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雜阿含經』卷叁七(大正二‧二七叁)。『增支部』「一0集」,廣爲分別,稱之爲「蛇行波利耶夜、法波利耶夜」(南傳二二下‧二四六──二四九)。
注【80-018】『經集』「小品」(七) 『婆羅門法經』(南傳二四‧一0六──一一六)。『中阿含經』卷叁九(大正一 ‧六七八上──六七九上)。
注【80-019】『增支部』「一0集」(南傳二二下‧二四六──二四九)。
注【80-020】『相應部』「六處相應」(南傳一五‧二六六──二六九)。 [P749]
注【80-021】『相應部』「預流相應」(南傳一六下‧二四0──二四五)等。
注【80-022】『中部』(六五)『跋陀利經』(南傳一0‧二五二──二五四)。
注【80-023】『增支部』「五集」(南傳一九‧八0──八四)。
注【80-024】『長部』(一)『梵網經』(南傳六‧六八)。
注【80-025】『中部』(一一五)『多界經』(南傳一一下‧六五)。
注【80-026】如前田惠學『原始佛教聖典之成立史研究』所引(五叁叁──五叁四)。
注【80-027】如前田惠學『原始佛教聖典之成立史研究』所引(六二一──六二叁)。
注【80-028】『中部』(一0八)『瞿默目犍連經』(南傳一一上‧叁六0──叁六六)。
注【80-029】『中部』(一一八)『入出息念經』(南傳一一下‧八四)。又(六七)『車頭聚落經』(南傳一0‧二七二)。
注【80-030】『中部』(一四六)『教難陀迦經』(南傳一一下‧叁八六──叁九九)。
注【80-031】『中部』(一四二)『施分別經』(南傳一一下‧叁五六──叁六四)。
注【80-032】『中部』(五五)『耆婆迦經』(南傳一0‧一叁二)。
注【80-033】『中部』(二一)『鋸喻經』(南傳九‧二二叁──二二六)。
注【80-034】『中部』(六五)『跋陀利經』(南傳一0‧二四0──二四一)。又(六六)『鹑喻經』(南傳一0‧二五五──二五六)。又(七0)『枳咤山邑經』(南傳一0‧二九五──二九八)。 [P750]
注【80-035】『中部』(五)『思量經』(南傳九‧一六0──一七六)。
注【80-036】『中部』(六五)『跋陀利經』(南傳一0‧二四七──二五0)。
注【80-037】『中部』(一0叁)『如何經』(南傳一一上‧叁一0──叁一六)。
注【80-038】『中部』(一0四)『舍彌村經』(南傳一一上‧叁一七──叁二七)。
注【80-039】『中部』(一二八)『隨煩惱經』(南傳一一下‧一九一──一九九)。同『銅鍱律』「大品」「拘睒彌犍度」(南傳叁‧六0五──六一一)。
注【80-040】『中阿含經』卷二八(大正一‧六0五上──六0七中)。同『銅鍱律』「小品」「比丘尼犍度」(南傳四 ‧叁七八──叁八二)。
注【80-041】『中阿含經』卷一一(大正一‧四九七中──四九八下)。同『銅鍱律』「大品」「大犍度」(南傳叁‧六叁 ──六六)。
注【80-042】『中阿含經』卷二九(大正一‧六一0下──六一一中)。同『銅鍱律』「小品」「遮說戒犍度」(南傳四 ‧叁五叁──叁五四)。
注【80-043】『中阿含經』卷五二(大正一‧七五五下──七五六下)。同『銅鍱律』「大品」「瞻波犍度」(南傳叁‧ 五六五──五七0)。
注【80-044】『中部』(二八)『象迹喻大經』,標四聖谛,而實只分別「五取蘊」(南傳九‧叁二九──叁四0)。
注【80-045】『中部』(二二)『蛇喻經』(南傳九‧二叁七──二四四)。 [P751]
注【80-046】『中部』(叁八)『愛盡大經』(南傳九‧四四五──四四九)。
注【80-047】『中部』(六四)『摩羅迦大經』(南傳一0‧二叁二──二叁叁)。
注【80-048】『中阿含經』卷五(大正一‧四四九下──四五0上)。
注【80-049】『中部』(一叁九)『無诤分別經』(南傳一一下‧叁叁二)。
注【80-050】『中阿含經』卷五八(大正一‧七八九上、七九一下──七九二上)。
注【80-051】同上(8)
注【80-052】同上(9)
注【80-053】『中部』(六四)『摩羅迦大經』(南傳一0‧二叁七──二叁九)。
注【80-054】『中部』(五二)『八城人經』(南傳一0‧一0二──一0六)。
注【80-055】『中部』(一一一)『不斷經』(南傳一一下‧一──七)。
注【80-056】『中阿含經』卷二叁(大正一‧五七五中)。
注【80-057】Ⅰ『中阿含經』卷一0(大正一‧四八五上──下)。 Ⅱ『中阿含經』卷一0(大正一‧四八五下──四八六上)。 Ⅲ『中阿含經』卷一0(大正一‧四八六上──中)。 Ⅳ『中阿含經』卷一0(大正一‧四九0上──中)。
注【80-058】Ⅰ『中部』(一一八)『入出息念經』(南傳一一下‧八八──九六)。 [P752] Ⅱ『中部』(一四九)『大六處經』(南傳一一下‧四一六───四二0)。 Ⅲ『中部』(一五一)『乞食清淨經』(南傳一一下‧四二六──四叁二)。
注【80-059】『相應部』「根相應」(南傳一六下‧四0──四一)。
注【80-060】Ⅰ『中部』(五一)『迦尼達拉經』(南傳一0‧九五──一00)。又(七六)『薩尼達迦經』(南傳一0‧叁七一──叁七二)。 Ⅱ『中部』(叁九)『馬邑大經』(南傳九‧四七0──四八四)。 Ⅲ『中部』(五叁)『有學經』(南傳一0‧一0九──一一四)。 Ⅳ『中部』(叁八)『愛盡大經』(南傳九‧四六四──四六九)。又(一一二)『六淨經』(南傳一一下 ‧一叁──一八)。又『中阿含經』卷四九(大正一‧七叁叁上──七叁四上)。 Ⅴ『中阿含經』卷叁五(大正一‧六五二中──下)。 Ⅵ『中部』(一二五)『調禦地經』(南傳一一下‧一六二──一六七)。 Ⅶ『中阿含經』卷一叁(大正一‧五0八中)。 Ⅷ『中阿含經』卷一九(大正一‧五五二中──五五叁下)。
注【80-061】『中部』(四)『駭怖經』(南傳九‧叁二──叁五)。又(一九)『雙考經』(南傳九‧二一一──二一四)。又(叁六)『薩遮迦大經』(南傳九‧四叁一──四叁四)。
注【80-062】Ⅰ『中阿含經』卷叁(大正一‧四叁五上──下)。 [P753] Ⅱ『中部』(七六)『薩尼達迦經』(南傳一0‧叁六0──叁六六)。 Ⅲ『中部』(七六)『薩尼達迦經』(南傳一0‧叁六七──叁七0)。
注【80-063】『中部』(一0二)『五叁經』(南傳一一上‧二九七──叁0四)。
注【80-064】『中部』(九五)『商伽經』(南傳一一上‧二二叁──二二五)。又(九九)『須婆經』(南傳一一上‧二六0──二六二)。
注【80-065】『中部』(八四)『摩偷羅經』(南傳一一上‧一一二──一二0)。又(九六)『郁瘦歌邏經』(南傳一一上‧二叁四──二四叁)。又『中阿含經』卷叁九(大正一‧六七叁中──六七四中)。
注【80-066】『中阿含經』卷四0(大正一‧六八0下──六八一下)。
注【80-067】『中部』(一0一)『天臂經』(南傳一一上‧二七──九二九二)。
注【80-068】『中部』(一二)『師子吼大經』(南傳九‧一二七──一叁四)。又(叁六)『薩遮迦大經』(南傳九‧ 四二一──四叁一)。
注【80-069】『中部』(五六)『優波離經』(南傳一0‧一四九──一六一)。『中阿含經』卷四(大正一‧四四二中)。
注【80-070】『中部』(一0四)『舍彌村經』(南傳一一上‧叁一七──叁一八)。
注【80-071】『中部』(七一)『婆蹉衢多叁明經』(南傳一0‧叁一一)。
注【80-072】『中部』(四七)『思察經』(南傳一0‧四九──五叁)。 [P754]
注【80-073】(七叁)『婆蹉衢多大經』(南傳一0R…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第十章 四部阿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