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九章 原始集成之相应教▪P9

  ..续本文上一页为后,是相同的,这可说是上座部诵本的原形。大众部Maha^sa^m!ghika所传的,显然不同,如『摩诃僧祇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说:

  

   「文句杂者,集为杂阿含,所谓根杂、力杂、觉杂、道杂,如是比等名为杂」。

  

  又,『分别功德论』卷一(大正二五‧三二中)说:

  

   「杂者,诸经断结,难诵难忆,事多杂碎」。

  

  『僧祇律』所举例的,根、力、觉、道,显然指「修多罗」的菩提分法。『分别功德论』所说的「诸经断结」,也该是修持的法门。「相应教」的原形,应该是以菩提分法为首的。『中部』『如何经』,说到当时的阿毗达磨,就是四念处等菩提分法(8)。说一切有部现存的古形论书─ ─『法蕴足论』,全论二一品的次第,也是先明菩提分法,然后说到根、处、蕴、多界、缘起。阿毗达磨的论题,无疑是本于『杂阿含经』的四分,一六事(『相应部』的四品的一五相应)。古形阿毗达磨,以菩提分法为先,证明了大众部传说的『杂阿含经』,以根、力、觉、道为先,正是部派未分以前的原形。等到二部分立,「相应教」的部类次第,上座部改为以蕴、处等为先,菩提分法在后。这表示了大众部传承旧说,重于修持的立场,而上座部却重于究理了。

  

  「相应教」经过部派的整治,补充(编入『相应部』中),成为不同的诵本。大众部本没有 [P691] 传来,所以原形已无从考论。但可以决定的是:「修多罗」的原始结集,文体是精简的(「如是我闻」等序说、结说,都是以后加上的)。随类而分为多少「相应」,次第是不免杂乱的。在『杂阿含经』与『相应部』中,文句大同小异的非常多,这可说是原始结集的特色。佛门的诸大弟子,对大众(与会者)提贡的佛说,凡公认为佛说的,取审慎而博采的立场,一起集录下来,而不敢轻率的取去。同一论题(如约「蕴」说)而文句小异的;或文句相同,而约「蕴」,约「处」等别说;或文句同而听众不同,都一起集录下来。「相应部」的杂乱,敢说是原始结集的实际情形。又如「缘起」说、五支说、九支说、十支说等,都集录为「缘起相应」。这是佛陀四五年中,应时应机而开展出来的不同教说;由弟子们传诵出来,就一起集录下来。

  

  在不断的集出过程中,次第可能调整;文句推衍而渐长;性质近似的,也有所增补。大概的说:文句渐长,内容与事缘相结合;被称为「弟子所说」、「如来所说」的,也不免多少参杂进去。以『杂阿含经』的「五阴诵」,『相应部』的「蕴相应」为例来说:「五阴诵」共一四颂,一一二经;「蕴相应」为一五品,一五八经。「五阴诵」的前四颂(一──二九」,最精练简略。七 ──一0颂(五九──八一);一二颂(三七──四六),文句长一些,但仍旧是法义的开示。而五颂(三0──三二‧二五六──二六二);六颂(二六三──二七二);一四颂(五七,五八,一0三──一一0):不但文段长,还参合了事缘与譬喻。就在这长篇部分,二六二经是佛涅 [P692] 盘以后,阿难A^nanda 以『化迦栴延经』来教化阐陀Chanda(9),这当然不是「王舍结集」的原典。又如五八经是「十门问记」,对五蕴作十门的分别问答(10)。这是问记──「记说」;而且是广问答,觉音Buddhaghos!a判为「九分教」的「毗陀罗」。这样的条理分明,充分表示了论义的成熟,也不可能为原始结集的。但上述二经,不仅见于『杂阿含经』的「五阴诵」,也见于『相应部』的「蕴相应」(11)。二本一致,可见这是上座部系的原典如此。「修多罗」已有了增编,「弟子所说」及「如来所说」,也有多少参杂,这是从现存的二部中,所得的结论。

  

  现存的「相应教」部分,说一切有部与铜鍱部本,虽部类大致相同,而内容大有出入。从『瑜伽论』「摄事分」所见,「蕴」、「处」、「因缘」──三分,与『杂阿含经』,可说完全相同。而「菩提分法」,尤其是「力」、「觉支」、「道」,次第很乱,而经文比论要多些。将说一切有部本与铜鍱部本对比,铜鍱部所传的经文更多了,对列如下:

  

  图片

   〔杂阿含经〕 〔相应部〕│〔杂阿含经〕 〔相应部〕

  蕴 一一二经 一五八经 │ 念住 三五经 一0三经

  处 一三一经 二0七经 │ 正断 (缺) 五四经

  缘起(12)五七经 九三经 │ 神足 (缺) 八六经

  界 四六经 六八经(13) │ 根 一九经 一八五经

  [P693]

  

  力 四三经 一一经 │ 学 一七经

  觉分 四四经 一七五经 │ 证净(14)二八经 七四经

  道分 五三经 一八0经 │ 谛 六四经    一三一经

  息念 一五经 二0经 │

  

  

  

  如上对列,铜鍱部所传,比说一切有部所传,多出不少。然『大正藏经』本,计算经数,并不精确。如『杂阿含经』六五──六八经,结颂为:「受与生及乐,亦说六入处,一一十二种,禅定三昧经」(15)。「受」、「生」、「乐」、「六入」──四经,每经有从「观察……作证十二经」,实计应为四八经。如切实计算,「五阴」为一七五经;「处」为二五九经;「缘起」(及食)为七八经,界(受在内)为六五经,虽经文的增减,互有同异,而大数相近。但「菩提分法」部分,铜鍱部本,增出三、四倍以上,是值得注意的。以「觉支」为例:『杂阿含经』本,自七0四(大正藏编目)起,七四七止,共四三经。然依经文,七四五中,应增三经;七四七中,应增一九经:全数应为六五经。『相应部』本,共一八品。前八品,共七六经,与『杂阿含经』相近。(后二品的经,即『杂阿含』的最后数经)。『相应部』此下,有约「远离」而说的「恒河广说」、「不放逸品」、「力所作品」、「寻觅品」、「瀑流品」──五品;又约「欲贪调伏」,说「恒河广说」等五品。这十品九九经,都是『杂阿含经』本所没有的。这一类的广说,「 [P694] 觉支」、「道」、「念处」、「根」、「正勤」、「力」、「神足」、「静虑」、「谛」,都是有的。这就是『相应部』本,有关「菩提分法」的经,特别多的原因所在。『相应部』的这些广说,是有组织的,这已没有随类次第的结集特性,而近于编纂了。说一切有部,不完全是古形的,但在这部分上,比『相应部』本还近古些。

  

  

  注【76-001】『杂阿含经』卷一七(大正二‧一一九上──一二四中)。

  注【76-002】『相应部』「因缘相应」(南传一三‧一六──二0‧一四二──一五0)。

  注【76-003】『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九(大正二四‧四0七中)。

  注【76-004】『杂阿含经』卷二六(大正二‧一八二下)。『相应部』「根相应」(南传一六下‧一0──一一)

  注【76-005】『杂阿含经』卷二六(大正二‧一八二中)。『相应部』「根相应」(南传一六下‧六)。

  注【76-006】『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九0(大正二七‧四六六中)。

  注【76-007】参阅拙作『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七0──七一)。

  注【76-008】『中部』『如何经』(南传一一上‧三一一──三一六)。

  注【76-009】『杂阿含经』卷一0(大正二‧六六中──六七上)。

  注【76-010】『杂阿含经』卷二(大正二‧一四中──一五上)。

  注【76-011】『相应部』「蕴相应」(南传一四‧二0八──二一二‧一五九──一六六)。

  注【76-012】「食」,合计在「缘起」内。

  注【76-013】「受相应」,合在「界相应」中计算。

  注【76-014】「证净」,与『相应部』「预流相应」相当。

  注【76-015】『杂阿含经』卷三(大正二‧一八上)。 [P695]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九章 原始集成之相应教》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