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後,是相同的,這可說是上座部誦本的原形。大衆部Maha^sa^m!ghika所傳的,顯然不同,如『摩诃僧祇律』卷叁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說:
「文句雜者,集爲雜阿含,所謂根雜、力雜、覺雜、道雜,如是比等名爲雜」。
又,『分別功德論』卷一(大正二五‧叁二中)說:
「雜者,諸經斷結,難誦難憶,事多雜碎」。
『僧祇律』所舉例的,根、力、覺、道,顯然指「修多羅」的菩提分法。『分別功德論』所說的「諸經斷結」,也該是修持的法門。「相應教」的原形,應該是以菩提分法爲首的。『中部』『如何經』,說到當時的阿毗達磨,就是四念處等菩提分法(8)。說一切有部現存的古形論書─ ─『法蘊足論』,全論二一品的次第,也是先明菩提分法,然後說到根、處、蘊、多界、緣起。阿毗達磨的論題,無疑是本于『雜阿含經』的四分,一六事(『相應部』的四品的一五相應)。古形阿毗達磨,以菩提分法爲先,證明了大衆部傳說的『雜阿含經』,以根、力、覺、道爲先,正是部派未分以前的原形。等到二部分立,「相應教」的部類次第,上座部改爲以蘊、處等爲先,菩提分法在後。這表示了大衆部傳承舊說,重于修持的立場,而上座部卻重于究理了。
「相應教」經過部派的整治,補充(編入『相應部』中),成爲不同的誦本。大衆部本沒有 [P691] 傳來,所以原形已無從考論。但可以決定的是:「修多羅」的原始結集,文體是精簡的(「如是我聞」等序說、結說,都是以後加上的)。隨類而分爲多少「相應」,次第是不免雜亂的。在『雜阿含經』與『相應部』中,文句大同小異的非常多,這可說是原始結集的特色。佛門的諸大弟子,對大衆(與會者)提貢的佛說,凡公認爲佛說的,取審慎而博采的立場,一起集錄下來,而不敢輕率的取去。同一論題(如約「蘊」說)而文句小異的;或文句相同,而約「蘊」,約「處」等別說;或文句同而聽衆不同,都一起集錄下來。「相應部」的雜亂,敢說是原始結集的實際情形。又如「緣起」說、五支說、九支說、十支說等,都集錄爲「緣起相應」。這是佛陀四五年中,應時應機而開展出來的不同教說;由弟子們傳誦出來,就一起集錄下來。
在不斷的集出過程中,次第可能調整;文句推衍而漸長;性質近似的,也有所增補。大概的說:文句漸長,內容與事緣相結合;被稱爲「弟子所說」、「如來所說」的,也不免多少參雜進去。以『雜阿含經』的「五陰誦」,『相應部』的「蘊相應」爲例來說:「五陰誦」共一四頌,一一二經;「蘊相應」爲一五品,一五八經。「五陰誦」的前四頌(一──二九」,最精練簡略。七 ──一0頌(五九──八一);一二頌(叁七──四六),文句長一些,但仍舊是法義的開示。而五頌(叁0──叁二‧二五六──二六二);六頌(二六叁──二七二);一四頌(五七,五八,一0叁──一一0):不但文段長,還參合了事緣與譬喻。就在這長篇部分,二六二經是佛涅 [P692] 盤以後,阿難A^nanda 以『化迦栴延經』來教化闡陀Chanda(9),這當然不是「王舍結集」的原典。又如五八經是「十門問記」,對五蘊作十門的分別問答(10)。這是問記──「記說」;而且是廣問答,覺音Buddhaghos!a判爲「九分教」的「毗陀羅」。這樣的條理分明,充分表示了論義的成熟,也不可能爲原始結集的。但上述二經,不僅見于『雜阿含經』的「五陰誦」,也見于『相應部』的「蘊相應」(11)。二本一致,可見這是上座部系的原典如此。「修多羅」已有了增編,「弟子所說」及「如來所說」,也有多少參雜,這是從現存的二部中,所得的結論。
現存的「相應教」部分,說一切有部與銅鍱部本,雖部類大致相同,而內容大有出入。從『瑜伽論』「攝事分」所見,「蘊」、「處」、「因緣」──叁分,與『雜阿含經』,可說完全相同。而「菩提分法」,尤其是「力」、「覺支」、「道」,次第很亂,而經文比論要多些。將說一切有部本與銅鍱部本對比,銅鍱部所傳的經文更多了,對列如下:
圖片
〔雜阿含經〕 〔相應部〕│〔雜阿含經〕 〔相應部〕
蘊 一一二經 一五八經 │ 念住 叁五經 一0叁經
處 一叁一經 二0七經 │ 正斷 (缺) 五四經
緣起(12)五七經 九叁經 │ 神足 (缺) 八六經
界 四六經 六八經(13) │ 根 一九經 一八五經
[P693]
力 四叁經 一一經 │ 學 一七經
覺分 四四經 一七五經 │ 證淨(14)二八經 七四經
道分 五叁經 一八0經 │ 谛 六四經 一叁一經
息念 一五經 二0經 │
如上對列,銅鍱部所傳,比說一切有部所傳,多出不少。然『大正藏經』本,計算經數,並不精確。如『雜阿含經』六五──六八經,結頌爲:「受與生及樂,亦說六入處,一一十二種,禅定叁昧經」(15)。「受」、「生」、「樂」、「六入」──四經,每經有從「觀察……作證十二經」,實計應爲四八經。如切實計算,「五陰」爲一七五經;「處」爲二五九經;「緣起」(及食)爲七八經,界(受在內)爲六五經,雖經文的增減,互有同異,而大數相近。但「菩提分法」部分,銅鍱部本,增出叁、四倍以上,是值得注意的。以「覺支」爲例:『雜阿含經』本,自七0四(大正藏編目)起,七四七止,共四叁經。然依經文,七四五中,應增叁經;七四七中,應增一九經:全數應爲六五經。『相應部』本,共一八品。前八品,共七六經,與『雜阿含經』相近。(後二品的經,即『雜阿含』的最後數經)。『相應部』此下,有約「遠離」而說的「恒河廣說」、「不放逸品」、「力所作品」、「尋覓品」、「瀑流品」──五品;又約「欲貪調伏」,說「恒河廣說」等五品。這十品九九經,都是『雜阿含經』本所沒有的。這一類的廣說,「 [P694] 覺支」、「道」、「念處」、「根」、「正勤」、「力」、「神足」、「靜慮」、「谛」,都是有的。這就是『相應部』本,有關「菩提分法」的經,特別多的原因所在。『相應部』的這些廣說,是有組織的,這已沒有隨類次第的結集特性,而近于編纂了。說一切有部,不完全是古形的,但在這部分上,比『相應部』本還近古些。
注【76-001】『雜阿含經』卷一七(大正二‧一一九上──一二四中)。
注【76-002】『相應部』「因緣相應」(南傳一叁‧一六──二0‧一四二──一五0)。
注【76-003】『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叁九(大正二四‧四0七中)。
注【76-004】『雜阿含經』卷二六(大正二‧一八二下)。『相應部』「根相應」(南傳一六下‧一0──一一)
注【76-005】『雜阿含經』卷二六(大正二‧一八二中)。『相應部』「根相應」(南傳一六下‧六)。
注【76-006】『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九0(大正二七‧四六六中)。
注【76-007】參閱拙作『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七0──七一)。
注【76-008】『中部』『如何經』(南傳一一上‧叁一一──叁一六)。
注【76-009】『雜阿含經』卷一0(大正二‧六六中──六七上)。
注【76-010】『雜阿含經』卷二(大正二‧一四中──一五上)。
注【76-011】『相應部』「蘊相應」(南傳一四‧二0八──二一二‧一五九──一六六)。
注【76-012】「食」,合計在「緣起」內。
注【76-013】「受相應」,合在「界相應」中計算。
注【76-014】「證淨」,與『相應部』「預流相應」相當。
注【76-015】『雜阿含經』卷叁(大正二‧一八上)。 [P695]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第九章 原始集成之相應教》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