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分律』卷叁0(大正二二──一九一上)。
注【77-005】『四分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中)。
注【77-006】『毗尼母經』卷叁(大正二四‧八一八上)。
注【77-007】前田惠學『原始佛教聖典之成立史研究』(六五九──六六0)。
注【77-008】『雜阿含經』卷一八(大正二‧一二六上)。 [P703]
注【77-009】『瑜伽師地論』卷八五(大正叁0‧七七二下)。『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叁九(大正二四‧四0七中)。
注【77-010】『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一二六(大正二七‧六五九下)。
注【77-011】『雜阿含經』卷叁八(大正二‧二七六上──二八一中)。
第二節 中阿含與長阿含
第一項 中阿含
「相應教」類集成立,而傳爲佛說與弟子說的經文,仍不斷的傳出,流行,又次第結集出來。次後集成的部分,在原有的契經上,分別、抉擇、評破、融攝、組合,會入了更多的事緣,傳說,成爲「中阿含」與「長阿含」。或爲了便于教化,依當時所傳的經法,以增一法編集,成爲「增壹阿含」。叁部集成的時代相近,但「增壹阿含」要遲一點。
漢譯『中阿含經』,是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的誦本。分六0卷,一八品,二二二經(傳說分爲五誦)。南傳的『中部』,與『中阿含經』相當,是銅鍱部Ta^mras/a^t!i^ya 的誦本。全部分一五品,一五二經;分爲「根本五十」、「中五十」、「後五十」叁部分, [P704] 這應該就是漢譯所傳的「分」或「誦」了。這兩種誦本,經文共同的,『中阿含經』爲九八經;然『中阿含經』的(一0七)『林經』,(一0八)『林經』,與『中部』(一七)的『林薮經』相當,所以依『中部』說,共同的只有九七經。兩種誦本的品名,大同的僅有四品,對列如下:
圖片
〔中部〕 〔中阿含經〕
一、根本法門品
二、獅子吼品
叁、譬喻法品
四、雙大品 一五、雙品
五、雙小品
六、居士品
七、比丘品
八、普行者品
九、王品 六、王相應品
一0、婆羅門品 一二、梵志品
一一、天臂品
[P705]
一二、不斷品
一叁、空品
一四、分別品 一叁、根本分別品
一五、六處品
一、七法品
二、業相應品
叁、舍梨子相應品
四、未曾有法品
五、習相應品
七、長壽王品
八、穢品
九、因品
一0、林品
一一、大品
一四、心品
[P706]
一六、大品
一七、哺多利品
一八、例品
不同部派的誦本,出入如此的大,要論究原典的形態,顯然是太難了!「品」,本爲隨類集經,一0經結一偈頌以便持誦。這十經的一頌,就稱之爲品,是極一般的情形;如事實上略有多少,也只增減一、二而已。『中部』是這樣的,而『中阿含經』一八品中,一0經爲一品的共一一品,一一經的有二品,這都近于常態;或有一四、一五、一六經爲一品的,更有二0經、二五經爲一品,顯然是大大的增編了!
依品名的共同,品目的次第來說,是難以想見經典原型的。然在同一品(品名不一定相同)中,或前後數品中,比對『中部』與『中阿含經』,如有多少經相同的,就多少可以理解出來了。如:
圖片
〔中部〕 〔中阿含經〕
一、根本法門品(一0經) 八、穢品(一0經)
二、獅子吼品(一0經) 九、因品(一0經)
一0、林品(一0經)
[P707]
二品與叁品不同,品目也不同,而各品前後相連,內容卻有一五經相同。依『中部』(下例)的次第是:一‧叁‧五‧六‧七‧八‧一0‧一一‧一叁‧一四‧一五‧一七(『中含』分爲二經)‧一八‧一九‧二0
圖片
四、雙大品(一0經) 一五、雙品(一0經)
品名相近。二品相同的,四經:叁一‧叁二‧叁九‧四0
七、比丘品(一0經) 一六、大品(一0經)
二品彼此相同的,叁經:六五‧六六‧七0
八、普行者品(一0經) 一七、哺多利品(一0經)
二品彼此相同的,叁經:七七‧七九‧八0
九、王品(一0經) 一八、例品(一一經)
二品彼此相同的,四經:八七‧八八‧八九‧九0
一0、婆羅門品(一0經) 一二、梵志品(二0經)
二品彼此相同的,四經:九一‧九叁‧九六‧九九
一叁、『分別品』(一二經) 一四、根本分別品(一0經)
二品彼此相同的,共九經:一叁二‧一叁叁‧一叁四‧一叁五‧一叁六‧一叁七‧一叁
[P708]
八‧一叁九‧一四0
從上面的列舉中,可以看出:『中部』的一‧二品,與『中阿含經』的八‧九‧一0──叁品;『中部』的一叁品,與『中阿含經』的一四品,是相當一致的。『中部』的七‧八‧九── 叁品,與『中阿含經』的一六‧一七‧一八──叁品,次第相連,而每品都有叁或四經相同,雖然品名不同,仍可想見原典的部分次第。「婆羅門品」就是「梵志品」,那是不用說的了。在這『中部』(全經一五品)的八品、(全經相同的九七經)四二經中,多少可以看出上座部聖典原型的一部分。
『中阿含經』與『中部』,同出于上座部Sthavira,而出入竟那樣的大!這是由于分派而各部的組集不同。如漢譯『長阿含經』,是法藏部Dharmaguptaka誦本,與『長部』同一系統,所以大部分相同。漢譯『中阿含經』,是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誦本。如『長阿含經』與『長部』中,有一一經見于『中阿含經』,如:(叁六)『地動經』(1),(五九)『叁十二相經』(2),(六八)『大善見王經』(3),(七0)『轉輪王經』,(七一)『鞞肆經』,(九七)『大因經』,(一0四)『優昙婆邏經』,(一叁四)『釋問經』,(一叁五)『善生經』,(一四二)『雨勢經』(4),(一五四)『婆羅婆堂經』。這不是『中阿含經』的重出,而是部派的組集不同。反之,『中部』的(一0二)『五叁經』,在說一切有部誦本中,應該是屬于「 [P709] 長阿含」的(5)。
『中阿含經』與『中部』,與『雜阿含經』及『相應部』有關的。可分爲叁類:1.『中阿含經』與『中部』相同(名稱不一定相同),與『雜阿含經』相當的,有叁經,如下:
圖片
〔中阿含經〕 〔中部〕 〔雜阿含經〕
二九、大拘絺羅經 九、正見經 叁四四
九叁、水淨梵志經 七、布喻經 一一八五[後分]
一八九、聖道經 一一七、大四十法門經 七八四
七八五[合]
『中阿含經』與『雜阿含經』,屬于同一部派的誦本,所以『中阿含經』是重出的。2.『中阿含經』與『雜阿含經』或『相應部』相同的,共一四經,如下:
圖片
〔中阿含經〕 〔相應部〕 〔雜阿含經〕
一七、伽彌尼經 四二‧六
二0、波羅牢經 四二‧一叁
一一四、優陀羅經 叁五‧一0叁
一二0、說無常經 二二‧七六
二叁、智經 一二‧叁二 叁四五[後分]
[P710]
二八、教化病經 五五…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第十章 四部阿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