僅「護心品」(一、二)不放逸二經。而在『增支部』中,從「彈指品」第八經起,「發精進品」、「善友等品」、「放逸等品」、「非法等品」第叁二經止,共七二經,實就是這叁經的推演分別(『增支部』以「不放逸」放逸,懈怠精進,大欲少欲,不喜足喜足,非理作意「如理作意」,不正知正知,惡友「善友」,不善法善法,而作分別)。『本事經』(五二)犯戒,(五叁)持戒,『增壹阿含經』約五戒的持犯,成「五戒品」一0經。『增支部』約法非法,律非律,是佛說非佛說,是佛製非佛製,有犯無犯……有悔犯與無悔犯,廣爲分別;從「非法等品」的叁叁經起,到「無犯等品」止,共有四0經。這樣的廣爲分別,很難以相信爲「增壹阿含」的初形。『本事經』(五四)知而妄語,(五五)妄語而 [P772] 悔,『如是語』僅(二五)妄語一經。『增壹阿含經』「不還品」,七‧八──二經,都約妄語說。『本事經』(四八)慈心功德,『增支部』的「彈指品」,立爲叁‧四‧五…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第十章 四部阿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